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让创新的激流在校园奔涌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6月初,北京高校学生第三届兵棋推演大赛爆出“冷门”:首次组队参赛的装甲兵工程学院代表队力克军地名校代表队,一举夺得冠军。

兵棋推演是谋略与智慧的较量。一所兵种工程学院如何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拔得头筹?这考验的是一所院校的实力,以及实力背后的核心要素——人才。

如何在院校教育中培养一流的创新型人才?近年来,装甲兵工程学院不断优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成立学员俱乐部——

为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供实践平台

今年2月,接轨国际的创客空间——“创客俱乐部”在该院挂牌成立。至此,该院组建的学员俱乐部已达38个。

这一教学育人模式的创新,要追溯到6年前。在该院首届院校部队共育人才座谈会上,来自全军装甲机械化战线的50余名专家领导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把脉”。与会代表一针见血地指出,毕业学员知识型的多、能力型的少、创新型的更少,难以满足部队和未来战场的需求。

该院领导在随后的专题调研中发现:“满堂灌”“一锅煮”式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员的创新能力。他们从官兵建议中受到启发——创建学员俱乐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凡是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路子就要勇敢闯、大胆试,教学育人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该院院长徐航说。

2011年6月,“四会”教练员、科技创新等第一批28个学员俱乐部应运而生,覆盖军事、科技、体育等6大方面,3000多名学员踊跃参加,以竞选的方式选出234名学员担任骨干。

该院专门成立学员综合素质培养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俱乐部的建设和服务保障。他们采取“学员上台唱主角,机关干部、教员幕后当导演”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员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该院学员彭斯敢曾在第五届国际微纳米应用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参加“创客俱乐部”后,这位曾抱着“60分万岁”、在课堂上常打盹的年轻人像换了一个人。一次又一次尝试和失败过后,他终于获得成功。

近5年来,该院学员获得国际级奖项185项、国家级奖项526项。

建设人才“国家队”——

用智慧和担当鼓励人才多出快出成果

被称为“中国再制造之父”的徐滨士院士在教学实践中感到,为年轻人创建过硬的科技平台是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

当年,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他选派年轻人朱胜留学海外。学成归来,朱胜在徐院士的指导下,一头扎进申报我国第一个再制造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立项评审通过后,徐院士又悉心指导他编纂了我国第一部再制造设计领域的专著《再制造设计理论及应用》。

近10年来,徐滨士先后培养了100多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其中4人荣获“求是奖”,共10余人迈入国家级顶尖人才的行列。

在该院控制工程系原主任常天庆眼里,徐滨士院士与臧克茂院士犹如该院创新发展的鸟之双翼,共同推进着学院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步伐。

“臧克茂院士带领的团队在我国装甲装备炮控系统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次把炮控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起来;在国内第一次实现了炮控系统全电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装甲装备的电驱动样车……”

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在专业上有所建树,臧克茂真是用心良苦。“小到论文,大到专业理论走向,导师总是事无巨细地指导我。”教授宋小庆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导师臧克茂引导她走上科研之路的点点滴滴。

当初,教员张豫南在开始研究“全方位电驱动移动技术”时,因技术含量太高、实现难度颇大,受到各方面的质疑。关键时刻,臧克茂站出来支持他,这让张豫南有了主心骨。果然,不到三年,他便获得了成功。

如今,张豫南和同事们建成的全军“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开展陆战车辆全电化研究和模拟仿真的重要基地。

打造作战实验室——

让学员在预研战争中增长打仗本领

指挥方舱内,键盘声此起彼伏;荧屏上,各种数据不断刷新变化。参演人员熟练运用一体化指挥平台指挥部队向“敌”发起进攻……这是不久前,中部战区陆军某机械化师利用学院开发的信息化作战系统进行演练的一个场景。

“在这里,我们不仅熟悉了全新的信息化装备,更重要的是,在智慧与谋略的较量中,感受到奔涌在信息化战场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一名参演学员告诉记者。

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最终落脚点是能打仗、打胜仗。几年前,该院利用自身力量开发的“作战实验室”,承担起陆军部队信息化装备全系统全要素培训任务,不断将院校智力转化为部队战斗力,为未来陆军部队改制换装和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该院开发的信息化作战平台,共涉及209种装备,绝大多数为学院新研装备。

为充分发挥新平台的功能,该院探索形成了“先期培训—接装培训—系统培训”有机衔接、互为关联、交叉迭代的“三段式”培训新模式,打破了长期立足机械化战争形态办学的思维定势以及单一兵种自成体系的落后观念,不断强化学员与指挥体系完整性相适应的联合意识与创新意识。

打造培育创新型军事人才的沃土

■装甲兵工程学院政治部主任 于希海

习主席强调指出,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军队院校作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必须不断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模式,营造创新环境,努力走出一条培育创新型军事人才的新路子。

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树立“大教育观”,统筹“课内”“课外”搞好教学设计,注重课内外联动,形成课内不足课外补充、课内学习课外转化、课内掌握课外提高的教学体系。要坚持开放办学,围绕人才培养主动搞好“前伸后延”,探索构建学历教育院校与军种机关、任职教育院校、科研院所、地方高校、生源基地等共育人才新模式。

同时,要着眼促进全面发展、突出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特色文化精神、文化景观等环境建设,加强学科竞赛、军事比武、学员俱乐部、特色队伍等平台建设,加强学员综合素质考评、荣誉激励等机制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教学科研基本条件建设,努力形成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

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还要发挥好人才的集聚效应。要通过团队合作打造引领创新的动力引擎,激发个体学习、创新、竞争活力,走开“催生帅才带团队、建强团队育英才”的路子。要建立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系统,畅通创新成果推广的政策渠道,努力形成持续创新能力。

让创新的激流在校园奔涌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