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作为扬州人,你可知道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作为扬州人,

你真的了解我们经常遇到的地名吗?

你真的了解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吗?

其实,扬州很多的地方,本身就有着自己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汇聚起了扬州2500多年的历史风华。

40个扬州街巷地名,仅仅是扬州诸多街巷名称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期待你去和他们相逢啦。

作为扬州人,你可知道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1、教场

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置扬州卫指挥使司,卫所军士轮番在此演习弓弩枪刀,前后有门,中立将台。嘉靖以后,武备废弛,范围日渐缩小。清初,游击将军萧鸣凤就原址拓建,扩地达108亩,东界永胜街、西界杨柳巷、南界缎子街、北界望火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两江总督高晋奏请移教场于西门外司徒庙神道下,旧教场便成为茶楼、酒肆、书场、卦馆、卖杂耍、玩百技的麇集场所,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齐名。

2、辕门桥

清初,扬州驻防军队在教场四周深掘濠堑,南濠正当教场的辕门,为便出入,于濠上架桥,故称辕门桥。据《扬州演武堂碑记》云:“其广四寻,其修过之,丹槛粲粲,偃如新虹。”乾隆年间坍江,移洲民城内,允许缘濠“盖佃”,后濠渐淤塞,成为市廛,逐渐成为老城区的商业中心。

3、东营 西营

扬州卫所兵营分驻教场的东西,称“东营”、“西营”,教场迁移西门外后,营地逐步成为民居,名称相沿未改。

4、参府街

清扬州参将府署设此,其宅第称“参府里”。

作为扬州人,你可知道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5、左卫街

明扬州卫辖左卫街千户所设此,因名。以街道整洁宽敞,多名人宅第。民国期间,银行钱庄,望衡对宇,一度为扬州金融中心。1951年左卫街拓宽,更名广陵路。

6、新盛街

原名翠花街,今称新胜街。《扬州画舫录》云:“肆市韶秀、货分隧别,皆珠翠首饰铺也”,街因以名。街北侧有《画舫录》作者李斗故居。诗人金棕亭尝见梨园名家居 山与小史李秋枝寓阁内,遂以“ 秋”名其阁,并有文以记。

7、多子街

原名缎子街,街两畔多缎铺,故名。俗以谐音“断子”为不吉,遂易名“多子”。清代中叶,扬州衣着多尚新样,每货至,先归绸庄缎行,然后发铺,谓之“抄号”。乾隆时,福康安征台湾,过扬州,身着肆内樱桃红缎装,风靡一时。后世称高粱红、樱桃红为“福色”,本此。

8、埂子街

明嘉靖间,以筑新城,疏浚城濠,积土隆起,故称“埂子”,以在挹江门(钞关)内,故又名钞关街。为明清时期官商行旅往来的干道,两畔多名铺,有建于明代伍少西毡铺、戴春林的香料铺、建于清代的何公盛酱园、体仁斋膏药店、杨文竹斋笔庄等,远近知名。

作为扬州人,你可知道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9、钞关

挹江门又称钞关。明洪武七年(1374年),发行大明宝钞,禁民间金银交易,发行既久,流弊渐生,民间重钱轻钞,物价腾贵。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户部尚书郭资建议,设立专门以钞券纳税的机构,名曰“钞关”。规定店肆、门摊、塌房、店舍居商货者,以及骡马车受雇装载者悉令纳钞。凡装货的船只,则根据舟船容积及路程远近,分级纳钞,谓之“船料税。”扬州钞关的公署名曰“户部分司馆”。由御史及户部官共同监收。嘉靖六年(1527年)、主事郑淮拓建分司,关前树“户部分司”牌坊。孝宗弘治年间,通判杨 建浮桥横跨运河两岸,以便商旅纳税。

10、当典巷

清代曾有吉祥当典设于埂子街东侧,正对其巷口,后盘于江西人朱长龄独资经营,成为当时扬州最大的一家当典。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因典业工会掀起涨资风潮,申请清理闭歇,典址售与盐商萧怡丰家,建愿生禅寺。

11、古旗亭

旗亭即市楼。徐谦芳《扬州风土纪略》云:“古代亭楼通称,凡城郭两亭相对,即城楼与市楼。汉官典职,洛阳二十四桥、十二城门、门一亭,其证也。”唐代扬州坊市有地名曰旗亭坊,此或系其遗址。

12、马神庙

明代兴马政,故为马神立庙,原在牧马监东,马政罢后,祀废不举。嘉靖间,扬州营以教场北牌楼东古关帝庙祀马神,民间沿称曰马神庙。

作为扬州人,你可知道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13、三义阁

在新城辕门桥东,初名关侯庙。明嘉靖间倭患,筑新城,山西盐商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僧深玉重修,增祀刘备、张飞,更名三义阁。

