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石柱土家文化 登上央视《中国民歌大会》大舞台

日前,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石柱土家啰儿调”、

“玩牛”、

“川江号子”、

“抬工号子”

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录制完成,

将于7月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

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综艺频道晚间黄金时段盛大播出。

石柱土家文化 登上央视《中国民歌大会》大舞台

石柱土家啰儿调起源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它是流传于渝东南本土汉族和土家族的啰儿调山歌,因山歌唱词中有“啰儿”而得名。其代表作品有有《太阳出来喜洋洋》、《长年歌》、《怀胎歌》、《小情郎》等曲目。2006年5月20日,石柱土家啰儿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柱土家文化 登上央视《中国民歌大会》大舞台

民歌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而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玩牛,则属于传统舞蹈;该项非遗主要流传在石柱西沱、下路和南宾等地,是一种与农事相关、用于喜庆场面的民间典型传统舞蹈。2014年11月11日,重庆市石柱县传统舞蹈“玩牛”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石柱土家文化 登上央视《中国民歌大会》大舞台

民间舞蹈《土家玩牛》

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央视播出,将全方位展示重庆的民歌艺术和民俗文化。

石柱土家文化 登上央视《中国民歌大会》大舞台

>>>链接

【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巴蜀地区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汉族民间歌唱形式。重庆和四川东部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2006年5月20日川江号子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柱土家文化 登上央视《中国民歌大会》大舞台

川江号子主要流传于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流域。这一带航道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全程水位落差较大,特别是经险要的三峡出渝,船工们举步维艰。川江号子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石柱土家文化 登上央视《中国民歌大会》大舞台

川江号子包括上水号子和下水号子。上水号子又包括撑篙号子、扳桡号子、竖桅号子、起帆号子、拉纤号子等,下水号子又包括拖扛号子、开船号子、平水号子、二流橹号子、快二流橹号子、幺二三交接号子、见滩号子、闯滩号子、下滩号子等,因此形成数十种类别和数以千计曲目的川江水系音乐文化。

石柱土家文化 登上央视《中国民歌大会》大舞台

【抬工号子】

抬工号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歌。何时产生?抬工队伍何时形成?无从考究,一首抬工号子说“前辈古人把话讲,修建长城秦始皇,当数元老张抬匠,带出徒弟干这行。师傅传艺留世上,要学当年修城墙”。反映了勤劳勇敢的汉族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石柱土家文化 登上央视《中国民歌大会》大舞台

”不难看出,中国抬工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来了。抬工说是在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和形成这半点不假。李白有诗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过去的四川,乡间小路崎岖不平,弯道多,路面窄,交通十分不便,运输全靠肩挑背磨,往往男抬女背,而重物靠一人无法搬移,就产生多人合作整体用力,运用力学原理,通过工具将所抬物体的重量均匀分解到每个人肩上。后来由2人发展到多人,乃至128人的队形,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所抬之物重达2吨,并把强体力劳动与汉族民间歌谣结合起来,以喊号子统一行动,协调步伐,这就产生抬工号子。

石柱土家文化 登上央视《中国民歌大会》大舞台

由方言唱出的抬工号子具有原生态的汉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它具有独特的唱腔,高亢嘹亮,幽默诙谐,句式整齐,音韵协调,粗犷豪放,节奏强烈,旋律变化不大,此起彼伏,穿山越岭,十分悦耳。这些号子充满了抬工的喜怒哀乐,唱出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石柱土家文化 登上央视《中国民歌大会》大舞台

(来源:网络综合)

石柱土家文化 登上央视《中国民歌大会》大舞台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