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那些感动我们的妈妈 从她们身上读懂爱的深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他抄写《游子吟》送妈妈

“今年母亲节,儿子给我做了一张贺卡,上面还画着一个天使!”省残运会游泳冠军谢添的母亲、今年65岁的陈爱莲,手中摩挲着儿子赠送给自己的母亲节礼物,嘴角忍不住上扬。

儿子的病是她一辈子的痛

从小就对体育运动特别擅长,上学时就是附中的长跑冠军、足球队队长,高中还是团支书,谢添的未来本该一切顺利。但是,22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让他一切梦想化为了泡影。回想起16年前儿子的病情,陈爱莲这辈子都忘不掉,“一辈子我最大的痛,就是这个了。”

儿子生病,生活不能自理,退休的陈爱莲就在家里专门服侍他。“当时我们带着儿子去北京做手术,医生说要通过锻炼去恢复。”就像抓着救命稻草一般,回到家后,陈爱莲每天吃完早饭,都带着谢添去学校操场跑步。“他刚开始站不起来,我就拖着他,带着他跑,我们一起在操场上跑;后来他慢慢跑快了,我跟不上,我就跟在他后面跑,只要对他身体好,做什么我都陪着他!”

16年如一日照顾获得冠军

谢添对游泳很有天分,陈爱莲又带着他去练习,加快恢复。就这样,陈爱莲每天都陪着儿子一起锻炼,从不放弃。去年,谢添参加了省残运会,并且连夺6枚金牌,陈爱莲开心得大哭。从生活不能自理,到如今的省残运会冠军,16年的时间,陈爱莲陪着儿子度过了漫长的痛苦时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谢添抄写在母亲节贺卡上的《游子吟》。16年如一日照顾的母爱,陈爱莲没有一刻想过放弃。“身体上的苦根本不算苦,心里才是最大的苦,但是现在一切都慢慢好了。”陈爱莲长呼一口气。

对于过去的16年,陈爱莲说,她的感触实在太多;对于母亲节,她只笑着说了一句,“这就是母亲,天下母亲都一样,对孩子就是怎么都丢不掉,一辈子也丢不掉。” 记者 薛舒文

儿女早早送上节日问候 一家团圆是她最大的幸福

回访那些感动我们的妈妈 从她们身上读懂爱的深沉

“跑步妈妈”在天安门留影。

还记得本报4年前关注的“跑步妈妈”颜彩霞吗?昨天是母亲节,这位割肾救子的伟大母亲,一早就收到了来自儿子和女儿的节日问候。她说,只要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每天跑步为了换肾救儿子

52岁的颜彩霞,本是沙头镇三星村一名普通的农妇,每日除了忙农活,还做点零工赚钱补贴家用。可2012年,刚刚工作半年的儿子突患尿毒症,换肾是唯一的希望,经过检查,颜彩霞与儿子的肾脏配型成功,但甘油三酯偏高。医生建议她每天跑步,从那以后,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她每天都要跑上一个多小时。

在本报的爱心帮助下,颜彩霞顺利完成了割肾救子的愿望。但此后的休养过程中,可能因为身体素质变差,她也一直没有康复如从前。“上了一段时间班,儿子和姑娘都说我苦的钱还不抵送到医院里的多。”原来,2014年,她又做了脑膜瘤切除手术,还进行了放疗,让这个本来还没完全缓冲过来的家庭,又一度陷入了困境。

登上《向幸福出发》栏目

日子在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恢复得不错且重新进入社会工作,颜彩霞也就心无挂碍地每日在家康复。一个月前,颜彩霞还有幸去了北京,踏进了央视演播室《向幸福出发》栏目。据了解,该栏目有一个惯例,由一名“推荐人”引出幸福故事的主人翁。此次,“暴走妈妈”颜彩霞就作为“扬州十佳志愿者”凌万兵的幸福推荐人。当年,凌万兵曾三天义卖粢饭,发起募捐活动,在社会上掀起爱心接力“跑步妈妈”的热潮。

