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从儿时至今,我无数次随脚穿越一段古老的城垣。母亲的娘家,在城垣北边的山麓,我在城垣南侧的古镇上长大。那边是陕西,古称秦国;这边是湖北,古称楚地。这段漫长的苍老的城垣,今日的鄂陕省界,历史上的秦楚边关,人道是春秋战国楚长城。尽管,也有其归属于更早的庸国长城、以及更晚的清代边防的诸种说法,但楚长城的定位应该更有代表性。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它是一根历史的神经,一条岁月的根脉,触摸楚长城,能于城墙冰冷的石片夯土上感觉到先民的体温和2000多年血火汗泪的生活热量。它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它有看透历史篇章的瞳孔。我无数次去舅舅家,来去之间,竟然就是不断叩问一段分合兴亡的中国历史。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虽然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防御工程,楚长城却与北方的长城不同。北方的长城,因为合乎历代王朝固疆拓土的需要而得以多次修复,如血管般凸现于历史的地表之上;楚长城模亘中原,又称内长城,是春秋战国分裂时代的产物,在大一统的格局形成后早巳废驰,其在崇山峻岭荒棘野蒿里的延续,只能与格外关注历史的目光相遇。“不到长城非好汉”。而吾生有幸,家住一段楚长城的脚下,自孩提时代便时常自由出入,随便穿越。多年之后终于知道,我懵懂的目光随意打量的那几截土垣,竟有吐纳百代的厚重历史,夯筑于公元前7世纪的它们是中国最早的长城一一楚长城的一段,一查履历,北方的长城还是后辈:秦长城晚了400多年,明长城更晚了2000多年。

我无数次随脚穿越的那个峪口关垭子(史称白上关),是长达3000多华里、横跨鄂陕渝豫皖五省市的楚长城诸多雄关险隘之一。其地两山夹峙,一线中通,更兼横亘南北,分割秦楚,自春秋以降长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至今还是鄂、陕两省省界,虽然它的深沟高峦如今已被316国道拦腰折断,但在冷兵器时代,却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今日关垭安祥静谧,像一位经历了无数故事、能够见证历史的老人,满面沧桑却缄默不语。古代关垭却是喧器热闹的,每截城垣都承受过刀枪箭戟,每寸土地都浸染过硝烟血泪,每缕空气都激荡过鼓角争鸣。因而面对关垭楚长城的残垣,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会油然罩住你的全身。关垭原本蛮荒沉寂,只因其位置合乎一个风云时代的政治军事需要而长久地走进了风云历史——这不知是它的幸运,还是它的不幸?公元前61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联秦巴之师攻灭鄂西北的庸国。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自此,楚国陆续在西北边境筑城设防,与秦这个最强硬的对手对峙争战,—段长达400多公里的钜形长城便留在了昔日秦楚边境、今日鄂陕省界,蜿蜓于湖北竹山、竹溪、房县、丹江及陕西平利、旬阳的丛山之中。这就是西段楚长城。其中的关垭遗址所在,曾是秦国兵出关中协助楚国灭上庸的进军要道,也是尔后秦楚争霸的前沿阵地。另有更早的楚长城东段,早于春秋前期有“图北之志”的楚文王时期,已在楚与中原诸侯国接壤的北方边境形成雏型。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这就是从河南鲁阳关的方城直到泌阳的一段。楚国兴也修城,亡也修城,当秦一统天下已是大势所趋时,风烛残年的楚国为强化招架之力还要筑长城——将东段长城向东延伸至安徽符离集,西段更“至巫山起长城”,扩展至今日重庆市的巫溪、奉节。

这样,从公元前7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楚亡前夕的460多年里,一条“以山为城、以水为池.宜土则夯、宜石则垒”的庞大军事工程最终形成。明眼人一看,便清楚这是楚人北进时的据点,鏖战时的阵地,退却时的屏障。楚长城,曾经与一个国家的命运休威相关。

