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不申请牌照却扎堆支付 华为支付玩得什么逻辑?

不申请牌照却扎堆支付 华为支付玩得什么逻辑?

你应该已注意到,出货最多的几家重点手机企业,正扎堆搞移动支付。苹果、三星如此、华为、小米也是如此。

其中华为支付仿佛一夜之间成了支付领域热点话题,大有异军突起势头。你看过去一年它动作频频,先是推出支持NFC的两款手机,并伴随钱包业务的嫁接;与中国银联在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随后又与支付宝达成终端入口战略合作;接着它的方案开始在上海公交等应用场景落实试点。

结合华为终端出货以及它的全球地位,加上它针对苹果、三星的技术压制,好像它左右逢源,无所不能。

不过,你也知道,中国第三方支付企业多多,牌照发了有几百家,其中更多是移动支付。目前格局是线上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牛逼得不得了。

华为支付此刻发出如此声量,它是否还有戏?

华为为何不申请支付牌照:边界意识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考察:为什么这个阶段大部分移动终端企业开始寻求支付业务的支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苹果这类公司几年前就有动作,只是这两年尤其2016年显得那么急吼吼。这里面一定隐藏着某种压力面。

我个人的判断是,这是全球智能手机业走入成熟期、成长放缓的信号。加上遭逢一个经济下行周期,诸多厂家开始寻求通过未来高频的应用巩固存量,增强用户体验,挖掘服务的长尾价值,同时,通过核心应用力争维持增量。

而移动端支付当然已成目前移动端最高频的应用之一。它虽然不像大视频创造较高的流量,但它直接触达线下社会,形成交易,彰显着一个巨大的服务入口的价值。

但大的初衷之下,并不意味着每家路径都完全同质。在参加了“2016第十届中国支付业国际峰会”并与华为消费者BG消费者云服务部总裁苏杰沟通之后,我觉得,华为支付与上述同业以及支付宝、微信支付们的目标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句话,华为做支付,短期虽也有围绕终端用户提升消费体验、巩固并刺激华为终端业务出货的用意,但它并非自建藩篱,而是立足于技术力量,打造一种开放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于远超华为自身的广阔的产业生态。

在展开叙述这种动机背后缘由前,让我披露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当很多同行审视华为支付、强调它连支付牌照都没有而小米们通过收购已曲线达成目标时,华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我们不会去申请支付牌照!”苏杰明确地对我说,“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边界意识,不申请牌照,因为那不是我们的擅长,华为会立足、聚焦技术,为整个支付行业提供最安全的底层解决方案。”

他坦陈,华为支付短期确实是在围绕华为终端用户体验做文章,意在消除移动支付的消费痛点。长期,华为当然会将技术与方案嵌入更多场景,成为开放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不申请牌照,那就意味着,你只能做一个管道,不能参与处理银行数据与信息处理,你没办法建立独立的账户体系,不能保存客户的银行卡信息,不参与支付交易,无法掌控并运营用户的许多数据。

这种立场下的华为支付,到底还有什么“油水”呢?华为是在刻意标榜产业的清高吗?

安全策略背后的敬畏与开放

让我继续回答。华为支付这种立场,更多出于华为集团技术立身的策略,以及它不断强调的“被集成”战略思维。它的基因决定了,只能做一个支付领域的技术与方案提供商角色。

而做技术与解决方案供应商,就必须具有跨越各种支付平台、适配各种演进阶段的金融生态与场景的能力,拥有消除整个行业最大痛点、化解最难痼疾的实力。

移动支付领域最大的痛点与痼疾是什么?在我看来,就像金融的本质是风险一样,移动支付领域的最大痛点是安全。

也就是说,华为支付必须具备挑战移动支付行业难题、消除安全风险的实力。

事实上,这也正是华为支付相比目前市场上其他支付方案的最大差异化优势。让我们看看华为支付的安全特色。

你知道过去的刷卡支付,主要一种静态密码,通常以数字或数字+字母的形式体现。这种安全门槛很低,一些穷举的工具就能破解。而且事实上,绝大部分人设置密码有通常的逻辑,如果获得你的一些个人信息,很容易被人猜到;后来,静态密码转向动态密码,或相结合,但同样会遭遇钓鱼式的攻击;当密码安全策略加上物理介质比如磁条卡或IC卡,一度曾被视为极为安全的策略,但多年来反复出现拷贝复制IC实施破解的案例,让人觉得它反而最不安全。

