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人物专访

王雨与林瑾洪是一对年轻夫妻。

在冬季,他们会到阴山面,寻找两年生的无斑慈竹。

有时候,翻大半个山头也只能找到一两颗符合要求的竹子。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林瑾洪取竹

选到合适的竹子后,要刮青、劈篾、做丝,

这样的竹丝细度0.28毫米,薄度0.1毫米。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夫妻俩的宜兴好友根据他们的设计,

采用上等的底槽清紫泥,

制作出一个微微收口的杯子。

杯子中断有一截凹槽,深度不到0.4毫米。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王雨将竹丝排茎,不能有裂缝,

过程缓慢,心静才可达。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排茎

紫砂杯杯身直径6厘米,

那个深度不到0.4毫米的凹槽内,

排满上百根竹茎。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竹丝在手中穿梭,不容一丝懈怠,

以免断裂或者不够整齐。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五日或者一周后,

竹编锁好口,

成了一只完整的杯子。

编好第一个杯子,王雨握在手里说:

“快四年了,总算做满意了。”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这个杯子的工艺叫瓷胎竹编(又名竹丝扣瓷),属于国家非遗项目,

会做并且能做精的人不多,

会根据现代审美进行设计制作的更少。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林瑾洪生于85年,太太王雨生于88年,

最初只是想与手艺人合作做产品,

他们把瓷胎寄给四川邛崃的竹编手艺人,

结果不甚理想。

两个非常追求完美的年轻人,决定自己学着做。

2013年初,夫妻俩前往成都,

拜谭代明为师。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谭代明

谭代明是瓷胎竹编技艺传承人,独创了成都“新派竹编”。

学习的过程漫长而艰苦,在林瑾洪与王雨看来,谭代明教给他们的不仅是技艺,更重要的是精益求精的手艺态度。

这份精益求精,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困难重重。

为什么做只杯子,要自己做工具,自己进山选竹,自己劈篾做竹丝,自己编织?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恢复最初的精湛,而这些用在市面上买到的工具、材料难以达到。

夫妻俩不仅仅学会竹编,还学习了漆艺,

同样是一种死磕精神。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王雨做漆器

同样需要学习制作工具。

刷漆的刷子用少女的头发所制,因头发柔软细腻而富有韧性。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头发刷制作

漆器的制作工序复杂,若细数,上百道工序。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除去制漆,大致可分为木胎制作—禙布—上灰—阴干—打磨—上漆—阴干—打磨—装饰—打磨清光等工序。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做漆器之上灰工序

王雨说,打磨尤其繁琐。

“每天9点上班磨到中午吃饭,下午1点过又继续到五点半,一天下来手上若是没有保护好,指头的皮都会被磨掉一层。而磨下来的漆水亦是过敏物,而且黑得看起来比洗拖把的水还脏,即便换过几次亦是如此,长期下来手指上、指头缝里都长满了小水泡,刺痒难忍,手也随之变得很糙。

师傅们说做漆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但一看见成品出来时那种能将人完全沁入的美妙光泽,又觉得之前的一切都值了”。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做漆器的前期工序—口沿裱布

教他们漆艺的是宋西平。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宋老师

宋老师待人热情,最为拿手的技艺就是雕填,是成都漆艺代表性传承人。

二人还有一位老师——

宋老师工作室的付贤芳师傅。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付师傅

“(付师傅)凡事皆身体力行尽心尽力,做好器物只当本职不为钱财或名利。对于教授的种种,师傅虽只是小学毕业,较之今天的大学导师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未尝不让人感慨。付师傅自己常常得意的说道,‘你们跟我学到的不只是做漆,还学到好多生活经验’,”王雨说。

世面上漆器的漆,有化学合成,

而他们所用的传统大漆则是自然之物。

夫妻二人曾去贵州寻访割漆人。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跟着割漆师傅进山割漆

几年前,7月,他们跟着60多岁的冯师傅进山割漆。

寻到一颗漆树,先挂掉树上的苔藓,

然后割出大口子,用刷把将漆液扫入竹筒,

来来回回,忙活一早上,不过一斤左右的漆。

而且,割过不久的漆树不能连续割,需要让它休息。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割漆

这种割漆法叫做刷把漆,与常见的蚌壳漆不同,

这种方式最累,但是漆液成分最好。

好,所以难得。

对于我们这些看客,大多感觉有趣和尊敬,

其中的辛苦,没有亲历是难以体会的。

林瑾洪与王雨如何走上学艺的道路,还学得如此通透。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林瑾洪做木胎

林瑾洪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王雨毕业于东华大学,

学的都是工业设计。

工作两年后,两人辞职去旅游,并非纯粹的旅游,而是一边寻访手艺人一边旅游。

2012年2月启程,原计划的3个月,一走就停不下来。

用林瑾洪的话说:传统工艺太有魅力了。

最后,他们走了福建、江苏、浙江、四川、贵州、云南六个省,用半年时间看了50门手艺。然后,他们开始思考,能否联合手艺人做些有意思的产品。几经折腾,夫妻俩用拜师学艺代替了合作的方式。而选择学什么,以及拜什么师,前面的半年寻访,是很好的基础。

或许是师傅们,对他们的影响,也或许是他们本身的向往,

两人精益求精,追求近乎偏执的完美,所以出品很少。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莲瓣茶则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2014年作品——放坚果的盏盘

最重要的是,他们做的东西,

技艺上尊重传统,设计上则符合现代审美。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戴久后变色的檬子木手镯

如今,他们在苏州乡下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名为澄怀格物

工作室门前,就是太湖,还能看到洞庭山。

作品少、不喧哗、不资深,但我希望他们是传统手艺的未来

文刀米:现在的状态是你们希望的吗?

林瑾洪:嗯。虽然经济状况不是很富裕,但主要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创造东西的感觉很好。就这样做,把澄怀格物工作室这个手工艺品牌做响一点,但不求大。

传统是个老话题,大家关注的多了,但是落到实处、细处而非营销式的关注却不那么多,也不够深刻。我翻看澄怀格物早前寻访的记录,手艺人的现状不理想,有很多原因,有自己思想上过于闭塞的原因,也有外界的原因,诸多种种。如果一门传统手艺,仅仅只是靠带有怜悯等情感色彩的关注、购买,是很难维系的。创新确实才是出路。

这对夫妻,似乎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不停的学习和制作,我问他们有没有参加过展览,回答没有,因为作品少,希望先积累。他们记录手艺的文字,平和、客观,不卖弄才情和苦情,我很钦佩。

看完他们的故事,或许你会像我一样庆幸,

他们,以及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会是中国传统手艺的未来。

本文图片由林瑾洪提供

如果你喜欢本文,欢迎分享朋友圈

公号微博转载需授权,不然我咬人

微信公号:文刀米 | 微博:服饰导报文刀米

联系:mina516@163.com

每周一篇人物专访

每周一篇时尚解析

两周一篇辛辣评论

文刀米 不流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