“可能是脑部做过手术,现在说到后面容易忘了前面。”颜彩霞对自己在台上的表现很不满意。不过,好在主持人以及观众都能理解。在北京的几天时间,除了录制节目,凌万兵还把“跑步妈妈”带到了天安门前。

昨天是母亲节,恰逢周日,儿子和女儿都不用上班。两个孝顺的孩子还特地回到家里,陪伴在了颜彩霞的身边。虽然没有为母亲做惊天动地的事,也没有说感人肺腑的话语,但颜彩霞感觉,只要孩子在身边,一家人能团圆,对于她这个农妇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记者 栾佳丽

没有奢侈的礼物 儿子为她做爱的午饭

作为一位生病的母亲,她的最大牵挂不是别人,是她的孩子。孩子是母亲活下去的希望,孩子也是母亲的精神力量。还记得本报2013年报道过的江都一位公交车司机满大街贴求助信为患病妻子筹救命钱的事吗?已经3年过去了,记者获悉华萍仍然在与病魔斗争着,昨天是母亲节,儿子用稚嫩的小手为她做了一顿有爱的午饭。

儿子为她做爱的午饭

“今天的午饭是儿子给我做的,这就是母亲节他送给我的礼物。”带着欣慰的笑容,华萍告诉记者,儿子今年已经读小学六年级了,家里经济状况还是很紧张,没有多余的零钱为她准备其他礼物,可是做一顿爱心午饭是儿子力所能及的。虽然没有丰盛的菜,简单的饭菜已经让这个母亲很满足了。

2013年2月份,本报报道华萍时,她的儿子才上小学三年级。那时候还在上小学的他就表现得很懂事,平时帮着家里做家务,还安慰生病的妈妈,希望妈妈能开心。

华萍告诉记者,丈夫赵向去了外地工作,因工作忙平时很少回来,家里剩下母子两人。因为身体原因,她不能做很重的活,儿子就成了家里的小小顶梁柱。

“他每天上学都一个人去,不需要我送他,放学也是他自己回来。”华萍说,现在她还是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状况一切都还好。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也是她最大的希望。

为了儿子要坚强活下去

3年前,生病没有钱医治的华萍,整个人到了崩溃的边缘。她担心自己的病情没有钱医治,病情恶化,会离开心爱的儿子,儿子还小。经过多次放化疗,如今,华萍还守护在孩子身旁,这是她最高兴的事情。活着一天,就能陪伴孩子一天,孩子就会有一天母爱。母亲节了,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母亲,华萍说她已经失去了母爱,可儿子的母爱她不能让病魔夺走。

对于儿子的照顾,作为母亲华萍的内心还是有些愧疚,因为家庭变故,儿子的母乳就没能正常吃上,从小身体抵抗能力就很差,经常生病。她会加倍坚强地生活下去,为了儿子的完整母爱。

记者 马燕洁

女儿的礼物让她感动落泪 最大心愿: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昨天下午,6岁小朋友小欣从幼儿园带回来一只简单的手工作品,她把这件作品送给妈妈顾燕,并祝她“母亲节快乐”。这位年轻的妈妈感动得落泪,这个礼物对她来说,太过珍贵了。

顾燕今年29岁,家住江都区滨江新城桥东社区。2013年7月,顾燕顺利地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孩子,但是几天后,顾燕的身体发生急剧变化,家人急忙把她送往医院治疗。在治疗一个多月后,经专家组会诊得出一致结论,确诊顾燕患上了“绒毛膜癌”,建议转往北京协和医院治疗。据了解,“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0001%-0.36%。

2014年11月初,经过一年多的治疗,顾燕的家庭陷入贫困,负债近40万元。当地村组织联系本报,希望通过本报向社会发起募捐,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记者随后到顾燕家探访,当时她的女儿刚4岁,上幼儿园小班,儿子出生后和她在一起不到一周时间。顾燕表示,最大的心愿是陪着两个孩子,看着他们健康成长,为此,她要坚强,和病魔作斗争。

