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农夫手上的种子越来越少,原生种子何去何从?

文章来源:有机会 Yogeev.com

作者:张茜

图片来源:Pixabay

(本文根据林志光在集室的分享会整理而成。)

2003年,林志光来到北京,在绿色和平工作了2年。那时,除了部分科研院所,北京民间几乎没有生态和有机农业。关心有机农业,自然会关心种子来源,无论我们来自哪个国家,农业与食品的源头是种子。林志光说:“种子很好玩,一个植物走到死亡变成种子,种子又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究竟种子是生命的尽头还是起源?给我们许多启发。”不同品种的种子,在留种、加工、保存、育种的功能和方向上都是不同的。

农夫手上的种子越来越少,原生种子何去何从?

地球上怎么会有种子出现呢?林志光将“种”的繁体字拆解为“禾+重”。人类最初耕种的农作物是禾本科,从野生物种驯化而来,我们现在所食的大部分主粮便是禾本科;种子不断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重复出现,贴近一个“重”字。“子”揭示了种子通过食物、农业将生命延续下去的意思。哈尼族播种水稻之前,有一种仪式,先抓一把种子洒在地上,嘴里念叨“切拉库”,意为把种子的灵魂喊回来,他们认为有生命才有灵魂。

种子是地球上的公共财产。曾经,农业是适应不同自然环境、天气、水土、无法控制和勉强的技术活。农夫手里有许多品种,他们根据每年不同的气候情况选择抗旱或抗涝的种子播种。3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和逻辑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人类开始试图控制生产条件,并逐步套用到农业生产上,杂交种子、化肥、农药相继出现。同时,种子被看作农资的一部分,变为生产资本,开始私有化进程。为了提高产量以满足粮食安全,聪明人采用科技手段发明了许多新种子,颠倒自然与农耕的关系,让自然环境适应研发出来的新品种子,农业渐渐远离了生态平衡。

之后,种子公司陆续成立,农业主导权从农民手里转移到种子公司。30几年前,当农业增产到了一个瓶颈口,生命科学技术和贸易全球化出现了。以前,一个品种的种子只服务局部地区;现在,农资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新品种可供应很远很远的市场。番茄是一个例子,为服务长距离运输和减少损耗,品种培育不再是为了适应本地气候、口感而栽培,十个品种里挑八个都无法还原小时候的味道。转基因育种进一步突破了培育新品种的问题,在育种时可以突破物种的界限。我们不禁想问:农业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是越来越强的控制,还是遵循自然法则?

农夫手上的种子越来越少,原生种子何去何从?

我们对老品种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农夫手上的种子也越来越少。他们以为“能够自己留种的就是老品种”。老品种种子,不单是一个品种,更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丢失了种子就丢失了文化”,林志光表示,从现在开始恢复中国本土老种子的耕种还为时不晚,西南地区的原生品种依然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如果不加重视,再过十年,原生种子就可能消亡。

农业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工业流水线,也不是独立于城市之外的系统。一个品种的种子与生活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祖先才会驯化出适合自己土地繁育的品种。种子有了本土性,稳定之后便不容易变异,对农夫来说,是一种安心;生产出来的食物除了食用,还可以用在生活中,形成社区连接。中国人擅长制作豆制品,不正是对食物安全和味道的极致追求吗?

农民是种子的守护者。种子是食物的本源。关心种子问题,即是关心下一代。

农夫手上的种子越来越少,原生种子何去何从?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