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歌咏西宁·端午诗会”在山陕会馆举行

青海新闻网讯 6月9日上午,西海都市报“歌咏西宁·端午诗会”在西宁山陕会馆举办。在粽叶幽幽清香,香包的淡淡芬芳中,省内著名诗人云集,以诗歌朗诵的形式,带领大家共同领略诗歌的无穷魅力。

“歌咏西宁·端午诗会”由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省作家协会主办,西海都市报社、西宁百姓大舞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青海金稞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在典雅古朴的山陕会馆中,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副厅长周斌,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诗人梅卓,我省著名作家、诗人马钧、马海轶、耿占坤、杨廷成、郭建强、马非等,以及活跃于我省诗坛的众多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以诗的名义相聚,以艺术的形式相会。

此次端午诗会吸引了省内众多知名诗人携佳作而来。现场诗人甄选了纪念屈原、感怀生命、歌颂故乡和家乡情怀的古典及现、当代诗篇中的《端午诗篇》《我在青海湖边等你》《昆仑书》《这片土地》《虎台上的阳光》等20余个篇目,作品表现了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们的端午情怀和对屈原的追念。

诗会现场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参会诗人诗歌朗诵、文艺表演以及派发福包,西海琴舍的古琴演奏、陶笛曲目《千年风雅》,永芳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大唐盛世》更是为诗会增添了浓浓的艺术氛围。

诗坛大腕云集诗会

一走进山陕会馆,在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宛转悠扬的古琴声中,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6月9日,“歌咏西宁·端午诗会”在山陕会馆举办,不同年代的诗人齐聚一堂,在一盏清茶和一首诗间,感悟传统文化精髓。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为了纪念诗人屈原,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

本次诗会在少儿诗歌朗诵《我爱你,中国》中拉开帷幕,来自全省的40多位著名作家、诗人相聚西宁,诗人们通过朗诵自创的诗歌作品、朗诵诗友作品、朗诵名家作品等,展现中华诗词及端午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与活动的不少诗人认为,诗歌不仅活在民族记忆里,也扎根在诗词爱好者内心深处,诗词爱好者不分年龄、不分职业。

中华诗词学会青海分会副会长罗子云朗诵的《唐蕃古道行》是现场唯一的古体诗,在他慷慨激昂的朗诵和现场音乐的配合中,这首诗的大气豪迈意境体现的得淋漓尽致。他说,之所以选择朗诵这首诗,是希望传递诗中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此次端午诗会体现了民族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这个时代诗歌创作的实力。

端午诗会拉近了市民与诗歌的距离

——访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周斌

对此次端午诗会,周斌给予了高度评价。周斌说:“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通过举办端午诗会这样的形式,既可以缅怀先贤,也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我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样的资源为我省诗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资源。“得益于这样的创作环境,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新年诗会等推动,我省诗歌呈现欣欣向荣之态,这为我省努力打造文化名省的目标增添了许多文化内涵。”周斌说。

“诗歌是一种最具思考、最有哲理的创作方式,从50后到90后,让我们看到了青海诗歌的发展。举办诗会不仅让诗人们共贺端午,也为市民们提供了一场文化大餐。特别是派发福包的环节,让许多市民受到了一次中华文化的熏陶。在诗会上,诗人们用越来越生活化的诗歌,让大家感受到诗歌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诗会拉近了市民与诗歌的距离。”周斌说。

用诗歌的光芒照亮我们的生活

——访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梅卓

诗会上,梅卓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赢得一片掌声。

梅卓说,端午前后正是青海最美时节,举办端午诗会让大家联想到以诗歌,或者以读诗的形式过节,都是对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的新的拓展和开掘。

“端午诗会在全国好多地方都在举行,但在青海,这还是头一回。所以端午诗会带有尝试和开创的意义。在端午节举办诗会,让诗会更接地气,让广大人民群众与各地区、各民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紧密相连,有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梅卓说。

梅卓说,诗人应该走向人民。人民群众是诗歌的欣赏者、评判者,同时也是诗歌的创作者。像广泛流传青海广大地区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以及“花儿”,这些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其实就是最美丽的诗歌,是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创新赋予了诗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做一个忠实的文化传播践行者

——访青海金稞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治平

在未成为青海金稞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之前,陈治平也曾是一位诗人。这让他与诗歌的缘分一直未断。为了办好此次“歌咏西宁·端午诗会”,陈治平花费了许多心思。

“诗歌与端午节有着剪不断的情缘,在这样的传统佳节,大家齐聚山陕会馆,以诗歌的名义一起欢度佳节,我的心情激动而又幸福。”陈治平说。

在青海多年,陈治平对青海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是因为看中我省深厚的文化底蕴,陈治平将所属的青海金稞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扎根在了青海。“青海的文化积淀很深,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从众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可见一斑。青海丰富的文化积淀为青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产素材保证,这恰是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真正优势所在。”陈治平说。

陈治平说,人民创造了文化,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努力做忠实的文化传播践行者,为青海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80后90后诗人的精神之旅

——访青海省著名作家、诗人马海轶

马海轶说:“诗人的创作是一种个体的创造,往往使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有些孤芳自赏。在诗人节举办诗会,为广大诗人提供了一个以文会友的平台,让他们和他们的诗歌一起走向人群。”

纵观青海文学史,如今的青海诗歌创作最为繁荣,不但诗歌创作数量多,而且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创作风格。从50后到90后,一代又一代的青海诗人创作出了风格多样、内容多彩的佳作。诗会上来自各行各业的诗人们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谈及当天诗会对年轻作家有何帮助时,马海轶说:“诗会对年轻作家的帮助是潜移默化的,浓厚的书香氛围对年轻作家有引领作用,和前辈诗人一起参加这样的诗会,能给予80后、90后年轻诗人更多的精神鼓励。”

小诗人英姿飒爽

一个漂亮大方的小姑娘,一袭绿军装,一首爱国诗歌,一阵阵掌声。诗会上,当主持人宣布诗会开始的时候,开场节目少儿诗歌朗诵《我爱你,中国》一下子就吸引了会场里的所有人,只见英姿飒爽的杨舒闻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开始朗诵起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上周六我就接到了来诗会表演的通知,和爷爷商量后最终选定了这首诗。”今年12岁的杨舒闻是一名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小喜欢舞蹈的她,闲暇时一直坚持练习舞蹈,知道孙女要来参加表演,爷爷奶奶一大早就陪着杨舒闻来到诗会现场,细心的爷爷还拿着摄像机,全程拍下了孙女的表演。

表演结束后,杨舒闻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羞涩地说:“朗诵时有一点小小的紧张,遗憾的是在朗诵完毕后没有行军礼。”

小福包送上吉祥

“呀,真好,我得到了一条‘鱼’,年年有余,这个寓意真好。”市民刘阿姨拿着手里刚得的福包说。诗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派发福包。青海金稞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在场的诗人和市民们准备了300个端午节福包。

佩戴香包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每一个福包都蕴含着美好的祝愿。

诗会上,几乎所有人都得到了一个福包,有如意锁、长寿桃、连年鱼、福气粽……大家在欣赏诗歌和文艺表演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祝福。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