14、三元巷

三元路前身称三元巷,明嘉靖四年(1525年),扬州知府易瓒为昌明圣学、宏开文运,将原文津坊改称状元坊,纪念宋代三位扬州籍状元,并镌刻其官讳于碑额上。他们是:吕溱,字济叔,仁宗时状元。曾先后出知徐、楚、舒和杭州。后起复为龙图阁直学士,兼知开封府尹,才识过人,不阿权贵,辩讼立断,豪猾敛迹,民间以之与包拯齐名,称为吕龙图。王昴,少以文学知名,宋徽宗时状元。官起居舍人、秘书少监。将御府书籍分经、史、子、集四类,委官校对,据以印行。这一图书分类方法,长期为后世沿用。李易,字顺之。为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在扬州钦点的状元。时因高宗赵构为金人所逼,在扬州建行在,开科举,授江阴军判官。建炎三年,兀术渡江犯江阴,他与守臣胡纺协力坚守,兀术撤围,城得保全,为世所称。

15、南(北)矢巷

在缺口街南北两侧,明扬州卫设造箭所于两巷内,监造黑漆弓及丝弦破甲箭,列为贡品。

16、十八家

在徐凝门内。元至正间,淮西人张明鉴聚众称青军,由含山转掠至扬州,接受元廷招安。因军粮匮乏,每日屠杀百姓充食,居民逃亡日众。明太祖朱元璋惧其四出掠食,命元帅缪大亨、耿再成统军强攻扬州,明鉴败降。“按籍城中、仅余居民十八家”,因此名巷。

作为扬州人,你可知道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17、康山街

明永乐间,平江伯陈 浚运河,积土成阜。正德中,康海以救李梦阳,坐交刘瑾落职,客扬州,构堂其上,与客宴饮、弹琵琶,撰杂剧《中山狼》以舒幽愤。天启、崇祯间,大理少卿姚思孝重葺,经董其昌题曰“康山草堂”。乾隆间,盐商江春重构,增设园亭池沼,蓄养名伶舞妓,礼聘蒋士铨撰《空谷音》与《四弦秋》传奇其间,所蓄春台班曾入京为清高宗祝嘏,为进京四大徽班之一。江败后,园入官。阮元领买官房,即康山正宅,街因康山得名。

17、十八家

在徐凝门内。元至正间,淮西人张明鉴聚众称青军,由含山转掠至扬州,接受元廷招安。因军粮匮乏,每日屠杀百姓充食,居民逃亡日众。明太祖朱元璋惧其四出掠食,命元帅缪大亨、耿再成统军强攻扬州,明鉴败降。“按籍城中、仅余居民十八家”,因此名巷。

18、黑婆婆巷

昔有婆媳居巷内,媳嫌其姑丑且黑,不与同处。其后,媳患恶疾,丑且甚于姑。而姑不念旧恶,悉心照料,逾于亲生,终使媳生感触,遂以孝闻。

19、羊胡巷

原名双桥巷。有砖桥二,相距仅三步,江春名之曰“三步两个桥”,刻石嵌桥旁。费轩《梦香词》云:“郎住双墙夹脊庙,妾家三步两条桥”,咏此。其后因有笛工杨胡居巷内,遂为人称杨胡子巷,“杨或又写为“羊”字。

20、田家巷

田家巷东起东关街,西迄缺口门大街。明田秀英贵妃宅第居此。崇祯元年(1628年),册为礼妃,旋加贵妃。父宏遇,以女贵,官右都督,妃性明慧,多才艺,是一位擅长书法、绘画、打球、走马、弹棋、吹箫、抚琴的才女。诗人吴梅村《永和宫词》“扬州明月杜陵花”,即咏其事。

作为扬州人,你可知道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21、常府巷

明大将常遇春于元末投朱元璋起兵反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兵取淮东,受命任江南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赐第所在称常府巷。后因领兵转战南北,由其子常茂承袭驻守,有常府南巷、常府北巷。图为常府巷内四眼井。有井栏四口,形如田字,可同时以四桶汲取。井底水流相通,水质清冽,常年不涸,传系常府膳食房所用。

22、粉妆巷

原名榆柳巷,传系常府女眷梳妆楼所在,故有此称。旧有胭脂井,水色红,传系女眷们梳妆时所染,久为居人填废,嘉庆十二年(1807),阮元搜寻古迹,有以四眼井指为胭脂井者,后汲水试验,始知其说不确。

23、禾稼巷

明代称都台巷。为常遇春帅衙所在,称“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行台”。相传后为常府用作谷仓,故以禾稼为名。清甘泉县令何麦村曾寓此,一度称何家巷。民国年间,平儿院设其间,其地先后为市第二中学及扬中初中部校址。

24、张甲桥 卸甲桥

张甲桥又名送甲桥。相传常遇春出师与旋师,分别在该二桥上披甲、卸甲,故名。

作为扬州人,你可知道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25、彩衣街

彩衣街,也叫裁衣街。这条老街的得名,源于过去街上林立的彩衣店铺。《扬州画舫录》曾经记载彩衣街,称它为“运司后一层,旧设有制衣局,其后绣货、戏服、估衣等铺麇集街内,故名。”

