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中华文化与印尼文化互相交融的见证——拉森巴迪克

说到印尼服装,也许大多数人脑子第一个冒出来的是“巴迪克”。巴迪克是印尼的国服, 2009年10月2日巴迪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印尼将这一天定为印尼全国巴迪克日。巴迪克尊为印尼的“国服”,印尼人在重大、正式的场合普遍穿巴迪克。每周五,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私营公司的工作人员,个个都会穿着巴迪克上班。巴迪克在印尼人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巴迪克是印尼特有的一种蜡染花布,也泛指用这种花布制成的服装。巴迪克(Batik)一词源自爪哇语,“Amba”和“Titik”。Amba的意思是“描绘”,而“titik”则是“点”的意思,将这两个词组合起来意思大概就在白布上一点一点地描绘图案。

中华文化与印尼文化互相交融的见证——拉森巴迪克

手绘巴迪克

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巴迪克可分为手绘巴迪克和印染巴迪克两大类别。巴迪克最原始的做法就是直接在白色棉布上绘制图案,这项技术早在12世纪之前就在印尼各地流传开来,到19世纪巴迪克甚至一度成为只有印尼王室成员才能拥有的服装。随着时代的发展,巴迪克也可使用丝绸、人造丝、聚酯纤维等面料制成。

中华文化与印尼文化互相交融的见证——拉森巴迪克

印染巴迪克

印尼全国各地的巴迪克种类繁多,形态千变万化,制作技艺也各具特色。其中,拉森巴迪克最鲜明地体现印尼和中国文化的交融。拉森是印尼中爪哇省惹文绑县的一个小镇,在印尼素有“小中国”之称,得名于这里是华人来到爪哇岛的第一个地方,可以说是印尼爪哇岛华人的发源地。走在这座小镇不难见到具有中国风格的建筑,处处可见华人的足迹。

中华文化与印尼文化互相交融的见证——拉森巴迪克

郑和下西洋多次登陆爪哇岛

根据印尼1479年的史书《拉森编年史》,郑和七下西洋多次来到爪哇岛,有一次他及船队在拉森停留,他的一位随员比囊安以传播伊斯兰教为旨而选择留在此地。后来,比囊安还把他的妻子娜丽妮接来。拉森蜡染技艺正是由娜丽妮带进来的。

中华文化与印尼文化互相交融的见证——拉森巴迪克

拉森素有“小中国”之称

其实,远在华人登陆拉森之前,当地人早已认识蜡染布艺,华人来到这里之后,当地的蜡染布结合了很多中国元素。首先,拉森巴迪克主要的染色是华人喜爱的鸡血红,另一特色是大量运用中国图腾,如:龙、凤凰、麒麟、菊花等等。这些图腾的巴迪克深受当地人的欢迎,后来就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拉森巴迪克。

中华文化与印尼文化互相交融的见证——拉森巴迪克

拉森巴迪克运用大量中国图腾

中华文化与印尼文化互相交融的见证——拉森巴迪克

拉森巴迪克主要染色为鸡血红

19世纪以前拉森巴迪克贸易多由华人经营。辉煌时期,不仅销往马来半岛、日本,甚至远至南美洲苏里南。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机器印刷制作法的巴迪克很快流行起来,手工巴迪克因此逐渐被取代。拉森原来有一百多家蜡染坊,现在只剩下不到10家。主要原因是,其一,拉森巴迪克是纯手工制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价格比机器印刷的巴迪克要高出很多。其二,如今拉森年轻一代的人更倾向于去外地找工作,以至于拉森巴迪克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中华文化与印尼文化互相交融的见证——拉森巴迪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手工巴迪克再次走向辉煌。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染料种类的丰富以及游客对手工巴迪克的追捧。拉森当地政府也借此机会积极地将拉森巴迪克向外宣传。拉森巴迪克是华人在印尼文化融合的见证,也是印尼多远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把拉森巴迪克保存下来越来越迫在眉睫。

作者,陈国兴,印尼第三代华裔,2011年毕业于印尼北苏门答腊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曾经在印尼美都电视台担任记者,2015年11月来华工作,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印尼语部担任外籍专家。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