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慈母白发,春闺遥望,稚儿夜哭;故乡的诀别,将军的怒目,朔风中的军旗;古道瘦马,书剑飘零,车磷马萧……在楚长城之上,双目微合,脑际里便不难幻化出这些残烈而多情的场面,这正是楚长城最令人情不自禁的地方。而今,这些故事都随着一阵阵烟尘飘散远去,只在风干易脆的书页和榛莽丛生的山岗上,我们尚能找到一些可供怀古凭吊的陈迹。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楚国大诗人屈原这首悲壮的《国殇》,讴歌了楚国将士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精神。但将士的鲜血只浇灌了楚长城脚下的土地,无法挽回楚亡的命运;楚长城最终只做了楚王壮胆的摆设,无法阻挡中华民族统一和融合的潮流。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公元前223年,当秦国大军攻陷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寿春时,楚长城便连同它的主人一道被历史遗弃和尘封。一个“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陆游诗)的风云千年的统一了广大南方的文明大国,以一群“毕路蓝褛以启山林”的强者的英武雄姿开头,而划下句号的,却是屈原这样文质彬彬的被放逐的凄怨灵魂。这大概是历史老人的有意安排,好让屈原为楚国写下《哀郢》、《离骚》这样的挽歌。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屈大夫悲情离国、行吟江湖时,还曾到过汉北之地,不知可否走近楚长城,反正没有留下关于楚长城的辞章,却有无限怀念和哀思,留给攥进庸君奸臣手中的楚国。走向统一的中国不再需要楚长城这样的樊篱和屏障。只有屈原的诗句不会冷却,屈原的歌声永不会老去。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秦楚争霸的刀光剑影早已暗淡,却留下朝秦暮楚的成语,如一道谶言预告了楚长城两边此后长期刀兵相见的凶险环境。这是因为,楚长城所在的位置,恰是横亘南北一道重要战略防线——西起秦岭、巴山,中以汉水为池,东越桐柏山、大别山。你在这条线上每一个堡塞城垣所在之处,都能感受到什么叫万夫莫开,又什么叫咽喉要道。集屏障与通道与一身,其战略意义可想而知。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任何一种政治力量要逐鹿中原,都不能不自觉地把楚长城一线作为进攻、防守或经营的战略要地。在关垭楚长城内外,秦楚争战后,刘邦、项羽曾在这里兵刃交锋;薛刚反唐时率部经此处打进长安;城垣里出土过两宋和南朝的刀枪箭矢;李自成,张献忠转战鄂川陕在此安营扎寨;抗战时冯玉祥、李宗仁率部过关垭作战略转移。城垣东端海拔850米山巅上的擂鼓台,和台上那株虬枝苍郁的古柏树,看惯了硝烟烽火和改朝换代,至今孤独地兀立,仿佛岁月坚硬的残片。

遥想当年,遇有战事,台上金鼓齐鸣、狼烟滚滚,城上战旗猎展,剑拔驽张,一时铁骑狂奔、撕杀震天……关垭楚长城经历的最后最辉煌的战争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国共两党的殊死较量:1946年中原解放军选择鄂西北作中原突围方向之一,该军一部江汉军区部队两进两出关垭楚长城;1949年,第二野战军第19军进军陕南,在关垭楚长城一线发动两次艰苦卓绝的攻坚战,全歼国民党39军144师,活捉敌师长符树篷。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楚长城是解放战争国共两党攻守形势转变的界线,当共产党的正义之师越过此线时,国民党再也无力回天。从刀枪剑戟的冷兵器时代走进现代战争,楚长城再一次见证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驱逐黑暗的历史进程!

