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大地之子——陈国达与“十年逆境”(内含历史旧照)

一、闭门思过:《怎样进行科学研究》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被历史证明是一场浩劫。在人们的心中,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陈国达和全国亿万知识分子一样, 都没能逃脱十年动乱横加的厄运。地洼学说被斥为形而上学, 学术言路被堵塞, 建立起来的科研机构被解散。他一度陷入困顿, 但力求在困境中抗争。

陈国达和他的学术研究, 尚处于充实发展之时, 便遇到“文化大革命”这场“暴风骤雨”的冲击。岳麓山下这块宁静的校园也卷进了波澜壮阔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从此, 宁静的校园和科研所不再宁静, 党的组织瘫痪, 科研教育完全停顿, 造反组织林立, “革命无罪, 造反有理”的口号声震荡校园上空。学校的一切权利归造反派, 矛头直指“反动学术权威”和一切“牛鬼蛇神”, 打倒一切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 这是陈国达从河南安阳考察回长沙后的直接感受。

他开始陷入深深的忧虑。没等到他回过神来, 战火便烧到了他身上。那时候, 人们在捕风捉影, 随意无限上纲, “帽子”、 “棍子”满天飞。校园内, 那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中, 就有他自己一份。

陈国达驻足在大字报专栏前仔细阅读, 方知自己的罪名是因为写了《怎样进行科学研究》那本书。实际上, 这本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小册子, 是他根据自己从事30多年科研与教学积累的经验和体会, 应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需要总结出来的。书中系统介绍了科研工作的特点、 性质、 主要环节、 工作步骤、 基本方法等, 被广大科技工作者视为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深受科研、 教学及矿山、 生产部门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当时则被扣上“提倡科学研究, 反对生产, 白专道路”的帽子。他被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停发工资4个月, 勒令他主动交出“封、 资、 修”书籍及财物。

在那黑白颠倒的日子里, 陈国达白天晚上都在写交代材料, 参加批斗会、 游行。在一次批斗湖南省科委负责人时, 他被列为陪斗对象。但更难以预料的事还在后头。

1970年11月, 有一位地质学权威, 不知出于什么动机, 在党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令人费解的文章。宣称所有不同于自己观点的地质学理论, 都是唯心主义的。陈国达所创立的地洼学说被作为歪理邪说遭到攻击; 在广州举行的一次审图会上, 有人武断地宣布, 用地洼学说指导编制的中国大地构造图是没有意义的。地质出版社也接到警告, 扬言如果出版用“地洼学说”观点编制的地质图, 连出版社也将被点名批判。紧接着, 辛辛苦苦营建起来的中南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研究室也被解散了。他一度陷入迷茫, 望着一批批珍贵的地质资料、 岩石标本被破坏, 他心急如焚。可在那个时代, 实属无奈, 只得忍气吞声。

凡开拓者进行的开创性工作, 往往难以被人理解。许多伟大的开拓者, 他们的工作, 都是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看来, 陈国达的研究工作也不例外。对于当时险恶的环境, 他只能默默地忍受; 对于自己的研究工作, 他不忍心中断, 告诫自己必须在逆境中前进。

善良温情的妻子无法为他分忧, 只有深情地劝慰他, 还是保重自己的身体要紧啊!比起那些大会斗、 小会批, 甚至自杀或猝死的走资派来, 还算侥幸。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妻子的话, 无形中给了他勇气和力量。

在漫长的日子里, 他力求以平静的心态面对, 晚上写交代材料, 白天看大字报, 眼看宝贵的光阴飞逝, 他深感可惜, 却又无可奈何。他企盼科技的春风, 可春风却姗姗来迟。

在“文化大革命”愈演愈烈的岁月里, 学校和研究所的科研教学一度完全停顿。陈国达与其他教授一样, 被安排参加农业劳动。由于长年累月的野外生活, 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又患上了高血压、 冠心病。鉴于身体原因, 故有较长一段时间组织上准许他在家闭门“思过”。

大地之子——陈国达与“十年逆境”(内含历史旧照)

