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邓梅莲:文艺片的丧钟为谁而鸣?

查看: 0 调整字体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自5月6日上映以来,获得豆瓣评分8.4分的高口碑却只有每日1%左右的低排片。出品人方励甚至在微博上下跪,呼吁影城经理能支持电影、增加排片。(5月13日人民网)

《百鸟朝凤》讲诉的是黄土高原上两代唢呐艺人对传统手艺传承与坚守的故事。戏里,焦三爷在变革的年代里苦苦支撑,却最终只能无奈地看着唢呐渐渐没落;戏外,已属古稀之年的吴导在浮躁的社会里踽踽独行,却仍然只能带着无法看到影片上映的遗憾黯然辞世。戏里戏外,是如此的相似。焦三爷无力挽救淹没在时代里的唢呐声,吴老也无法逆转文艺片被市场遗忘的事实。这部电影在2012年就已经拍成,2013年获金鸡奖,2014年吴天明去世,2016年上映。这中间隔的这几年用“心酸”二字都不足以概括:没有发行公司愿意为这部文艺片投资。即使是艰难上映后,境况依然不乐观,不少影院每天仅排一两场,还都是早间、下午或半夜。

电影里,唢呐没落的根本原因是百姓生活方式的变迁;现实中,文艺片屡遭冷落的根源也在于观众观影诉求的转变。电影院不愿意为此类片子排片,是出于对利益的追逐,这对于商业机构来说也无可厚非。事实上,电影院排片的主要依据还是观众的兴趣,所以,追根溯源,文艺片难以由小众走向大众化的最大症结还是缺少受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多数人都在逐利的路上疲于奔命,没有太多的时间静下来体会文艺片里的温情,更没有闲心和逸致来思考文化。他们走进电影院,只想找到一个泄压的出口,而那些能博得满堂笑的影片无疑是首选。然而笑完之后,留下了什么呢?没有多少人会关心,又或许什么也没留下。我们正迈向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倘若有一天,像这样有深度有温度的文艺片彻底消失了,那为它敲响丧钟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一群追求视觉狂欢的大众。在市场环境下,受众是电影圈的中心,我们的选择会引发电影市场的蝴蝶效应,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圈外人,拥有着评价和审视艺术的权利。文艺片的去与留,在于我们每个人的一念之间。

当然,我们不可能苛求每个人都去接受和欣赏艺术片,更无法左右观众的选择。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文艺片可以与它的知音见面,留住与它一样在坚守着的观众。而建设单独的艺术院线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样既可以缓冲文艺片叫好不叫座与影院排片原则的矛盾,又可以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电影圈存留一份艺术的真诚,为来去匆匆的大众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迷失在商业和利益大潮里的文艺片期待着我们的回首和观望。它的丧钟只会为我们而鸣,也绝不能为我们而鸣!

稿源:荆楚网

作者:邓梅莲(湖北大学)

责编:汉网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