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走进“天眼”工程移民安置点看大窝凼12户移民新生活

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落户建设的“大窝凼”里,曾经住有12户人家63口人。为了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需要,这12户人家毅然支持、无私奉献,于2009年6月份,搬离了他们近200年生活和熟悉的故土,来到克度镇政府所在地——红塘街上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走进“天眼”工程移民安置点看大窝凼12户移民新生活

曾经的“大窝凼”

如今,FAST即将正式落成启用,曾经的“大窝凼”也将变成了世人瞩目的国际天文学术中心。这12户人家63口人见证了FAST从大窝凼的玉米地里拔地而起,见证了克度天文小镇面貌的变迁,经历了搬迁背后的曲折故事,用动行记录了新家园的心路历程,在平凡中创造了美好人生。

留 下的是乡情 露出的是笑容

今年68岁的杨朝福老人是“大窝凼”12户人家搬迁见证者,提起当年的搬迁情景,经历了曲折心路历程的老人家对当年搬迁情景记忆犹新。

事实上,早在2008年之前,虽然杨朝福经常看到一群群不速之客,拿着他与村民们看不懂的奇怪仪器,频频前到大窝凼来摆弄,甚至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也来察看。但他从没想到自家有一天会搬迁,也从未预料到会和“FAST”这几个陌生的字母发生联系。

2007年7月,大窝凼被正式立项确定为FAST工程的建造基地;2008年12月26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FAST)正式在大窝凼举行开工仪式。艰难的抉择随之摆在杨朝福与其它11户村民们的面前,搬迁势在必行。

“搬迁前的那一晚,我整宿都睡不着。”大窝凼搬迁户杨朝福老人依然记得那煎熬的一夜。虽然6月份大窝凼晚上天气凉爽,但躺在床上只有数着时间煎熬。第二天凌晨,天还未亮,杨朝福忍不住了,他急急忙忙起床,在老房子旁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又跑到花红树下的水井边看,心中有说不出的眷恋。

搬迁那天,几乎构成了杨朝福一生未见过最宏大的场面。“人太多了,那里面(大窝凼)像蚂蚁一样。”但他还清楚地意识到:“大窝凼已经不是我们的了!为了国家的建设需要,大窝凼的人必须让出这片土地”

搬迁后,杨朝福家的7间半瓦房及其它11户邻居的房屋全被拆除,他们在克度镇政府所在地得到了一栋两层楼的小洋房。

当问起大窝凼和现在的生活情况时,笑容满面的杨朝福乐呵呵地说:“当年住在大窝凼的时候,全家8口人,每年都是依靠种大米、包谷为生。从大窝凼出来一趟很远、很不方便,到克度或塘边赶场都要1个半小时、到懂架要1小时,肩挑一担仅换回10元钱左右,买了生活用品又接着赶回来。搬到镇上居住后,两女儿出嫁了,两个儿子也都娶了媳妇,儿子们在外面打工挣钱,二老每天除了在家看管孙子、孙女,还可在干净的楼房前聊聊天,生活惬意自然。”

老人还说:“现在已慢慢找到了家的感觉,唯一不习惯的是没有土地耕种,不拿锄头心里还是不踏实。但是,如今的生活,过去哪里比得了!”

“搬离故土,留在脑海里的是乡情。住进新居,露出亦是真心的笑容。”这是大窝凼12户人家搬迁前后的真实写照。

小孩读书近了 生活方便了

杨天学是大窝凼,也就是FAST所在地的移民之一,尽管他自己很早就离开大窝凼外出谋生,但对他与其它村民们来说:“搬迁后,最高兴的是孩子上学近了,生活方便了。”

7年之前,杨天学与其他11户村民一直生活在绿水村的大窝凼洼地里,那是位于克度镇边上一个被绿色环绕的村子,地处圆形的大窝凼洼地,方圆5公里的半径内没有其它的镇乡——不通路、不通电。

当初在大窝凼时,杨天学和村民们一度为了搬东西负重上爬,仅从“锅底”爬到“锅边”就要半小时,每天坡上坡下往返七八趟,有长达4个多小时的时间都在路上。

对于杨天学与村民们来说,从走出垂直距离300米深的大窝凼,到安居克度镇,生活正在拾级而上。“搬迁后,小孩子就在镇上读书,自己去学校、回家,可省心了!”杨天学说,以前在大窝凼,与小伙伴们每天上学得“翻山越岭”到坡外小学就读,读初中还得花2个半小时走到镇上的中学,早晚“两头黑”,让人操心。