二、闭门造车:《成矿构造研究法》

陈国达这位1956年入党的老教授, 默默地忍受着莫须有的罪名, 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他深知科学强国的道理, 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来挽救事业上的损失。可在当时, 他无法改变什么, 唯一能做的是如何有效利用宝贵的时光, 将自己从事科研教学30余年的心得和体会加以系统总结, 为后来者以启迪。

于是, 他横下一条心, 任凭窗外“急风骤雨”, 在不到10平方米的书室支起一个小床。困了, 就躺下小憩后继续写作, 开始整理零星的野外地质资料, 制作图表、 清理野外考察记录本。他翻阅着一封封来自矿山地质勘探队青年科技工作者有关地质构造研究方面的求教信, 联想到自己每去一处矿山考察讲学时, 基层地质工作者那种渴求解决野外实际问题的工具书的情景时,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于是他在逆境中, 进一步修改和完成研究成矿构造的专著——《成矿构造研究法》。

妻子莫淑卿深知丈夫的良苦用心。她除了承担全部家务外, 有时帮助陈国达做些辅助性的事情, 如中、 外文打字等。从这部书稿的起草、 修改、 誊写, 到剪贴插图、 素描、 清绘, 直到装订成册, 全靠这位花甲老人的手工劳动。星期天或节假日, 他很少休息。一些同事和学生去他家串门或有事去找他, 见他总是忙个不停, 不是看书, 就是撰写论文。盛夏暑气蒸人, 室内呆不住, 他就将桌子搬到门口通风的地方, 左手摇扇, 右手挥笔, 哪怕汗流浃背, 仍然坚持工作。

每当夜深人静, 陈国达的书房里总是灯火通明。他不知疲倦地写作, 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多少次, 他独自在书房时而来回踱步, 时而捕捉瞬间灵感……就这样, 春去秋来, 这部长达58万字的科研著作, 终于在“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中完成。

1969年夏, 陈国达奉命参加中南矿冶学院教育革命检查组, 到西北诸省勘探队考察。他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考察机会, 把注意力集中在西北地区的地质构造上。历经青海、 甘肃秦岭、 陕西等地矿山地质队现场考察, 在为矿山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陈国达除得到收集实际资料的机会外, 还讲授过《成矿构造研究法》的部分章节, 颇受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欢迎。

为了使专著的内容更为翔实, 他与地质队的同志交换意见后, 对该书的有关部分作了进一步补充修改, 表现出一位科学家对工作认真负责、 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1970年至1971年, 陈国达又风尘仆仆来到湖北中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 担任工人地质试点班的教学工作。先后在河南省南召县马市坪及湖北广昌讲授有关成矿构造问题, 受到基层地质工作者的普遍肯定。在他们刻苦学习精神的感召下, 陈国达不厌其烦地再度易稿, 并怀着满腔的热情继续讲授他对成矿构造研究的切身体会。

大地之子——陈国达与“十年逆境”(内含历史旧照)

基层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好评, 使他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可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又发生了, 1971年深秋的一天, 突然乌云密布, 学术界出现了极不和谐的现象, 矛头直指陈国达。因此, 他再度被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从此, 参加培训班的学员学习气氛骤变。

青年无辜, 竟被所谓的路线问题以及迷信所愚弄, 他们因此对陈国达的讲课不敢再感兴趣。年末, 陈国达接到英国皇家地质学会邀请他开会的通知, 可因当时严酷的政治背景, 陈国达未能成行。面对种种奇谈怪论, 陈国达是有理说不清, 只有独自心里难过。

更有甚者还在后头。那是1972年的一天, 陈国达正在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办公室整理资料, 几个不明身份的人突然闯了进来, 扬言要揪斗陈国达, 幸亏当时系里的负责人出来挡驾, 说明“学术问题, 开个座谈会、 交换意见是可以的, 批斗是不行的”, 事情才得以平息下来。

陈国达面对接踵而来的打击和指责, 丝毫未动摇他完成《成矿构造研究法》这部科研巨著的意志与决心, 他坚信科学是公正的。于是, 他不分昼夜地工作, 以顽强的毅力, 一连三易其稿, 于1973年完成最后定稿。随之送交地质出版社后, 因学术纷争等历史原因, 直到1979年3月才得以公开出版发行。

