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一个文学大家陈忠实是如何“化茧成蝶\"的?

一个文学大家是如何“化茧成蝶"的?

~~【阎会厅之特别篇4】

作者:阎建滨

近日,陈忠实辞世成为中国文化界最大的关注点。习近平、李克强等都送了花圈,一个作家达到如此高的待遇,在中国不多。

陈忠实老师如果灵魂有知,也可安息了。

从古到今,中国传统文人的成功也不过如此而已。我所关注的是,他是如何“化茧成蝶"、凤凰涅磐的?

严格来说,如果没有《白鹿原》,陈忠实顶多是个中国的三流作家。而有了《白鹿原》,陈忠实就成了中国的伟大作家!

在中国,一部作品决定终身。写一堆垃圾,没有用,顶多让自己安慰安慰。没有“质"的“量",再多的“量"也是“茧"。

50岁以前,陈忠实完成了“化茧成蝶"的蜕变,为此,他十年磨一剑,为“压枕头"的这部书,他做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难和心灵煎熬。在当今中国文坛,能吃下这份苦的人,越来越少了!

《白鹿原》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

陈忠实能够蜕变,就是善于推翻自己、善于给自己定高标准。要干,就干大事,一次就把别人“打停"。说二杆子也好,说楞怂也好,不达目标不罢休,这是大秦人的遗传基因。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血液里流淌的都是一股秦血!

陈忠实就很受路遥的“刺激",当年路遥的《人生》获得巨大成功后,陈忠实一读这部作品,顿时被“击打地瘫软了"。陈忠实虽然也有《信任》获全国短篇小说奖,可写作还是传统的老路子。读了《人生》,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有了差距,有了竞争对手,老陈才有了动力和追赶的方向。才有了写一部“垫枕头的书"的想法。

他如饥似渴地读西方的名著,查阅地方志,构思《白鹿原》所有人物的出场……四年准备、六年写作,一点“气"都不敢放,生怕“这笼馍蒸不熟"。急的评论家李星先生骂他:“都十年了,东西还拿不出来。人家路遥《平凡的世界》三卷本都出来了。再写不出来,就跳楼去。!"

应该说,陈忠实虽自信,也未必自信到不受人影响的地步。柳青先生就是十分自信的人,但在他一生的创作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徘徊、对自己的才能和驾驭文学的能力表示过怀疑。

记得几年前,我见到了作家徐剑铭先生,徐担任《西安工人文艺》主编时,没少帮助陈忠实。徐剑铭边吃饭、边说起当年陈忠实写作《白鹿原》的生活艰难境遇,一直摇头,他说,“我每次去,忠实的老婆都唠叨,你看看忠实,每天总是在写、写、写,都十年了,啥时才是个头嘛?!"在读邢小利先生的《陈忠实传》中也有一段对话,妻子问陈忠实,如果发表不了乍办?陈忠实咬牙说:“改行!"

在任何目标面前,男人的坚定,背后是女性乃至整个家庭的希望和重托,肩上的担子不轻啊!尤其是陈忠实这样从农村最底层中出来的,赌一部作品,要有多大的承受力呀。我至今没有与陈忠实探讨这个问题。有一回,我与陈忠实在饭桌上吃饭,说到房价问题,我随口一说“陈老师,您不缺房子吧!"陈忠实眼瞪的大大的,“我咋不缺房?"我心里说,您又不缺钱,除稿费外,每年卖字也至少百十来万。但看他比较忌讳这方面,于是打住。这些也成了谜。

我最佩服他的还不是以上方面,而是他的好学和改变。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农村业余作家,能够超越自己,成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家。这里面,文学的天分是有的,对历史和时代的思考力也是非同一般的,更重要的是善于发现和吸引人类的精华,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表现的深度广度,是之前作品不能同日而语的。就连叙述语言,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凝练,形成了老陈独特的表达方式。夹杂着欧式与农民智慧的诗意!

2009年12月18日,我为箫云儒先生策划了一件大事。“儒笔雅箫看云起~~箫云儒先生文艺生涯50年暨70华诞庆典",箫老师不仅是我们陕西节庆文化促进会的会长,而且,是我的恩师。那场活动名流云集,几乎陕西的各界文化名家都到了。许还山朗诵《雩山》开篇,徐杰孙唯主持,八个副省级领导出席,贾平凹、陈忠实、王西京、钟明善、吴三大、杨晓阳……500多位各界名流,坐满了大唐芙蓉园御宴宫。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晏潮致辞,箫老师的北京的老师、著名的红学家胡教授也莅临到会。

那天,陈忠实先生代表文学界讲话,讲的非常好,我认为是听过他讲话中最精彩的一次。他说:“箫云儒是我的老师,箫云儒是我的朋友,箫云儒是我的同代人!"

当他讲述如何是箫的学生时,声情并茂,“40多年前,我从灞桥乡下赶赴城里听文学讲座,听的就是箫云儒讲的《散文散谈》。"他不断地回忆在箫老师身上读到的东西,学到的精华……后来,这篇讲话整理发表。

一个人就是处处“化茧",一步步“成蝶"的。活到老,学到老,在吸收了无数次文化高山中,突然也山高人为峰了!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