幸福是爱心凝聚而成

本报的报道见报后,市民的爱心潮涌,爱心捐款从四面八方向顾燕身边聚集,江都论坛、江都巡特警大队、小艳子爱心协会等多个爱心团体组织了街头募捐,大家都希望帮助顾燕完成战胜病魔、照顾两个孩子成长的心愿。

“因为有了爱心款的支持,顾燕才完成了手术。去年,我带她去做了几次复查,医生说恢复得很理想。”顾燕的老公徐鹏告诉记者,经历了大风大雨,现在一家人的生活逐渐恢复平静。顾燕的身体还在恢复之中,平时她在家陪着两个孩子,徐鹏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上班,虽然工资不高,但可以照顾顾燕和孩子。

“比起在北京时终日惶恐不安的心情,现在我觉得生活十分幸福,这种幸福是家乡人民的爱心凝聚而成的,我真的特别感恩。我会督促两个孩子认真学习,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把社会的爱心传递下去。”徐鹏表示。

记者 刘旺

精神病女儿又查出肿瘤 80岁妈妈最放心不下她

“丽丽在家里时话很多,住到医院后,整天不说话,我很想接她回来,可我年纪大,又担心她打扰到邻居;她现在吃得很少,查出有肿瘤,要到外面医院看,可外面的医院不接收精神病人……”昨天,80岁的老母亲陆效梅说起住在五台山医院的女儿,絮絮叨叨满是牵挂和无奈。

照顾患病的女儿40多年

陆效梅今年80岁,患有精神病的女儿陆丽丽已经54岁。陆效梅说,女儿9岁那年因为意外,精神出现异常,后被查出患有精神病,需要人陪伴,从此便一直在母亲的照顾下生活。去年3月,79岁的陆效梅在家里拎重物时不慎造成腰椎骨折,住进医院。陆丽丽不能没有人照顾,也在社区帮助下住进五台山医院。

两人住院期间,生活全靠护工帮助,仅两人护工费加起来就要1万元。陆效梅原来在凤凰东巷有一套房子,为了女儿,她把房子卖了,“女儿以后的生活要人照顾,我年纪大了,得为女儿着想。”去年一年,母女俩仅住院看病就花去10多万元。

倘若花钱能让陆效梅放心,倒也罢了,事实上,她更加操心。她说,女儿住院后,因为情况特殊,一开始换了好几个护工,终于有一个留下来了,到现在已经做了9个月。“现在这个护工眼睛不太好,经常头疼,一直想回去看病,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护工,一直拖着人家。”

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女儿

还有,女儿的身体、女儿的生活也让陆效梅很不放心。陆效梅出院后,身体还需要休养,女儿只能继续待在医院,她不时去看看。“女儿住院后,没有亲情,也很孤单,变得不爱开口说话了,以前在家里话很多的,住到医院后,无论问她什么,她只是点头,或是摇头。”

“丽丽贫血,现在脸色苍白得不得了。而且不大肯吃饭,饭量小,吃下就吐,查出有肿瘤,怀疑是恶性的,医生建议到外面医院看,但外面医院不接收精神病人,自己出院后走不了几步就腰疼,为女儿看病的事情一直拖着……”

陆效梅很想把女儿接回家照顾,又担心女儿发作起来影响到邻居,“丽丽常年吃药,吃了药后很可怜,张着嘴呼吸,我以前实在舍不得,就给她减量,减的时间长了,她会发作,发作起来就敲墙、摔东西,会影响到邻居,现在我一个人也弄不动了……”

陆效梅老家在外地,母女俩在扬州没有其他亲人,她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为女儿找个护工,把女儿照顾得更好一点。如果你有护工推荐,欢迎拨打本报96496。

