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教师角色的三大变化,你都知道吗? | 深呼吸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许多教师都抱怨,时代变了,学生不好教了。

确实,就实际情况来说,今天有很多新的变化,都是教师要认真思考、重新面对的。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素养有哪些?教师的新要求有哪些?


从现阶段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其核心素养和工作方式,都呈现出一系列新动向。

教师的角色定位变了,您都知道吗?

定位是行为的前提,定位准确、清晰,行为才可能到位,才不至于出现错位、抢位、越位。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是如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既源于自身对职业的感受和认知,也来自对教育内外因素变化的参照与考量,有这样三方面的变化大概是较为明确的。

由学科教学者转变为育人者

教师一般来说都是执教某一个学科的,常以为自己把特定学科知识掌握了,能够把知识点详细分解并让学生掌握,也就完成教育任务了。

教师角色的三大变化,你都知道吗? | 深呼吸

这种角色定位适应了单一知识教学的要求,但在全员德育、一体化德育的背景下,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期,各种社会思潮激荡,思想多元化倾向明显,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政治觉悟的引导,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已成当务之急。

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德育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具有弥散性,不是单一途径、单独设课能完全奏效的,而是学科间、课内外综合发挥作用的;具有渐进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逐渐积淀而成;具有引导性,不是直接灌输,而是在各种场景中经由自觉思考得到的;具有示范性,教师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用明显。

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切实承担起德育的职责,每门学科要把德育放在突出位置,每位教师都是学生德育的示范者,形成德育一体化的良好格局。

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在计划经济年代,教师通常是固着于某一所具体的学校执教,职业生涯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这所学校度过,有一种说法叫“扎着小辫进来,白发苍苍出去”。

近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不再是某一所固定学校的从业者,而是在区域教育系统内流动。

201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下一阶段要“试行学区化办学”。

无论是学区化办学,还是当下各地实施的集团化办学,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借助于教师的流动,优化各校教育资源,提升各校办学质量水平。

教师正在日渐成为系统流动的个体,教师职业的流动特征也日益明显。

由“教育人”向“社会人”转变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随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程度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教师走出学校的围墙,参与社会各种活动。

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单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

这一要求,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教师应该走出学校,融入社会,有目的地引导社会主体参与教育活动。

在当代,教师的核心素养重在“六条”

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哪些素养属于核心素养?这是一个理论界和实践界多年来一直共同关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回答。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素养应该着重强调以下几方面。

信息素养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有研究表明,现在每18个月产生的信息,相当于人类社会有文明记载以来所有信息的总和。信息每天都汗牛充栋般产生,假如哪一个教师还死守着“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的信条,以为学生不了解的你了解、学生没掌握的你掌握,用师范教育的几年知识就可以“包打天下”的话,就无法适应学生的要求,也无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生活在信息化社会的学生,每天都接受着大量的信息,他们的信息素养甚至比教师都高。融入信息社会,提高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

“信息素养”一词,是美国图书馆学会1989年提出的,如今已被普遍接受。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至少表现为以下内容:

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创新素养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这一发现表明,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角色的三大变化,你都知道吗? | 深呼吸

没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持续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很难发展起来。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单一注重知识传授和再现的行为,不能再把知识点的分解和讲解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指向,需要切实将教育教学看作持续创新的过程,将每次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当作创意生成的过程。

教师的这种创新素养主要表现为:

对教育教学具有挑战心、好奇心、想象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把学生当作创新主体,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张扬创新的主体性;宽容学生的失败,鼓励学生适当冒险,营造教学中激励创新的氛围;把教育教学看作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反思、变化更新的创新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形成激活学生创新欲望、培育学生创新潜能的作用力;自己在教学中持续不断创新,把每次教学都当作创意设计和实施的过程等。

跨学科素养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教师既需要为学生提供单学科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学科间的联系,在学科与学科的有机关联中形成对问题的真正掌握。

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指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另外,从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中也可看出,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不是靠单一学科,都是基于不同学科的有机结合综合性地分析和探讨,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跨学科素养,不仅要系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跨语文、跨数学等方面的素养,要对生活的各个层面(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科技动态、乡土人情……)所涉及的各种知识有所把握,要细心研究如何从学科相联系、相交叉、相渗透之处提出探究问题。

非语文、非数学的老师要研究本学科应用语文、应用数学的特点,在提高学生本学科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的提升。美国当前正在蓬勃兴起的“共同核心标准运动”,即制定和实施各州通用的全国性统一核心教学标准。

目前已出台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的核心标准。其中语文核心标准除了本学科的要求外,还有跨学科的语文素养标准,对6-12年级的其他文科(包括历史和社会研究学科)和理科(包括科学和技术学科)的阅读和写作提出了要求,具体明确地提出了在其他文科和理科的情境下学生需要掌握的各项语文能力。

媒体素养

自媒体正在使教师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变模糊,使教师个体行为与公共行为的距离变短。

