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水浒里本事被吹得最大的好汉是谁?

水浒里本事被吹得最大的好汉是谁?

梁山头目多文化低浅,故知识份子很容易便有表现的机会。梁山的知识份子当中,吴用最以思考力见称,故有智多星的美誉。吴用确聪敏肯学,适应力又强,但说他是智多星则绝对言过其实。

吴用是郓城县人,在那里开学堂。郓城在梁山水泊之旁,是鲁西的小码头,在那儿大肆活动亦未必能赚得天下名。何况吴用这个本地人,在郓城并不活跃;他连在郓城范围内几乎无人不识的宋江都不认识(小人物如唐牛儿也和宋江有交情)!这就是说,在参加谋夺生辰纲以前,很难教人相信他有足够表演才智的机会(就算用地方性尺度来衡量),使他堪称智多星。他首次亮相时已有智多星的绰号,这点就情节而言是说不过去的。水浒里本事被吹得最大的好汉是谁?

自与晁盖等人组合成夥后,吴用历经梁山集团成长的各个阶段,直至大聚义,排座次,继而与朝廷达成招安协议,整个漫长的历程(招安以后的情节,处处涉及繁琐的版本与故事演化问题,可以不论)。山寨不仅与他同存共长,还依照他的指引而发展。凭这段日子的表现,他是否足称智多星是不应不先经批判便接受现成答案的问题。

或者《水浒》的编写人察觉到既没有强调吴用是神仙,总该出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情形,于是安排假冒蔡京家书弄出大漏洞,以致几乎害死宋江和戴宗,逼使山寨采取他原先反对出兵江州的危险行动之情节。这些具调节作用的情节是必要的,不然言必准,视必中的吴用要变成仙班人物,致令全书的真实感大打折扣了。

然而这样严重的错失可一不可再。多犯一次,不单智多星之美名会被除掉,更重要的是难保持兄弟们对他的信心。岂料这样的事情早已发生,那就是自《水浒传》面世以来,千千万万读者赞不绝口的“智取生辰纲”事件!水浒里本事被吹得最大的好汉是谁?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书中的重头戏。没有这情节根本就发展不出一百零八个头目聚义梁山的局面。即使不谈全书的鸿规宏轨,这次的表演亦绝对是吴用树立个人威望之所基。看他玩弄两只酒桶,乘机渗入蒙汗药,读者便惊叹不已,盛喻为千古奇文,甚至收入中学教本以作典范。其实从布局和逻辑去看,整个谋夺生辰纲故事都写得十分幼稚。

先说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中书派遣的护卫力量吧。《水浒》企图给读者与实情相背的印象--梁中书为了确保今年的生日礼物必能送到岳父蔡京之手,遂组织特强的卫队负责运送。事实并非如此。卫队中能战者仅杨志一人,那十个兵士,既特别不到那里去,主要任务还是在当脚夫,另外就是三个老气横秋,毫无江湖经验,遇事连自卫能力也没有的虞候。按护送十万贯珠宝的规模而言,这支卫队小得不能再小,弱得不能再弱(说句公道话,这规模是杨志的选择。他希望在愈不引人注意愈好的情况下完成使命,所以根本不准备靠武力护送)。来袭者,只要搬出不难部署的声东击西法,就准教杨志不知所措,顾此失彼。晁盖一夥,实力相当,就算自限不开杀戒,仅求操制场面,为所欲为,仍绝不成问题。那么为何不采简易的明攻法,而要故弄玄虚地摆酒桶阵?

这样讲,得先摒除自律不开杀戒的可能性。梁山人马的共同作风是心狠手辣,个人和集体行动起来,从不珍惜人命,怎会为不知名对手的安危烦心?他们得手后,谁也没有花过一分钟去想想劫案会给倒楣的对手带来甚么影响,便是这种心态的明证。

如果说在未摸清对方底蕴以前,慎重处理,宁繁勿简,也是讲不通的。既然公孙胜早打听出护送队所采的路线,晁盖诸人又能先到黄泥冈部署行动,为何不放哨子,探探对方实力,才定出最后策略?作为小组的智囊,吴用在这方面应负主导之责。结果只是机械地依原先根据不完整的信息定下的策略去进行。是否需要补充新讯息和调整计划全不管,这是智者之所为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