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文艺工作者故事打动观众

19日下午,思明区第65期“价值观论坛”在市文联举行。舞蹈家、作家、画家、表演艺术家、曲艺家,五位文艺工作者为大家呈现了一堂精彩的“价值观课堂”。

文/本报记者 吴晓菁 吴燕如 图/本报记者 王协云

曾若虹(福建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勇于创新实践 开拓新局面

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汲取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化遗产,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艺。我们要创新思路,探索新时期“送欢乐下基层”的特点与规律。比如,2014年,厦门文艺志愿服务活动选择走进军营村,我们将“送文化”与“种文化”、文艺惠民和创作采风相结合,启动“一台戏”、“一首歌”、“一支腰鼓队”、“一篇报告文学”的慰问、支教、采风、创作四结合计划,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我们还要找准热点、亮点,提升文艺志愿服务的品质和影响力。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勇于创新实践,才能不断开拓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的新局面。

黄静芬(《厦门日报》主任编辑、作家):

文学创作要深入生活接地气

我当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在媒体做过记者、编辑,我还写散文写诗写报告文学。深入生活、接地气,倾听他人故事,为他人排解困惑,记录他人的生活。这些经历对我的创作,帮助非常大。在这些采访中,我不仅是倾听者,还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这些采访文字,结集成我的一本比较畅销的书《新男女关系》。我想,这就是文学创作要深入生活、要接地气的具体实践。好的作品,就是以美育人,使人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得到净化与鼓舞,让人变得丰富和高尚。

林泽洪(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人民需要视觉感动

今年4月,我到北京参与“美丽厦门”当代美术作品晋京展,在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北京、在美术界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样一个地方性主题很强的展览,观众竟然络绎不绝。通过美术家的精心创作,美丽厦门非常生动和充满想象力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美术工作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视觉形象和视觉文化的建构者、传承者和传播者,它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铸造民族精神更具有独特的作用。时代呼唤中国精神,人民需要视觉感动,我们要自尊自爱,克服浮躁,创作出更多时代和人民感动的好作品。

张蓓(厦门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立足本土文化 贴近观众需求

我们一直把创作的目光着眼于本土元素,宣传闽南文化,用各种舞台呈现来传达正能量的人文情怀。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任何时候,文艺工作者都要懂得从生活中汲取,要知道生活才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老宅》这部音乐话剧之所以得到观众的喜爱,与之接地气又不失优雅的舞台创意和舞台呈现是分不开的。文艺创作要立足本土文化、创新创作观念、关注现实生活、贴近观众需求,只有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历久弥新。

郭建居(市曲艺家协会答嘴鼓协会副会长):

用答嘴鼓传递正能量

我闽南话讲得很溜,我很喜欢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我的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不会讲大道理,我只知道做人要学会感恩,感恩政府帮我出了一本闽南话答嘴鼓、童谣《咱厝的好声音》;感恩我的乡亲喜欢听我的闽南话答嘴鼓。我要经常进社区用闽南话答嘴鼓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言行去感化身边人,用答嘴鼓传递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