记者 仲冬兰

每天陪着49岁智障儿子踱步 82岁妈妈:想再把他往前带带

回访那些感动我们的妈妈 从她们身上读懂爱的深沉

居思琴管林母子俩。

每天下午,只要49岁的智障儿子管林不“上学”,82岁的老妈妈居思琴都会搀着他的手围着离家不远的工艺坊大楼,慢慢地踱步。目前,老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大林受伤的腿不要萎缩,能一直自己走路。昨天,记者找到盐阜东路工人第二新村管林的家中。

49岁的他像个小孩

5岁时发现患有先天残疾

一看见记者走进来,正在屋里坐着玩塑料袋的管林,虽然是一个49岁的中年人,却像小孩般热情地问候:“阿姨好!”

“他好的时候,可乖了,见人就打招呼。”居思琴所说的“好”,是智障的管林不发病时的平和状态。如果“不好”,他会掼盆摔碗撕扯衣物,推搡家人。管林的弟弟告诉记者,哥哥是一个智力、精神二级残废的人。全家人都惯着他,尤其是母亲和刚去世不久的父亲,对他格外“偏心”。

“他可怜呢,这种情况又没成个家,我和他爸都舍不得他。”居思琴说,40多年前,管林的父亲在扬州工作,母亲在老家一边务农,一边照看管林姐弟三个。“直到5岁了,大林才会摇摇摆摆地走几步路,我们才知道这个孩子先天残疾。”后来,父母带管林四处求医,结果查出不仅腿有问题,大脑也是先天性发育不全。

家人从未放弃他

吃饭穿衣全由妈妈操办

青春期时,管林精神又出现了问题,常常在家里发作。可不管怎样,父母和家人从未放弃过他。特别是居妈妈,总对他呵护备至。

“妈妈虽然已经82岁了,直到现在,他的衣服全都是妈妈给他洗,饭也是妈妈亲自做。”管林的弟弟说。两年前,因为父亲中风,管林被送到广陵爱心阳光庇护中心托养。刚去时,老妈妈放心不下,隔几天就要接回家。

如今,管林虽然年近五旬,智力却仍像五六岁的小孩,尤其在妈妈的身边。因为妈妈调教,在工人第二新村大院里,男女老幼,无论看到谁,他都会热情地上前打招呼。在家中时,只要不发病,妈妈叫他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他都很顺从。

因为多年的劳累,老妈妈瘦小的身躯弯成了一把弓,可她依然很坚强,她说:“生活已经这样,再烦再难受,也没多大的意义,只有好好地把他往前带带。”

记者 张庆萍 文/图

汶川地震后重组新家庭 女儿每年送继母不一样礼物

今年用她的工资为继母买了一条项链

回访那些感动我们的妈妈 从她们身上读懂爱的深沉

孟雨钗与母亲张兴容。

昨天是母亲节,记者连线了一个特殊的家庭,这个家庭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扬州援建的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的一个重组家庭,丈夫孟子富在大地震中失去了前妻,现在的妻子张兴容失去了前夫。在两人走到一起后,女儿孟雨钗每年母亲节、妇女节,以及继母的生日等都会用上学节省的零花钱买礼物,今年给继母买了一条项链,让这位母亲感激不已。

汶川地震痛失爱人

震后他们重组成新家庭

“现在这个家庭其实是因为2008年大地震的原因重组的。”孟子富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今年44岁,目前在一家矿场做管理工作。在地震中,九龙学校不少师生遇难了,当时他的妻子就是其中一位。地震来临后,他第一个冲到学校从废墟中抢救孩子,3天后,当众人从废墟中找到妻子时,她双手还各自抱着一名学生。

他现在的妻子叫张兴容,今年39岁。张兴容之前的丈夫与孟子富妻子一样,都是老师,在汉旺小学工作,也因地震不幸遇难,留下了张兴容和不到10岁的女儿。后来,在征得双方孩子的同意后,他和张兴容走到了一起。张兴容嫁过来后,两个孩子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隔阂,雨钗作为姐姐,经常给妹妹李雨检查作业,陪她玩耍。现在大女儿孟雨钗已经20岁了,在绵竹三幼当幼教,小女儿李雨也16岁了,9月份就要上高中。

