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反思书法在中国历史中的负面因素

书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传统文化里的精粹之一,是世界罕见而高雅的文字艺术,作为汉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汉字书法深深影响了日本、朝鲜半岛、越南、蒙古等国家和地区。但传统文化不一定就只有好的一面,其中也有糟粕,本文要探讨的是书法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的负面作用(书法的优点也很多,本文不再赘述)。

反思书法在中国历史中的负面因素▲好看的书法是需要专门下功夫练习的▲

汉字书法有负面因素吗?以下分析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不开心,其实书法的负面因素还真不少:

1.学习、练习书法繁复艰难,消耗大量时间:汉字本身比字母文字就难很多,学习难度相对大很多,虽然汉字的优点确实也很多,但最大的缺陷是不容易快速学习和普及,造成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文盲率非常高,文化知识与底层大众无关,成为统治阶级的专用工具。而汉字的书法则继续加剧了这一缺陷,书法的学习工具复杂、要求繁多,书法的练习则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稍微可看,单单练出一手好字来就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

做个对比,学习书法与学习钢琴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但不同的是学习钢琴并非西方知识分子的必修课,而学习书法却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修课。书法与古典文学等其他传统文化一起,构成读书人一辈子需要钻研的东西,事实上荒废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时间,沉溺、沦陷于此,而这些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做更有意义、更有突破性的学术、科研等行为中去。

反思书法在中国历史中的负面因素▲书法练习需要大量的时间▲

2.书法是一门艺术,对科学技术发展几乎没有帮助,华而不实:书法在当代来看其实是一门艺术,艺术与科技虽然都是人类文明桂冠上的两颗明珠,但明显科技的力量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但中国古代文化中,书法这种艺术性质极强的技能,与诗词歌赋八股文等非科技类文化一起占据了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全部时间,造成大部分知识分子及民众的自然科学涵养极低。即便极少数知识分子掌握了先进的数学、物理、天文、化学、水利、航海、医学、地理、工艺等科技知识(如祖冲之、张衡、郭守敬、陶弘景、李冰、郑和、李时珍、郦道元、宋应星等),也基本上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而且由于绝大部分知识分子耽于书法等传统知识学习中,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古代科技也无人继承,更不用提发扬光大。

3.书法加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害的一面:长期以来,中华文化中一直有着一些挥之不去的糟粕:玄学、卜卦、迷信、神鬼等,而书法却与这些糟粕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从最早的甲骨文与卜卦的联系,到后来的道士驱魔画符,再到后来的测字算命等等,汉字由于本身充满了感性因素,与各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玄学理论纠缠不清。

相比较西方的拼音文字,以汉字为代表的象形文字更加古老、神秘(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第安文明的象形文字虽然已经消亡,但毫无疑问比拼音文字的出现要早的多),这种神秘感却加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科学、不严谨、不细致、不清晰、不逻辑的有害因素。汉字书法作为没有固定标准的艺术形式,却承载了一大部分中华传统文化,而其承载的文化与书法一起形成了模糊、玄妙的文化糟粕。

中国历史长期饱受这种文化糟粕之苦,如上级讲话模棱两可,官话虚话让人摸不着头脑。“揣摩圣意”成了臣子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大量的时间、精力、资源浪费在这种“揣摩”与“猜忌”之中。

反思书法在中国历史中的负面因素▲道士画符▲

4.加剧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缺陷:中华民族固有很多性格优点,如善良、勤劳、忍耐、和平等,但几千年农业文明导致的民族性格缺陷也非常明显,如小农意识强烈、诚信度差、自私自利、封闭狭隘、嫉妒心强等。相比于海洋文明、商业文明为主的西方文明,中国传统文明显得有些小家子气,缺乏豪迈的大气象。

而书法作为一种相对安静而且需要大量时间练习的技能,无疑加剧了中华民族性格中过于保守、难以开放的性格缺陷。尤其是作为古代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更加隐忍隐晦、工于心计、喜欢内耗。

反观西方拼音文字,学习、书写简单流畅,无需耗费大量时间在书法本身上,与西方发达的海洋文明、商业文明相辅相成,更加注重办事高效、逻辑严谨、词能达意,与西方民族性格中开放、诚信、豪放、严谨、大方的性格优点相得益彰。

5.为求美观,书写效率低下,不利于创作和信息传播: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其实相对拼音文字更加浓缩、精简,如现代同一本著作有不同语言的译本,最薄的那一本一定是中文版。但书法却把这种文字本身精简、高效的优势颇坏殆尽。很多古代正规场合,能上得了台面的书法如“蝇头小楷”必定书写速度极慢,远逊拼音文字的书写速度。