当我穿越楚长城时,战争双方的主角早已一一退场。只留下历史供后人品味叩问。那一次,陪一位外地朋友登临关垭楚长城;他提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关垭两边的人会不会有世仇?我一时语塞,只笑着指给他看那几处墙跨秦楚的农舍,以及那位正端着饭碗几步就走到陕西的湖北妇女,还有省界两边的街市上那些生意兴隆的店铺和来来往往、各操秦腔楚音的人。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我想他能因此明白:战争总是把灾难强加给普通的百性,而无论哪一方的百姓,渴望和坚守的总是和平安宁的生活;这处静谧的山峪,在社会矛盾紧张的时候是一个战场,在和平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驿站。

其实,过往的岁月里,即使在战争年代,沟通、交流、融合始终是楚长城历史的主流。马克思说:战争的血泪是民族融和的催化剂。最有说服力的史实是: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擎起龙的图腾,南方的楚人自诩为“一鸣惊人”的凤,则楚与中原诸侯国的战争最终实现了“龙凤呈祥”一一秦汉之际民族融合形成汉族。吾乡竹溪长期有与陕南地方民间通婚、商旅往来、特产交易的风习。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在今日楚长城脚下秦楚边界口子镇——蒋家堰镇,那闻名遐迩的“露水集”市场上,每天都有许多楚长城那一边的“秦人”,来此贩货购物,如果不是那讨价还价时的秦腔楚调,你真的难辨秦楚。而这久负盛名的互通有无的边界贸易市场,如今已建到了楚长城的关城之下。

《竹溪县志》更记载:竹溪人口“陕西之民五,……气习风尚以其俗为俗。”这告诉我们,无论外人对楚长城表现出怎样的情绪,最长久与之厮守的还是城墙两边的老百姓,他们按照千年不变的逻辑和理想生活着、来往着、交流着,或做儿女亲家(笔者的母亲就曾经是湖北竹溪县河镇人,三年困难举家逃荒迁居陕西平利县,后嫁回竹溪县蒋家堰镇),或作生意伙伴,恩恩怨怨缠缠绵绵生生不息纠缠不清,在风习交融物产交易情感交流中,体验着不为外人所知的兴味盎然的别致生活。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这别致的生活,加上悠远的历史,特殊的位置,便赋于楚长城独特的景深和繁复的审美内容。尽管民间传说关垭楚长城的夯土里拌有魔芋浆、杨桃藤汁作粘合剂,尽管它在秦汉以后又增设城楼、箭楼、女墙等,直到明代还曾维修加固,如今却早已是一截截废墟一一经受2000多年的岁月,它没法不老。废墟一般代表了一种荒凉、残破、无序的美,但关垭楚长城经时间消磨,逾发内敛、含蓄着一种历史文化的厚重美、沧桑美。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这种美不同于风花雪月、小桥流水,不只是山水景致、风土名胜,只因勾连着那么多的铁血故事、英雄人物,其空间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其内涵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其故事既是悲剧,又有喜剧……从而构成了一种内蕴无限、惹人遐想的人文景致。

慧眼独具的人们珍视这种人文之美,正在赋于它新的形式和内涵。现在,一段钢筋混泥土材质的新关城雄跨公路,将两边的旧城垣连为一体,而城墙一端的望台上,国务院勘立的界碑神圣地立在鄂陕边界线上,千古雄关又添新景——这正应了“盛世修文”的道理。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路人过关,游人至此,都喜欢到关城上下,界碑两侧,留下一张身到长城、脚踏两省的倩影,从而留下一份别致隽永的人生记忆。我想,这不只为那段古关旧城,更因为这里有一份定贵的文化遗产,有弥足珍贵的先人足迹和耐人寻味的历史沉淀,这关城、故垒、堡寨已与那秦巴山的秀峦叠嶂以及芊绵竹木一起,渲染成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耐读的图画。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已经有不少文人墨客咏叹过楚长城,而今日楚长城两边唇齿相依的人们,正在西部开发的蓝图上为它写一首新的经典诗篇。他们拆掉有形和无形的篱笆,要汇秦风楚韵于一门,要把朝秦暮楚之地建成西进东出的桥头堡,建成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市场。历史在延续,历史又在作全新的书写……

十堰印象/触摸楚长城的美丽脉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