该书系工作方法、 手册类型的参考书。书中陈国达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 以大量事例来说明大、 中、 小各级构造对成矿的控制和矿产的某些产出规律, 对节理、 劈理、 褶皱、 断层、 火成岩构造以及构造区、 构造系的控矿研究方法和工作步骤都有详尽的阐述。因而深受生产、 科研、 教学人员的青睐。该书问世后, 很快售罄, 接着再版, 至今供不应求。

三、永远相信真理与科学的公正

在十年动乱的年代里, 陈国达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 但他没有动摇过对祖国地质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与信念。他在一篇尚未发表的题为《地洼学说艰难成长的一些史料》的回忆文章中写道: “壮志烈火不是恶浪歪风所能扑灭的, 为社会主义科学事业贡献力量的事业心, 驱使我并不因此而丧气。我相信自己有真理, 我更相信科学是公正的。”

是的, 陈国达凭着一种坚强的意志与毅力支撑着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因此, 在逆境中他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和一位正直的科学家对祖国科学事业的一片赤诚。

1971年, 他领导的中南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研究室被解散, 大部分科技人员被派往参与中央地震办公室中南地震大队的筹建。虽然如此, 他所创立的地洼学说的研究和运用工作, 仍然在他弟子和学生们的努力下继续进行着, 并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产生。这给逆境中的陈国达以极大的鼓舞和安慰。

1972年, 步入花甲之年的陈国达, 当选为中共中南矿冶学院委员会委员、 院革命委员会常委。这时, 他对自己的要求更严, 对事业追求的眼光放得更远。同年9月, 陈国达应邀参加国家计委地质局地质科学院审图工作会议。这次会议, 云集了国内地质界众多的科技精英。陈国达抓住这次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 在会上作了题为《关于地洼区及其他有关问题》的报告, 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这个新型活动区对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性。在这篇长达2万余字的报告中, 陈国达以大量翔实的地质资料, 从以下8个方面对地洼区及其他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①以华北的山东和华南东部的湖南为例阐述中国部分地区的地质发展过程

②从中国部分地区的地质发展看地壳发展的某些特点

③地洼区——后地台阶段的一种新型活动区

④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律

⑤地壳发展规律与成矿发展阶段论

⑥大构造与中小构造之结合

⑦历史分析法与地质力学法相结合

⑧大地构造与地震地质

陈国达的报告深入浅出, 引起与会者的较大兴趣。经整理后由中国地质科学院、 广州地震大队和二机部第六设计院联合编印发行。随后, 陈国达又在二机部举办的全国矿山会议上作《矿田构造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 进一步阐述了构造对成矿的影响和重要性。紧接着又在《矿冶科技》刊物上发表《从地洼学说谈到湖南大地构造与矿产的关系》和《运用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指导构造地质研究的几点体会》等学术论文。

1973年, 陈国达应国家计委地质局的邀请, 与其研究生魏洲龄、 学生胡火炎、 马德予等人合作, 承担1:15000000《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的编制任务。该图系《中国地质图集》的序图之一, 但遗憾的是, 因极“左”思潮的余毒和人为因素的干扰, 该图未能印出。每当他谈起这件事情时, 总感到十分痛心。

同年10月, 陈国达被邀请出席湖南省煤炭资料汇编工作会议。在会上, 他作了《从地洼理论看湖南煤田地质》的学术报告, 受到与会者的好评。这篇翔实的科研报告, 于1975年在《煤田地质与勘探》杂志第6期上选登后, 在学术界的影响日渐加深。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报告中, 陈国达结合湖南省的地质现状与实际, 阐述了大地构造研究在煤田地质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论述了从递进成矿观点分析煤田的大地构造类型, 指明了湖南几种已知大地构造类型煤田的分布规律、 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并回答了众多地质科学工作者感兴趣的问题。

随着日后科技工作的正常发展, 陈国达的学术观点在湖南煤炭地质界的影响不断扩大。1974年, 湖南省煤炭地质局, 组织有关人员运用陈国达的地洼学说观点, 编制出版了1:200万湖南省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湖南大地构造特征煤田类型及找矿方向》, 从而大大推进了湖南煤炭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