如《四库全书》在编撰时,仅负责抄写的人就有3800多人,史载为了保证抄写进度,当时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

——天哪!每天千字,想必对书法技能的要求一定非常之高,而其效率又是何其之低!仅从抄写《四库全书》一事我们就可以管中窥豹,古代中国因为书法浪费的时间、资源、人力、机会有那么多!由于书法的基本要求,不仅导致了古代中国信息传播效率低下,还导致了著作保护极其困难(很多典籍遗失),文化承载能力有限,难以留给后世更多精神财富。

反思书法在中国历史中的负面因素▲四库全书字迹工整,据说总共8亿多字没有一个字是连笔的▲

6.书法属于守旧文化,开发潜力小,对创新意识有负面作用:稍微了解古玩市场的朋友都知道,文物越旧越有价值,书法作品也不例外,因此书法基本上属于一种守旧文化。文字书法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开发、创新的潜力仅限于艺术领域。而且由于历史上一些书法名家的出现,使得后世似乎难以望其项背,更加限制了书法本身对创新能力的引导作用。

可以说,书法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创新意识是有较强的负面作用的——书法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要么模仿前人,要么另辟蹊径,要么风格融合,无法像科学技术可以持续发展并不断突破创新。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由于材料限制,在技法上很难有所突破,大多数时候后人只能活在前人阴影之中。因此书法艺术作为守旧文化的代表,对思想的导向作用更接近于复古,而非创新。

反思书法在中国历史中的负面因素▲姜夔《续书谱》局部,可见古人对书法研究的深入和精细▲

7.让文字的辨识难度增大:之前提到,汉字本身就比拼音文字难学,虽得益于发达的农业文明保存至今,但对古代中国知识普及负面作用甚大。而书法又对汉字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形式更增加了汉字的辨识难度。综合上文第5条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书法不仅让汉字写的慢,还让汉字读起来也慢!

反思书法在中国历史中的负面因素▲这幅著名的《寒食帖》里的字已经算辨识度较高的了,但若非下面的注解,现代人能够一次流畅通读的肯定不多▲

其实,反思书法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绝非笔者首创,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著作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有类似的反思:“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其中提及的“六艺”,就包含书法。在那时候儒家文化还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文化,但司马迁对儒家“六艺”提出的质疑不幸在后世一语成谶,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实行,古代中国再难见百家争鸣的盛景,而儒学也一步一步异化(对儒学的异化在宋朝程朱理学形成时达到高峰,但程朱理学显然背离儒学本意甚远),在成为封建统治者工具的同时,对整个中国文化发展起到越来越多的束缚和负面作用。

当然,以上缺点其实并非仅书法本身之罪,书法诞生于汉字,汉字诞生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诞生于中华大地。中华大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及地理条件孕育出的农业、封建文明,先天性地带有许多缺陷(和优点),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起相辅相成,不可单独分割出来。(关于中国文化与自然地理的关系论证请见前文《地理决定论看历史:为什么中国大众不如西方重视自然科学?》文字因素部分)

本文反思书法的负面因素其实也是在反思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中华传统文化固然有很多很多优点,但正如一个人有多少优点就有多少缺点那样,传统文化也不可能是完美无暇的。所幸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蓄、同化能力很强的文化,极富可塑性和延展性,虽然也有过裹足不前、盲目自大的历史,但现在也充满了学习的欲望和改过自新的潜力。

反思书法在中国历史中的负面因素▲生活中好的书法还是大有作用的▲

在全球化文明发展迅速的今天再回头看历史,我们会发现:健康的文明发展必然不断吸收借鉴别的文明,而不是固守传统,坚守传统文化不进行反思其实是一种倒退,今天反思书法及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及缺点,并非消极和自贱,反而是希望中华文化借鉴历史、兼容并蓄,从而更好发展!

我们相信: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哲学、文学、管理、金融等文化后,通过充分的碰撞、融合,完全可以老树发新芽,生出更有生命力的新文化来!

注:本文所说的书法指狭义的文字书写的艺术形式,不是包含书写、识字、作文的广义书法

——作者 郑川川(生于孟子故里山东邹城,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独立撰稿人、自媒体人,擅长历史、地理、科技、艺术、社会类题材,更多资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lenglishicom或微信搜索关键词“冷历史”)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