26、福寿庭

清太傅阮元旧第,以道光御赐福寿二字名其庭。金雪舫《广陵近事》云:“公晚年买宅十巷,自署其居曰‘小云山馆',后毁于火。”

27、仁丰里

宋仁丰坊故址。自明迄清,多名人宅第。有前李府(明辽东巡抚李植故居)、后李府(明都御史兴化李木丹故居)及清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晏端书宅。晏宅内衮绣堂经名书法家吴让之篆额。

28、太傅街

清太傅阮元故居,有东第、西第,中为家庙。其地本隋曹宪故宅,旧名选楼巷,太傅于西第建隋文选楼,其东三进为居宅,太傅近支子孙所住。

作为扬州人,你可知道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29、甘泉街

东起大儒坊,西至太平桥。雍正九年(1731),析江都境署甘泉县,以衙署所在命名。街东有晏公祠,祀嘉靖间抗倭殉难之晏锐,今为民宅。

30、曹李巷

隋秘书学士扬州人曹宪,居家以昭明太子《文选》教授生徒;唐崇贤馆直学士李善曾师从学《文选》,以曹注简略,更博览群书,著《文选注》60卷。巷因以名,后因谐音讹称糙米巷。

31、螺丝结顶

地在缺口门内。《扬州画舫录》云系浴池之名。取巷形曲折回旋如螺纹,浴池适当顶端,故名。或云形其水沸成涡之状。

32、苏唱街

明清时代,扬州盛行昆曲,苏昆艺人多集中寓居于此,建有老郎堂,祀奉祖师老郎神,兼作业内议事之所,称为“梨园总局”。《扬州画舫录》云:“每一班入城,先于老郎堂祷祀,谓之挂牌;次于司徒庙演唱,谓之挂衣。”

作为扬州人,你可知道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33、南柳巷 北柳巷

原统称杨柳巷,自大儒坊迄贤良街西口为南柳巷,逾此至龙背,为北柳巷。有董子祠,其地先为正谊书院,明正德间改祀汉丞相董仲舒,清康熙赐“正谊明道”额。图为董子祠内景。

34、引市街

明代盐法,边地盐商领取官府掣给的盐引,转卖给内地运商,凭引赴盐场支盐,其买卖盐引的场所称曰引市,街因以名。

35、黄金坝

《嘉靖惟扬志》称黄巾坝。《扬州画舫录》:城河“北出大东门水关至高桥,有坝蓄水,与官河隔,谓之黄金坝,此古市河也”。又云:“淮南鱼盐甲天下,黄金坝为郡城鲍鱼之肆。行有二:“曰卤货、曰腌切。坝上设八鲜行,八鲜者:菱、藕、芋、柿、虾、蟹、虫车虫敖、萝卜。

36、湾子街

嘉靖间筑新城,街道多横平竖直,为便东北隅商旅赴钞关纳税,遂铺设斜街,自东北斜贯西南,取名湾子街,或云系依其后已形成的走势而得名,旧多木梳作坊,为维扬特产。

作为扬州人,你可知道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37、四望亭

《万历江都县志》引宋《宝祐志》云:“四望亭在州治南。宁宗嘉定年间,特授直宝谟阁、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事崔与之建。当时系为城守需要,年久毁圮。明嘉靖三十八年 (1594) ,于江都县学 ( 今西门街小学 ) 西,建魁星阁,又称奎楼,是县学的一所辅助建筑,但民间仍沿袭宋四望亭之名。

38、通泗街 ( 桥 )

  通泗街原名府东街,地居旧扬州府署之东故名。其地有通泗桥,为隋二十四桥之一,明洪武七年 (1374) ,扬州卫指挥马於开重建,东西跨市河。 1952 年,填河筑路,府东街改称通泗街。

39、缺口街

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 ,倭寇自沙溪口渡河,突破西岸哨所,窜扰城区,其后筑新城,置城门曰通济门,俗称此处曰缺口,街因以名,今为江都路。

40、文昌阁

明弘治九年 (1496) ,扬州府同知叶元,为沟通市河两岸,以便直达府学,在河上建文津桥,市河因亦称文津河,或曰文河。万历十三年 (1585) ,经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倡导,在桥上增建文昌阁,祀奉 文昌帝 君,以资宏开文运、昌明圣学。阁后毁于火。万历二十四年 (1596) ,江都知县张宁,就原址重建。其后迭经修葺,倍加壮丽,保持迄今。 1952 年,填河筑路,文津桥湮埋地下,阁仍矗立于汶河路上,成为扬州最主要标志之一。

作为扬州人,你可知道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图片:一棵树 无限追踪 张卓君 陈明 刘福新 平安是福 星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