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你大概不知刘慈欣写过一篇童话,你肯定不知道我们把它做成了VR

你大概不知刘慈欣写过一篇童话,你肯定不知道我们把它做成了VR

我已经许久没有感受到这种气氛,对这个世界最有热情和期待,最有理解力和好奇心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追逐着一样事物。

资本触角在各个领域的疯狂使得VR产业也溅起了泡沫,但在泡沫之下隐隐的巨浪中,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无不为之着迷。

那是每颗灵魂自诞生便镌刻其上的愿望——

创世。

4月9日的GIC全球创新者大会上,Artlord China Studio将会发布中国首支全CG制作VR短片《烧火工》demo:改编自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同名科幻童话,《少年派》特效团队实操制作。

除去这些title,我们骄傲地雀跃地迫切地想要分享一个世界。是的,不再是一个故事,一个影片,而是一个世界。

无数次想象相见,遇见时仍是无言

倒回来想,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一年之前的此时,我在为加拿大的研究项目做准备,读了近年出版的所有TDR(The Drama Review),第一次接触到VR的概念。那是一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论文,早在那时,研究者们就在展望虚拟现实技术可能带来的改变。我醉心于VR对生活现实的“歪曲”和“游戏化”规避痛苦经验的可操作性,想象了很多,却从未体验。

到了加国后,因为一个创新表演项目认识了国内几位极有想法的伙伴,他们均非“专业”出身,却以独特的视角和见解给了我无数启发。表演项目搁浅了,我们却早已不约而同将注意力转向了VR:没有奔向过风口,没有觊觎过蓝海,只是觉得,这实在太有趣了,无论如何,太值得玩一玩,试一试了。

考虑过改编《三体》,但适合VR呈现的段落不多且人物与故事线众多,于是我想,大刘早先有一篇童话,或许可以。圣诞节时小楼哥在微信上发了《烧火工》给我,坐在多伦多大雨的窗边,我忽然意识到,这就是最适合VR来讲述的那种故事:天高地阔,孤身一人,穿越了整个银河,只为寻找那一颗星。

用VR头显看的第一部片子是《火星救援》的先导集,点击,进入,我站在了宇宙之中,被星空包裹。轻微的延迟,画面的简略都成了浮云,我站在那里,找回了人生记忆最初的那种感受:身处无垠之中的自己,如此渺小,却又如此重要。

讲真,我想拍下每个人第一次观看VR影片时的表情。那是电影《雨果》里男主第一次偷跑进电影院,坐在黑暗之中的表情,那是久居大陆的朋友第一次看见大海的表情,那是一个孩子的表情。

于我,这里就像起点与终点

卖VR的安利时,我总会和周围的朋友说这样一句:做戏剧的人,对VR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与电影不同,VR的优势不是线性叙事,而是空间与情境的营造(当然,还有我仍没有搞得很懂却价值无穷的“互动”)。早在一年前我就想过,未来社会里作为编剧的我,大概会成为情境叙事师和体验设计师吧。

在或许的期待里,创作VR作品于我而言就像是起点和终点。在这项活动中,我所热爱着的一切事物:故事,电影,戏剧,游戏,统统联结在了一起。尽管还没有一部作品让VR凸显其独一无二的形式魅力,创作者们都知道,它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

改编《烧火工》时,我常常找回创作舞台剧的感觉。选择少而集中的场景,精心设计场景里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个细节都有故事可以说。而这些通通会化为视觉,化为一种寂静的丰富:如同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可以撇一眼看到表面,也可以定睛看到无限。

刘慈欣诗意的想象力为VR制作奠定了完美的基础。虽然我初读《烧火工》时惊诧和感动的是它的主题:男孩远赴地级拯救了自己心爱的女孩,却为了承诺留下成为“苦工”,也因此领悟与实践了爱的奥义。

或许VR呈现出的世界才更接近大刘的气质和主题,在那个宇宙中,你单单为世界的广袤与丰富折服:在群星之间,在大海之中,在熊熊燃烧的日光之下,一切曲折与艰难,甚至爱与痛苦都没那么重要了。

就像听到上帝回答的约伯,已不需要答案。

我来了,看了,服了。

而这,就是我对VR的感觉。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