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手足口病预警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之一,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溃疡等表现为主,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症状,疱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手足口病潜伏期 2-10 天,平均 3-5 天,病程一般 7-10 天。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极少数重症手足口患者,可在极短时间内死亡。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定性为丙型传染病,疫苗正在研制中,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尤其1岁左右免疫力较差、有基础病变幼儿易患重症手足口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5.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即使无皮疹出现也应高度怀疑重症手足口病可能,应立即送孩子到手足口定点医院就诊。

警惕:如何识别重症手足口病

1. 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 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 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3. 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 30-40 次 / 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4. 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 次 / 分,按年龄)、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 秒)。

5. 外周血 WBC 计数升高:外周血 WBC 超过 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6. 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 8.3 mmol/L。

6.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饭后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

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

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7.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8.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