就业门路广了 收入多了

松螺母、顶车架、取轮胎……在平塘克度镇街上的“邓禄普轮胎”专卖店里,今年40岁的杨天信与妻子舒德美一直在忙碌着。

走进“天眼”工程移民安置点看大窝凼12户移民新生活走进“天眼”工程移民安置点看大窝凼12户移民新生活

杨天信与妻子舒德美一直在忙碌着

杨天信是大窝凼搬迁出来自行创业较为成功的中青年一代村民代表。自从搬离大窝凼后,他用拆迁补偿款,与同妻子在克度街上开了一家轮胎专卖店,一个月有让人羡慕的两万元收入。

2009年,随着FAST工程进入实质性的施工建设阶段,杨天信一家与其他11户村民一起正式搬离了生活七八代的大窝凼,来到了镇上的移民安置点。

杨天信和妻子舒德美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大窝凼期间,他们有自家的20多亩地,养鸡,喂猪,种庄稼。“那时候就种玉米,家家都是种玉米。”赶上个把月亲戚来,他们会杀头猪,没亲戚走动,就只吃些白菜和土豆。

离开大窝凼头一年,手里拿着补偿款,杨天信心里开始琢磨着,一定要用这点“家产”走出自己的一条创业路。他发现,随着FAST声名远扬,来克度镇要看“大望远镜”的人越来越多,车子也越来越多,他与妻子决心一下,就用20多万拆迁补偿款在镇上的前进村买下地基,后来又花了70多万砌了房子,楼上自己住,投入15万元在楼下开起了汽车轮胎专卖店,兼营补胎、四轮定位等业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

为了掌握汽车更换轮胎技术,杨天信一有空就钻到汽车底下,对各种汽车轮胎的设计和安装,甚至连一个螺丝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了解琢磨。如今,不但杨天信掌握了汽车更换轮胎及相关技术,妻子舒德美也可独立管理店铺,帮助客户装卸轮胎、补胎等业务,一个月挣两万元没问题。

“如今在镇上,就业门路广了,收入多了”提起现在与过去大窝凼的生活对比,杨天信说,要是还在里面住,别说小娃读大学,高中和初中都供不起。”

住房宽了 小日子幸福了

杨天顺与忠心妹是“天眼”工程搬迁安置点一对恩爱夫妻,小夫妻俩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

走进“天眼”工程移民安置点看大窝凼12户移民新生活

现在的移民安置区

2008年,杨天顺与来自通州镇的忠心妹按照当地的习俗,在大窝大举行了温馨简单的婚礼。谈及当年举办婚礼时的情景,单纯执着的小夫妻俩要求很简单,“只要我们两个相爱,婚礼办得简单或者隆重都不重要。”

正当两人正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FAST工程开始进入实质性的施工建设阶段,为支持国家建设,杨天顺一家与其它11户邻居必须于2009年6月份搬离大窝凼,来到克度镇上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搬迁到新的环境后,杨天顺与哥哥通过抓阄的方式,自己获得了政府在克度镇红塘街上的安置新房,而哥哥则“抓”得了兄弟俩共同出钱修建的另一栋楼房。

通过多年打拼,手头宽松的杨天顺又投入9万元在安置房楼顶加盖一层,“这样,再多的人,也够住了。”

如今,杨天顺与忠心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妈了,大女儿7岁,小儿子3岁,父母身体健康、儿子调皮可可爱,小夫妻俩一起打工挣钱,一家6口人的小日子幸福安定。

谈起现在的生活情况与未来打算,杨天顺感慨地说:“如果不是天上掉馅饼,可能永远都出不来。人都会怀旧,我也会想念家乡,但是我更喜欢镇上的生活,这里生活条件好,每天就算是在镇上打个临时工,也有300元到400元的收入。等大射电投入使用后,来克度的外地人一定多,到时在镇上做点小生意或开个早粉店、跑车接客等等都可挣到钱!” (来源 黔南热线 作者 石明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