华为支付的安全策略体现在哪里?不同于上述三种安全路径,华为采用的是密码+物理介质+生物识别+支付标记(TOKEN)四层方案,构建一种综合性的安全体系。

其中的物理介质,不同于传统的IC卡,而是由华为自身研发的独立的安全芯片。所谓生物识别主要是指纹识别,而支付标记自然是TOKEN。你能体会到,它提供的是一种基于硬件与物理层级的移动支付安全保障。

它的应用逻辑如何?另外,由于很多时候安全与消费体验是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华为支付是否牺牲了便捷性?倘若如此,那移动支付就失去了意义。

以它跟银联的合作为例。它的应用如此这般:

1、它是一种基于物理的硬件(芯片)的安全。华为支付采用安全、便捷的NFC全终端解决方案,涵盖了手机内置安全芯片eSE+NFC+指纹识别+TEE功能的NFC。

通过手机植入安全芯片,华为支付将银行卡信息放在eSE芯片中,Token技术将银行卡号转化为电子令牌的虚拟账号存储在安全芯片中,相比第三方支付,安全级别更高。通过使用可信安全区的操作系统保护指纹信息,为安全支付加入双保险。刷卡支付时,由银行云端服务器与手机内置安全加密芯片直接对接,保证移动支付安全与便捷。

2、它完全遵循目前金融业各种严格的流程标准、生态模式,以及央行移动金融规范,华为支付对接银联以及各大银行平台时,力争体验上和现有刷卡体验保持一致,不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与业务流程。华为支付方案只是管道角色,它不保存客户的银行卡个人信息,不参与支付交易的数据及信息处理。

你能看出,与其他打着第三方支付名义的方案比,华为支付侧重的是最底层的技术与平台服务,本质上它不是“支付”的概念,而是以最大痛点“安全”为核心的技术与方案供应商角色。在这个前提下,它创造了移动端的便捷。

“相信你更明白我们为什么不去申请支付牌照。面对传统金融生态,我们一直充满敬畏。”苏杰说,华为支付不是刻意标榜,而是尊重现实,金融行业的实践不可能通过纯粹的线上模式颠覆,否则会有巨大危机。

苏杰与华为支付的立场背后,也有市场的现实支撑。事实上,即便支付宝们为首的线上支付日益流行,消费者扫码支付声量越来越大,但在所有移动支付的环境中,银行信用卡的场景依然最多。传统金融业围绕安全建立的支付服务体系,体验方面确实有些不够完善,但更多时候,与技术、基础设施、中国金融土壤还缺乏更多支撑条件有观。

苏杰表示,敬畏传统产业,就是要尊重过往经验与实践积淀,华为支付不是为“颠覆”传统金融支付而生,而是为各种演进中的涉及支付的金融服务场景提供最底层的技术与解决方案。

“这也是华为支付与银联合作的同时,也和支付宝等平台开放合作的背景。”他说。

事实上,华为支付的场景嵌入能力远不止这些。譬如它可以覆盖线上支付,如零钱与花币、银行快捷支付、第三方支付、运营商支付等;还可以覆盖线下支付,如公交卡、银行卡、第三方支付、商超会员等。这基本囊括了大众日常生活场景。

你可能怀疑华为支付借助安全差异化标榜的优势。但此处有必要提到一个案例,它传递着华为支付的长远战略用心。

苏杰透露,华为支付,早在3年前就已经开始研发,只是上线测试在2016年Q1。而且,最初测试地点并非中国而是欧洲。

“我们在德国设立了欧洲民用最高安全级别的数据中心。”苏杰说。

许多人可能觉察不到华为支付的用意。我的判断是,这会带来至少多重巨大效应:一、欧洲是全球金融文化历史最悠久、专业实践最深厚的土壤,华为支付对接欧洲,在德国建立最高民用安全级别的数据中心,不但能更快触达全球最成熟的金融市场,更能让它一起步就站在整个行业最高的维度,锻造华为支付的技术气质与品牌形象,这事关它的长远生态。

想想看,华为支付既然能够在欧洲这种金融业发达的区域落地,建立数据中心,那种信任绝非其他区域所能彰显的。

当然,另一种效应也非常现实:欧洲不但是华为终端出货重镇,也是整个华为集团全球布局最深的市场之一。而且,2015年,欧洲是华为整体业务增长最快的区域。华为支付率先落地欧洲,不但有利于稳固自己的存量用户,更能进一步刺激、提升增量部分,这对未来华为支付向其他区域复制,有更多示范效应。

