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11岁,老师要他考功名,他说他要做圣贤,老师崩溃,但他成功了

上回:他五岁还不会说话,直到遇到一位高僧提点,后成一代大师

作者:龚令民

上回我们说到王阳明5岁仍不会说话,但是在一位高僧的指点下,祖父给他改了个名字,之后,他便开口说话,并突飞猛进,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王阳明开口虽晚,但悟性甚高。十一岁那年,王阳明随祖父王伦进京,跟在京城做官的父亲王华汇合。随即入了塾学,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童,王阳明显得有些早熟,他经常对着书本发呆,老半天不说一句话。

有一天,他突然问老师,什么是第一等事?老师也没多想随口说道,那自然是读书考取功名了。这样的回答想必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答案,但是这个回答并没有让王阳明满意。王阳明有些疑惑地说,考取功名恐怕不能算作第一等事吧!……读书学做圣贤如何?老师一听,顿时惊若天人,小小年纪,居然有如此抱负。

11岁,老师要他考功名,他说他要做圣贤,老师崩溃,但他成功了

王阳明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十七岁时,王阳明遵父命从京师赴江西南昌迎娶其外舅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之女。在南昌住了一年,1489年,王阳明十八岁,携夫人回故乡余姚。途经广信(江西上饶),他特意去拜访了著名的理学大师——娄谅!

王阳明弟子黄绾在《阳明先生行状》中,记载了这次影响了王阳明一生的会面:“明年,还广信,谒一斋娄先生。异其质,语以所当学,而又期以圣人为可学而至,遂深契之。”短短的三十五个字透露出了此次谈话的内容。

一:娄谅告诉王阳明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是为了成为圣贤。

二:娄谅肯定了圣贤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做到的。

此次谈话解开了困扰在王阳明心中七年的“何为第一等事”的问题。既然通过学习可以成为圣贤。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学,向谁学呢?

11岁,老师要他考功名,他说他要做圣贤,老师崩溃,但他成功了

作为一个从小接受儒学熏陶的读书人,王阳明最先想到了当时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宗师——朱熹。回到余姚,王阳明遵从父命跟弟弟妹妹们一起学习,白天大伙相与讲习经义,晚上王阳明则一个人闭门读书直至夜深。

这段时间王阳明遍涉诸子,学问大进。而他研究的最多的还是程朱理学。二十一岁时,王阳明根据从书上看来的朱熹格物之学(朱熹认为:一草一木,皆含至理)和一位钱姓朋友开始了第一次实践。他们格的是书院里的竹子。

朋友早晚冥坐,日夜苦思,终无所获,到第三天因为用脑过度,朋友劳神成疾退了下来。此时的王阳明是朱熹的忠实信徒。他认为,朋友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朋友精力不济所致。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格物之旅,而且这一格就是七天,虽然比朋友格的时间更长,耗费的精力更多,但七天之后王阳明照样一无所获,最后跟朋友一样,劳神成疾,在床上度过了一段时间。

11岁,老师要他考功名,他说他要做圣贤,老师崩溃,但他成功了

这件事并没有动摇王阳明对朱熹之学的根本信仰,王阳明只是觉得圣贤难做“无大力量去格物了”。二十七岁时,当他读到朱熹的《上宋光宗疏》中“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的时候,依然击节赞赏。

反思自己从前读书大抵囫囵吞枣,涉猎虽广,但未能循序渐进,所以收获甚少。于是一改前非,重新按照朱熹的说法,日夜勤学,苦读深思。一段时间后,王阳明发现自己虽然谨遵圣贤教诲亦步亦趋,但收获同样不多,而且早年格竹之时拉下的旧疾偏偏又在此时复发,无奈之下王阳明不得已中止了这不成功的第二次尝试。

两次失败的心理累计让王阳明一度非常郁闷,他觉得圣贤有分,甚难学成,于是开始考虑是否要放弃自己的想法。那么他会放弃自己的想法吗?除了程朱理学,还有什么学问能够帮到他呢?(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

(本人郑重声明,本号所有文章均系本人原创,所选图片皆出自网络,在此致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