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园林风格的庙宇:青岛天后宫

有俗语称“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青岛天后宫,旧时称“天妃宫”,现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前海栈桥风景区内的太平路19号。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成目前规模,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地处青岛老城与海滨前海风景区,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是青岛城市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城市历史变迁的最佳见证者。天后宫所承载的妈祖文化,以仁爱智勇为精神主旨,是中国北方蓝色海洋民俗文化的核心,正好与青岛市开阔迈进的城市文明相互交融,成为岛城文化旅游的特色名片之一。

园林风格的庙宇:青岛天后宫

园林风格的庙宇:青岛天后宫

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

青岛天后宫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二进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

戏楼盖顶为琉璃瓦,其它建筑物则均为清水墙、小灰瓦,且经苏州式彩绘点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青岛天后宫的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都是首屈一指的。天后宫戏楼大梁的包袱画上绘有金陵十二钗等红楼人物,以及春秋故事“吹箫引凤图”、“敦煌飞天图”等。

天后宫内是典型的庙宇与园林风格的有机结合。戏楼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前院有四株冬青树,其中靠墙的两株为法国冬青,花坛两边的两株为本地冬青。前院东西厢门前是两株桂花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满树的桂花会使整个院落清香飘溢。

园林风格的庙宇:青岛天后宫

园林风格的庙宇:青岛天后宫

历经沧桑,百年沉淀

公元1467年,青岛天后宫初建时,修建了三间正殿圣母殿,两间配殿即龙王殿和财神殿。1726年,雍正皇帝御笔亲书“神昭海表”的匾额,分别赐予福建湄洲妈祖庙和青岛天后宫。1897年底,青岛被德国占领,德国总督曾想将天后宫拆除,但马上遭到了青岛百姓的强烈反对。1936年,由青岛商民集资,天后宫又一次得以大规模的扩建和整修,建筑面积增至1100多平方米,殿宇增至16栋,并保持了原有的典雅风格。

20世纪60年代以后,青岛天后宫遭遇人祸天灾,殿内的神像被砸毁,戏楼的双层飞檐琉璃瓦被砸掉而换成了普通的灰瓦,钟楼、鼓楼也被砸毁,两侧小门上的“海不扬波”、“威灵显赫”的匾额也于此时不翼而飞,门口的旗杆又遭到雷击,天后宫庙会也被禁止。这些遭遇使青岛天后宫面目全非,仅剩下大殿、配殿、东西厢房以及戏楼的空壳。

改革开放后,青岛天后宫得到恢复和保护。1982年,天后宫被列为青岛市市级保护单位。1996年,青岛天后宫被辟为青岛民俗学会的所在地。1997年经修复后,青岛天后宫对外开放。1998年天后宫引进了许多名贵树种,使历经沧桑的青岛天后宫焕发出勃勃生机。1999年,天后宫庙会也得以恢复,且于2006年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定名为“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2000年,钟鼓楼得以恢复。2009年底至2010年初,由民俗博物馆出资对天后宫戏楼进行了修缮。

园林风格的庙宇:青岛天后宫

园林风格的庙宇:青岛天后宫

传统习俗“赶庙会”

赶庙会是青岛地区传统的习俗之一,天后宫庙会俗称青岛大庙庙会,是集祭祀、歌舞、文娱、商贸于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赶庙会从大年三十就拉开帷幕,除夕夜撞钟过年是天后宫庙会最有特色的迎新年仪式,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除此之外,还有向本命年朋友赠送红腰带、小礼物、民俗风情摄影大赛、征集“迎新春”对联、灯谜大赛、中外名鸡擂台赛、飞镖有奖大赛、“百姓乐”民间艺术杂耍表演赛、“祭海”民俗表演、民间剪纸大赛、元宵灯会、民俗信仰祭拜等活动。

相传,自庙建成后,乡亲们进庙烧香的人数逐渐增多,周围的商铺也随之增加,逐渐发展成了集市。清代后期,随着海上渔航日渐繁荣,天后宫周围开设了许多商号、店铺、作坊等,出现了“旅客商人云集于此”的繁荣景象。此时天后宫的香火最盛,进庙祭拜的商家及周围的百姓络绎不绝。特别是在除夕夜,众多的商家相互争抢到天后宫烧“头烛香”,传说烧“头烛香”的队伍排至前海栈桥,同时众多善男信女也都要到庙里许愿膜拜,祈求神灵保佑幸福平安。通过庙会来寄托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园林风格的庙宇:青岛天后宫

园林风格的庙宇:青岛天后宫

(选编自《今日青岛2016年第35期》  文/黄楷 图/于风亮、刘海涛)

版权作品,未经《今日青岛》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