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银行文艺干货|中日假币大作战之“法币”VS“特券”

文/艾栗斯

大噶好!萌萌的学院君又来请安了!上次我们聊到了二战时的傀儡银行——“朝鲜银行”为日本的巨额战争费用“炼金”(想补课的戳这里),其实除了在军事占领区用“银行券”来搜刮民财,填补战争窟窿,日本还伪造出不计其数的假币来国统区暗中抢物资,而国统区政府也不得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双方展开了互扔假币大作战。

银行文艺干货|中日假币大作战之“法币”VS“特券”【扔“钱”大作战】

先从法币改革说起。大家都知道白银危机爆发后,民国政府为了对付金融窘境,1935年在英美的支持下实施了法币改革,狠狠抓紧了对中国货币的统一控制权,意义深远。

银行文艺干货|中日假币大作战之“法币”VS“特券”

而日本方面对此强烈不满,公开指责孔祥熙等在宣布币制改革前未与其磋商。日本参谋本部污蔑这一币制改革是:

“忽视具有东亚安定势力之日本,扰乱东洋和平之新政策,日本帝国将断乎排击之。”

民国政府的币制改革,日本政府为何如此气急败坏?

梳理一下当时日本在华掠夺手段,除了明面上“烧杀抢掠”之外,背地里暗搓搓的金融侵占就一目了然:

(以下资料来自张新知教授专著的《半个世纪的金融侵略与掠夺:日本在我国发行的货币研究》)

一、军票: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就开始在东北发行军票;一战期间出兵偷占青岛,此间发行军票;1918年侵占东北四年,发行大量军票;1937年“7.7”事变全面侵华后,在华北、华东、华南到等日占区发行军票;1941年太平洋战争在中国所占之地大量发行军票。

二、银行券

在沦陷区发行各种银行券,共有:横滨银行券、日本银行券、朝鲜银行券、台湾银行券、中日合办的中华汇业银行券,对华经济极尽搜刮,是所谓“以战养战”。

三、扶持设立各种伪银行发行伪币

从1931年起,陆续扶持建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伪冀东银行、伪察南银行、伪蒙疆银行、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伪华兴商业银行、伪中央储备银行、伪厦门劝业银行等,这些伪银行都在各自区域发行了伪币,间接为日军筹措经费。

银行文艺干货|中日假币大作战之“法币”VS“特券”【图片来自NHK纪录片《圆的战争》】

而币制改革后法币的统一使用,使得日本手中的现银和地方货币无法在中国流通,同时切断了中国黄金和白银的外流渠道,最最重要的是切断了战略物资出口资敌。于是日军按耐不住了,他们紧随纳粹“伯纳德计划”的步伐(一脸懵逼的同学戳这里),用了第四种掠夺方式:伪造变造法币

银行文艺干货|中日假币大作战之“法币”VS“特券”【伪造的法币】

通过大量伪造国统区的通行货币法币,并将其大量抛售,来抢夺国统区的物资,同时数量众多的纸币真假不分,又可以影响国统区的物价,造成通货膨胀,对日本来说真是一箭双雕。

1937年,日本陆军兵器行政本部下属的“登户研究所”在日本神奈川县川崎市成立,这里既是日军研究秘密武器的基地,也是日军用来伪造中国纸币,对中国进行经济战的伪钞印刷基地,后者现遗址在明治大学生田校区里保存的5号和26号建筑物里,原是伪钞的印刷工厂和仓库。

银行文艺干货|中日假币大作战之“法币”VS“特券”

【印刷厂遗址】

“登户研究所”部下分为几科,伪钞制造隶属第三科,科内装备了媲美日本内阁印刷的最新型印刷机械,秘密召集了大型印刷公司的高级印刷员。在1941年占领香港后,更是搜刮了大批国民党政府在港设立的造币厂的印钞版,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5-10元各面值的假币。

银行文艺干货|中日假币大作战之“法币”VS“特券”

【图片截自日语“登户研究所”维基百科词条】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的海外补给线被切断,只能一方面通过黄金购买原油交易,另一方面从加快印真钞(银行券)和假币(法币伪造)疯狂掠夺物资接济,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第三科假币制造日产10万张,通过日本陆军中野学校培养的间谍每月两次通过海上运到上海。截止战争结束,这家印刷厂总共印刷了45亿,实际使用了30亿。相当于“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初期2到3年军费总和”。

银行文艺干货|中日假币大作战之“法币”VS“特券”

【印刷厂仓库模型】

面对日本强烈的金融攻势,国民政府一开始是以防守为主,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对策:

一是与日本进行经济绝交,杜绝与沦陷区进行以法币为媒介的经济往来;

二是发布《限制携运钞票办法》,规定法币的运送数量和方向要由财政部审核,以限制法币流入沦陷区 。

然而日本伪钞在中国采购贵金属、矿产等军需物资严重程度有增无减,国民政府坐卧不安,战争从战场蔓延到金融市场,也必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到1942年时,戴笠向蒋介石提议:

“为挫败敌伪阴谋计,亦应仿造敌在我沦陷区使用之军票与伪组织发行之银联券、储备券等,籍以吸取沦陷区之物资,破坏敌伪之金融。”

于是在与英美联系,得到他们的首肯与支撑后,(这个时候英国也深陷德国假币战的雾霾中,对此恨得牙痒痒)1943年春,重庆的中国银行收到美国印制的第一批伪政权钞票,共计46包。这些假伪钞,都秘密存储在中国银行,被相关人员口称“特券”,因为其既不是国统区的法币,也不是沦陷区的伪钞,而是伪钞的“伪钞”。

然而第一批“中储券”刚投放到沦陷区,就很快被日本发现,原因是购物数额巨大,编码系统不符,尤其是美国方面纸张印刷的假币制作精良,反而优于日方印制毛躁的“中储券”。

银行文艺干货|中日假币大作战之“法币”VS“特券”

双方战况如何呢?从1939年到1945年,日军印制的假法币40亿,军统印制的假“中储券”1.5万箱,数量都很庞大。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应该是日本占了上风。所幸到了二战后期,日本败象已现。登户研究所的其他特种机构如生化武器、气球炸弹、电磁武器等研究部门大多撤离到外地,但第三科的伪钞制造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战败。

日本战败后,研究所仓库内的伪钞仍堆积如山。为了销毁制造伪钞的罪证,以逃避战争罪行追究。“第三科的人不分昼夜泼油点火销毁伪钞。但伪钞燃烧后的灰烬仍能显出纸币痕迹,于是他们又把灰烬装入袋子扔到河里。”

想想这画面。战争一旦发生,就不会满足只发生于战场。抗日剧们如果能以此为题材,拍拍金融战,不是比“手撕鬼子”更有教育意义?

日本已经有人这么做了,2010年4月,日本明治大学开设和平教育登户研究所资料馆,向民众公开日军战败时被毁的秘密活动轨迹,其中一个教育活动的主题为“纸与战争—登户研究所与伪钞。”

银行文艺干货|中日假币大作战之“法币”VS“特券”

【资料馆展出的法币伪钞】

更多银行历史相关的冷热知识点,订阅 “IN学院” 即可享用。

银行文艺干货|中日假币大作战之“法币”VS“特券”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