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古代官场那些事——\"做官无大难事,只莫作怪。真名臣之言也\"

古代官场那些事——例如春秋战国的取士以治民,士大夫一入仕途,在理论上,固然仍须力求善政 以利民,但在事实上,却只是巩固自己的权势,当然离开民瘼愈远。汉代注重地方 治平,重视二干石的郡守——太守,但是它距离下层民众还是很远。唐代重刺史— —即等于汉代重视二千石郡守的遗风,然而在盛唐以后的刺史,大多数是分发考取 功名的进士们来担当其任,因此难免有“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的气 概,而于基层民间的疾苦,也就愈来愈远了。于是,外面则藩镇(军阀)专权,目 无中央;内廷则宦官操政,女祸把持,天下事就不问可知了。

明清两代,承元朝的政治体制演变,自中央级的朝廷以下,形成三级政治,即 所谓省、府(州或道)、县治。虽然注重亲民之官的县官大老爷,但是那些多半是 从进士、举人出身的外放地方官,自然十之七八,都是读书做八股文的书生。所以 地方政治,全靠幕僚的师爷——刑名与钱谷两个得力助手的机要秘书。因此有人说, 清代的政治,是为绍兴师爷所把持的天下。上自内阁中书衙门,下至府县,的确也 是如此。至于真正的民间疾苦,所谓下情而能上达,几乎比登天还难了。古代官场那些事——

我们只是粗枝大叶地把历史上这些事实作个了解,那么,便可知道过去一部中 国政治制度史上,皇帝的中央政府——朝廷,是高高在上,悬空独立的。各级的官 吏,在理论上,应该是沟通上下,为民办事。而事实上,一旦身为地方官,“天高 皇帝远,猴子称霸王”,任所欲为的事实也太多了。我们试想,以此图功,何事能 办?以此谋国,焉得不亡!然而,我们的民族性,素来以仁义为怀,老百姓始终顺 天之则,非常良善,只要你能使他们做到如孟子所说的“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也就安居乐业,日子虽然苦一点,还是不埋怨的。除非是你使他们真的受不 了,真的走投无路了,否则你做你的皇帝,当你的官,与他毫不相干。这便是中国 历史上政治哲学的重点之一。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的官吏和老百姓的关系一直是 如此,在邹穆公问孟子的时候更是如此。那么,他问孟子这个问题时,甚至内心气 愤得想杀些人来发泄一下,镇压一下,这岂非超越于政治原则之外,无乃太过乎!

现在是民主时代,也是注重基层政治工作的时代。为民服务的基层工作,实在 是一件神圣伟大的使命,很不简单,最上层到中枢各部院政令的推行,一节一节地 统统汇集到了基层。其间事务的繁忙,头绪的芜杂,并不亚于上层执政者天天开会, 随时开会的痛苦。而最难办的,往往是各部门的政令,缺乏横的整体的协调,致使 政令达到基层时,有许多矛盾抵触之处,无法执行,只好一搁拉倒。还有许多政令, 可以用在甲地,却不适用于乙地,更不合于丙地的事实,但是也例行公文,训令照 办不误。实在难以作到,也只有一搁了事。还有最重要的,什么高官厚禄,实至名 归,风光热闹的事,都集中在上层朝市。基层工作者,必须具备有愿入地狱的菩萨 心肠,和成功不必在找的圣贤怀抱。照这样情况,我也常常想,假如叫我到穷乡僻 壤,长期担任一个国民小学教员,是不是真能心甘情愿地尽心尽力去做得好?我对 自己的答案是:恐怕未必。己所不欲,何望于人。推己及人,如何可以要求他人呢?

总之,所得的结论便是,从古至今,基层的工作,能于的不肯干,肯干的不能 干。因此,真正参与工作的,就是一批不是不能干,就是不肯干的人。往往为政府 帮倒忙,作了丧失民心的工作,你看怎么办?至于说贪污不贪污,那还是另一附带 的问题,不必去讨论。

有时朋友们与我谈到的美国的社会政治,基层工作者是如何如何的好,因此才 有的今天的成就。我说,不错。美国还年轻,历史还浅,所以历史文化的包袱也轻。 甚至还没有背上历史文化的包袱。我倒祝福他们永远如此年轻,不要背上历史文化 的包袱才好。一旦老大,历史文化包袱的根基愈深,要想有所改革当然愈难,那就 得慢慢地潜移默化,不可能再像现在这样立竿见影了。

至于经过民选,来自民间的现代官员,他们的功过、是非与善恶,且等历史作 定评吧!不过,千万要记住,历史是公平的天秤,也真有明镜高悬,可以照见善恶 而使原形毕露的作用,大须留心从事,多读民族文化的宝典,培养仁心仁术,以立 己立人。

记得明人冯梦龙就有段论调怪诞的小品,写得很好,特别抄录一节,给自认为 民主时代民意代表的青年朋友做一个借镜。

昔富平孙家宰在位日,请进士谒选,齐往受教。孙曰:做官无大难事,只莫作怪。真名臣之言也。

岂但做官,做人也是一样。民主时代的民选,更须切莫作怪。我们看了这一段 似幽默,其实严肃的小品文,再回转来看孟子答邹穆公的问题,便可以说,只恐穆 公守上有责的有司们,早已经国太作怪而失去民心。因此孟子的结论一句话:“君 无尤焉”,又怎能责怪下民呢!古代官场那些事——

【节选自南怀瑾《孟子旁通》】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