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全世界大学传承千年的怕是都不多或者没有吧。

这组照片是我06年左右拍摄的,离现在十年了,很多的建筑都记不得具体名称了,唉,做订阅号真能治好我的懒病,以后本本和笔都得随身带着。当时是用的佳能EOS20D,卡很小,大多数图片都是jpg格式拍的,没想到photoshop cc里的camera raw9.1插件也能调整,真的越来越好用了

一直以来,我就对岳麓书院怀着深深的敬意,这里出了太多的人物,有:

彭龟年 太学博士、吏部侍郎,卒后谥忠肃,湖湘学派代表人物 ;

王夫之 哲学家、思想家;

魏源 近代启蒙思想家,著有《海国图志》等;

曾国藩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左宗棠 湘军重要首领,领军收复新疆,历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

胡林翼 湘军重要首领,湖北巡抚,卒后被追授为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郭嵩焘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大使;

熊希龄 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范源濂 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

程潜 湖南省主席、湖南省省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龙应台曾这么写到:

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莓果,看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栻,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涟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栻会面。他要和张栻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

可是这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胡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三十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太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叮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思危的君主可以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阴柔一点的,干脆将书院并入官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朗朗,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

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可是,与“慎思明辨”抵制的力量或许更大。顺治的“卧碑”:“为学当尊敬先生……勿妄行辨难……军民一切利弊,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辨与不辨之间,文明时进时退。

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雅儒,思有以振起”,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个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迫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文庙前的孔圣像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文庙

原称孔庙,岳麓书院文庙,是历代山长宣扬儒教的重要场所,起着崇尚圣人、推崇学统、劝戒规砺、践履识礼的重要作用。文庙对岳麓书院教育有着直接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朔望山长要引领一一朝拜。每年春秋举行两次大的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得参加,场面极为壮观。

文庙位于书院左侧,由照壁、门楼、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部分组成,是中国规模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书院文庙。

岳麓书院初创时期即开始祭祀孔子,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南宋干道元年(1167年)改为宣圣殿,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名大成殿,正德二年(1507)迁礼殿于书院左侧,天启四年(1624)重修,正式称为文庙。抗战时期毁于战火,后修复了部分建筑,1980年代修复了大成殿,1990年代修复大成门,2003-2004年设计重建已毁多年的崇圣祠、明伦堂,2005年改造大成殿内部装修,恢复原有旧制。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岳麓山俯瞰书院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张栻诗碑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碑廊中即嵌立历代遗碑13方及新制的岳麓书院文献史料碑刻27方。在这些碑刻中,朱熹手书的“道中庸”、“极高明”等碑,是书院的重要遗存。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大门

宋代曾名“中门”,因江岸建有石坊,名为“黉门”。现存大门系 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因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以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闻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皇帝就亲赐“岳麓书院”、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二门

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始改建为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原为清同治七年(1868)所置,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匾为1984年复制,集清代著名湘籍书法家何绍基字而成。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撰书,毁于抗战,现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有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御书楼

藏书楼是体现中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动,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濂溪祠 专

祀周敦颐(1017-1073)。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始建于六君子堂基地,二十五年(1820)迁于今址,祠内悬有“超然会太极”匾,祠内壁上有《移建濂溪祠碑记》石刻,原《濂溪祠记》碑,仍留于今六君子堂内。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汲泉亭

在拟兰亭北,有一口古井,水清见底,“可鉴须发”,井上建亭,名曰汲泉亭,内嵌明代著名学生顾璘诗刻。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拟兰亭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知府季本修葺岳麓书院,将对殿右亭命名为拟兰亭,宁乡陶汝鼐题额。“拟”,是比拟、摹仿,意为摹仿“兰亭”。兰亭,在浙江绍兴西南,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曾数次游览。王羲之作著名的《兰亭序》,兰亭因此而声名远播。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半学斋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应教学、办公的需要。”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岳麓书院入口处,牌匾“千年学府”,是湖南大学1010周年校庆,由校友捐刻的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赫曦台

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曾筑“赫曦台”,朱熹题额。明代王守仁有“振衣直上赫曦台”诗句。台后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长罗典建前亭于院前,又改名前台。道光元年(1821),为存故迹,山长欧阳厚均改前台名为“赫曦台”。在台的左右内壁上有丈余高的“”、寿”二字,台的顶部雕饰有八卦图、蝙蝠、寿字图案。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976)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

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这些都是中国书院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史料,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所作,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对书院教育有重大影响,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1983年书。屏壁背面刻有麓山全图,摹自《南岳志》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讲堂两壁嵌“忠、孝、廉、节”四大字石碑,为清道光七年(1827)山长欧阳厚均刊立,传为朱熹手书”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斯文一派”匾,是指前百年來,由于居住于此的历代山长用心施教,湖湘学统自成体系。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睡莲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绣球花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盛开的玉兰花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岳麓山下,那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都曾徘徊的小径

爱晚亭

出岳麓书院后门,沿石径上行200米,便是爱晚亭。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湖广总督毕沅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改为爱晚亭。爱晚亭为八柱重檐古亭,顶部复盖绿色琉璃瓦,攒尖宝顶,内柱为红色木柱,外柱为花岗岩方柱,天花彩绘藻井,与古代文人的清淡风格相比,现代的亭子显得格外热闹。爱晚亭在中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图文/陈霖

《知音》和今日头条共同打造的知音头条app,您可以通过百度手机助手、应用宝、360等应用市场等搜索“知音头条”下载(安卓版),相当于同时下载了今日头条,并享受手机上最好看的新媒体《知音》杂志免费阅读大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