教师增强自身的媒体素养已变得迫在眉睫。在这里,教师媒体素养指的是教师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既指教师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也指教师在认识媒体的基础上对媒体的巧妙运用,大体可分为基础、核心及关键三个层面。

其中,各种领域的知识积累和教育教学的阅历是基础要素;把握各种媒体的特性,正确解读各种信息并恰当运用,培养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免疫能力,同时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些是其核心要素;有着追求当代教育新鲜信息的强烈愿望是关键要素。

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

以往教师多将自己限定在学校围墙之内,不太关注政府事务,甚至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熟视无睹,认为那是官员和政府的事情。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要求教师参与到政府事务中去,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在社会参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甚至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知识占有的便利条件,成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引领者。

同时也要求教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学校周边环境建设,通过发挥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服务社区居民,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为社会做贡献。

自我管理素养

如今,教师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各种各样的困惑也越来越多,而外在的激励手段相对匮乏,专业水平越高,能够给予自己指导的专家越少。

教师角色的三大变化,你都知道吗? | 深呼吸

此时,教师的自我管理素质和能力就显得愈发重要,能不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约束好自己,激励好自己,直接影响其专业发展水平。

自我管理注重的是教师的自我教导及约束的力量,亦即行为的制约是通过内控的力量(自己),而非传统的外控力量(校长、专家),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能够有效采取行动。

教师的自我管理素养涉及很多内容,如目标管理,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并不断积极向这个方向迈进;时间管理,能够区分任务的轻重缓急,对时间做出统筹安排,对工作不会有拖延症;沟通管理,善于针对不同沟通对象采取不同的沟通行为,对影响沟通的事情抓苗头、抓早、抓小;情绪管理,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在情绪激动或失控情况下采取不当行为,冷静地对事物做出判断;健康管理,认识自己的身心状况,经常锻炼保持健康体魄,经常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保持积极乐观情绪等。

未来教师的新要求

教师的新定位、新素养,必然反映为对教师的新要求。把新要求落到实处,新定位才能到位,新素养才能形成。

教师角色的三大变化,你都知道吗? | 深呼吸

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放在重要位置。自教师职业产生以来,任何一个社会时期,都会有对教师的政治要求,但这点在当下对我国广大教师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在今天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各种政治思潮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教育领域的渗入日益加强,需要教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对各种错误的政治主张做出分析、鉴别,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抵制不良政治思想的影响。

教师是知识的传承者、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代言人,肩负着学生“成人”的使命,在政治立场上需要旗帜鲜明。无论是党员教师还是非党员教师,都应该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重要位置。

把适应变革作为常态。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以后所面临的问题并不见得比改革以前要少,这已成为事实。

对教师来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切实树立教育没有终极观念的基本观点。要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是长期的,没有尽头的。

改革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改革也总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一个时期领先的教育观念,在另一个时期可能恰恰是改革的对象;一个时期教育上的优秀做法,在另一个时期可能恰恰是发展的负累。

教育正是在克服自身一个又一个缺陷的同时,走向新的更高水平的。忽视学生的时候,我们需要大声疾呼教育中要看到“人”的存在;过度关注学生的时候,我们也要尽力扭转认识上的偏颇,给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恰当的定位。

忽视教材的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需要形成教材是蓝本也是文本的观念;但过度解读教材超越教材的应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则要引导尽量回归教材的政治、文化、学科等属性,不能一味地主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念更新永远在路上,恒久的、普适的、一劳永逸的教育观念几乎是不存在的,教师要经常检视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存在的缺陷与不当并及时加以调整。

把学习当作生活方式。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之一或者说最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学习,由学而至教,由教而至成长,由成长而至成人。这可以说是基本逻辑。对教师来说,这个逻辑同样成立。

有人在形容当今社会的变化时,用了这样的语言来概括:6年前是古代,6年后是未来。这样的话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的确反映出信息化社会的变化特点。

在农耕文明时期,教师学几年可以教一辈子;在工业文明时期,教师学十几年可以教一辈子;在后工业文明时期,教师只有学一辈子才能教一辈子。以前,我们定义学校的时候,是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的;在今天,学校已不再单一指学生的学,也是指教师的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结伴成长。

与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打交道,总是给我们留有这样的深刻印象:他热爱学习、酷爱读书,学习欲望强烈,持续学习能力强,善于通过学习反求诸己,变革自身。

我很同意一种观点: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读了多少书,决定了你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真正把学习当作生活习惯、当作精神追求了,本领恐慌不再,能力素质也会不断得到提升与发展。

(作者分别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博导,上海长宁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16年第11期,有删减

文章转自 |人民教育公众号

中教君特别推荐:读好书,来读书汇

老师们都在读这些书,你也看看吧!(点击链接可直接购买)

1、读书是老师最好的修行,教师必读的6本书

2、超低团购价强烈推荐:班主任系列必读图书4本推荐

3、读懂语文新课改:《有趣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另类行走”》

4、高考变了,你准备好了吗:《新高考来了,怎么看,怎么办》

教师角色的三大变化,你都知道吗? | 深呼吸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书店。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

↓↓↓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