而且,华为支付的举动也符合眼前全球区域国家战略博弈的现实。你知道,区域国家对于金融的监管日益严格。中国也要求,外资互联网企业涉入本地金融时,必须将服务器与所有数据落地本地。苹果支付落地中国背后,就有妥协的现实。而华为支付在欧洲的落地测试,恐怕也有为了拓展全球而落实的区域国家深耕计划。

你从这个层面再去体会一下华为为何不去申请支付牌照,而定位于技术与平台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就能更加理解,不涉及数据的技术与产品方案,是能一种能够最大限度消除意识形态思维的路径。这决定了华为支付必须面向全球,走一条开放之路。

耐心背后:一个庞大的云服务

华为支付这种立场,更多出于华为集团技术立身的策略,以及它不断强调的“被集成”战略思维。它的基因决定了,只能做一个支付领域的技术与方案提供商角色。

但这也决定了它将可能比其他支付路径要吃更多苦头,付出更多汗水。因为,你一开始就必须面向全球,你的开拓成本可能比别人更高,初期的成长速度可能会比人家慢。

当华为支付不断与诸多传统银行达成战略合作时,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狂飙突进让人为它捏一把汗。因为华为与银联基于NFC的合作,决定了线下POS终端改造将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截至目前,中国可以刷卡的NFC终端,不过1000多万台,远不够普及。这一路径似乎只是占据了市场仍十分庞大的有卡支付优势。

苏杰表示,形式上,这是一种线上有卡支付,华为支付属于便捷与安全结合最好的方案。华为不会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立场。他甚至强调,公司没有对华为支付设立短期的KPI目标。

“我们有无穷的耐心。”他说,这个本来也急不得。不但在中国如此,在全球也是如此。

不过,华为支付也有它非常强大的拓展基础,那就是成长迅猛的华为手机业务。2015年,它的出货已突破1亿部。2016年,它的出货目标是1.3亿部。这种数据意味着,华为支付有着庞大的“出海口”。目前,虽然支持华为支付的华为终端型号还很有限,但未来,华为支付有望会成为终端标配。

当然也有一种潜在的挑战。我问苏杰:“终有一天,华为手机成长也会放缓,华为支付押宝它进行拓展是否会面临压力?”

他说,很多人还没有看到华为终端庞大出货背后的流量与数据价值,没有看到华为的用户对于华为终端各种应用日益增长的装载与使用频率。

在华为消费者云服务部门去年成立以来公布的第一本《华为消费者云服务白皮书》中,数据显示,2015年,该服务全球移动用户数已达1.3亿。2015年,华为用户下载了175亿个应用,最多的一天下载量高达1.4亿。其中实用工具、影音娱乐、社交通讯、便捷生活、出行导航、游戏等最为靠前。

而且还有结构的优势:与苹果、三星竞逐高端市场的华为旗舰机,用户网游ARPU值,是千元机用户的16倍以上。更有一个数据能显示出华为终端分发的力量:2015年,华为消费者云服务合作伙伴分成收益达15亿。

苏杰透露,2016年,伙伴分成收益将达35亿。

这显然是一种超越硬件终端出货的服务业务增长。它代表着华为终端的体验价值与用户的粘性。

而这一切,都是身处底层的华为支付的重大成长机遇。它不易为外界觉察,却是华为终端一重隐形的竞争力。

当然,支撑华为支付的还有更多。如果你考虑到支付往往是复杂金融生态的支撑,也许你会想到华为集团庞大的现金流,以及它对供应链日益强大的整合力,这里面隐含着更多通过金融手段变现的机会。

华为未来会不会规划更为庞大的融板块?现在身处华为终端旗下的华为支付,未来是否可能独立成为华为整个集团金融板块的支撑?类似于支付宝于整个阿里集团的价值?

苏杰没有正面回答。但他表示,华为支付只会做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创始人任正非多年来反复强调,创新有边界,华为只聚焦在主航道上,没有边界管理的技术创新,有可能会误导战略,失去焦点。

“华为支付不会忘记服务用户、消除痛点的初心。”他说,“我们不贪多,不贪大。”

在我看来,华为这种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专注聚焦、边界管理的意识,正是它几十年来成功的缘由。面对今日华为支付,苏杰的表态,让我觉得未来会有它更大的舞台。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