每逢重要的节日

女儿都会给母亲送礼物

“‘5·12’地震马上8周年了,这8年来,每逢母亲节、妇女节,以及继母的生日,我都会买礼物送给她,给她惊喜和幸福感。”孟雨钗在电话中说道。在爸爸和继母结婚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就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了大把鲜花送给了继母。继母一把将她搂在怀中,亲了一口说,没想到这个孩子真懂事。

今年母亲节,她给继母买的礼物是一条项链,主要就是想要让母亲好好打扮自己。“虽然这个家庭是重组家庭,但一家人过得幸福和谐。”她说道,每次送的礼物都是她自己花钱买的,上学的时候就把零花钱省下来买礼物。去年上班后,就用自己挣的钱买礼物送给继母。她和父亲能有今天,都要感谢继母的辛勤付出,含辛茹苦地操持家务。此外继母还要照顾家里66岁的奶奶和90多岁的太奶奶,所以自己每年几个特殊的节日给她送礼物也是出于孝心,并让她继续拥有幸福感。

孟雨钗还告诉记者,如今九龙镇就是一个依山傍水、整洁美丽、景色秀丽的“天府小成都”,人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充满水乡特色的扬州园、九扬友谊林诉说着当年两地人民之间“一家人、一条心”的浓情厚谊。 见习记者 丁超禺

手工制作丝袜花献给最美妈妈

昨天是母亲节,曲江街道玺园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志愿者共同手工制作了丝袜花,共同寻找辖区内的“最美妈妈”,向辖区内所有的妈妈说一声,你们辛苦了!希望能通过此次母亲节的活动,弘扬辖区居民的孝道精神。

住在中海玺园的马先生在年轻时意外中风,当时经济条件所限,耽误了治疗,马先生落下了残疾不能走路。马先生的妻子徐女士几十年来不离不弃,在正常工作的同时,照顾丈夫、养育女儿,含辛茹苦。

徐女士在外地工作的女儿特意委托我们社区向妈妈送去节日的问候。当社区工作人员将康乃馨丝袜花交给徐女士并送上女儿的问候时,徐女士热泪盈眶。

玺园社区有一名80后的志愿者,居民只要听到她的名字,无不交口称赞,她就是王宏云。

“王宏云除了是热心志愿者,另外一个为人称道的就是好儿媳。”社区工作人员刘芳说,“有一天我们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走访,看见王宏云正在帮婆婆洗脚,一问才知道,原来王宏云是外地人,嫁到了扬州,十年来,她每天都会帮婆婆洗脸洗脚,这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感动不已。”

对于这一切,王宏云却说:“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我的婆婆对我也如亲生女儿一般,刚嫁来扬州的时候,婆婆怕我饮食不习惯,特地每天给我安排家乡菜,怕我不习惯扬州的生活,她每天都会陪我聊天,带我出去散步。现在婆婆老了,我孝敬她是应该的,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通讯员 刘君

记者 宫鋆煜

一场厨艺大赛献给校内“母亲”

扬州网讯(记者 邵伟)昨天是母亲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装饰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同学,为学校里特殊的“妈妈”们送上了节日的祝福。

“学校里也有很多照顾我们的妈妈,比如宿舍阿姨,比如食堂阿姨,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我们同样感恩她们为我们的付出。”一位艺术学院的同学告诉记者,也正因此,他们在母亲节当天筹办了这场学生厨艺大赛,用自己亲手制作的菜肴来感恩学校的阿姨们长期以来的付出。

从购买食材、清洗到制作,以及布置场地,同学们分头行动,亲力亲为。吃着学生们做的菜,在学校工作的阿姨们感到非常开心和满足。“他们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我们过得最有意义的母亲节。”一位宿管阿姨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