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红安:血雨腥风中,三支红军主力孕育成长

红安:血雨腥风中,三支红军主力孕育成长

图为:寻访团成员围坐在谭承学家中,听老人讲述革命故事。

红安:血雨腥风中,三支红军主力孕育成长

图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内,讲解员带领寻访团成员“穿行”烽火岁月。

红安:血雨腥风中,三支红军主力孕育成长

图为:七里坪长胜街,游人如织。

红安:血雨腥风中,三支红军主力孕育成长

图为: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纪念碑,于1979年10月修建,现在年参观人数达60万。

红安:血雨腥风中,三支红军主力孕育成长

图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刘娜 彭小萍 通讯员 赵炳全 卢本安 徐俊杰 实习生 周佳玲

红安,新中国以“红”命名的县。

这片红土地,孕育了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等三支红军主力部队。

1934年11月,红25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出发长征;1935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从鄂豫皖地区转移至川陕建立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

8月16日,酷热,由湖北日报、团省委联合组织的“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青年寻访团”首站抵达红安。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有烈士……

在七里坪镇长胜街深深的街巷里,在红军家属真切的讲述中,80多年前红旗漫卷、风云激荡的场面恍若眼前。

感动、震撼、洗礼!寻访团成员共同的心声。

七里坪走出两支红军长征队伍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一张张黑白图片将时空拉回到1931年11月7日——

这一天,红四军、红25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红安县七里坪镇宣告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司令部驻长胜街。

这一天,七里坪万人空巷,群众敲锣打鼓、炸鞭放炮,庆祝有了自己的军队。绣有镰刀斧头红五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旗第一次高高飘扬。总指挥徐向前骑着枣红马检阅了31000余人的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这也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阅兵。

寻访遗址,触摸历史。寻访团来到七里坪西门外河滩上,向“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纪念碑敬献花圈,深深鞠躬。

红安县党史办副主任辛向阳现场讲解:红四方面军成立后,立即发动了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四大战役,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歼敌6万余人。1932年6月,国民党发动规模更大的第四次围攻,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0月被迫转移,从红安县上新集镇黄才畈村出发西征川陕,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并参加红军长征。李先念率红四方面军一部,在四川懋功达维桥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成为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象征。

红军长征途中,最晚出发、最早抵达的是红25军,这支队伍同样诞生于七里坪。辛向阳解释: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转移后,1932年11月3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将留在苏区的部队,在紫云区檀树岗重建红25军,下辖2个师和一个特务营,全军约7000人。在国民党的“清乡”“清剿”“围剿”下,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共29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1936年9月到达陕甘苏区。这支人数最少的红军队伍,走出了97名共和国将军。

每4个红军英烈中,就有一名是红安籍

为了革命胜利,红安儿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黑色的英烈墙上,镌刻着22552个白色的名字,秦基大、秦基太、秦基业、秦基木、秦基才……

更多无名烈士的名字,则浓缩在大大的“14万人”里面。

是的!为了中国革命,红安牺牲了1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烈士们流血牺牲,就是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就是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细数烈士姓名,湖北大学学子朱庆的眼眶湿润了,“继承先烈的遗志,永远不能忘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全国第一将军县”的红安,也是全国第二烈士县。这里,自1923年党组织建立,至1949年全国解放,26年红旗不倒、武装斗争不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每3个红军战士中就有1个是红安人,每4个牺牲的红军战士中,就有一名红安籍。“我父亲就是秦基业,是秦基伟的弟弟。”在七里坪镇盐店河村秦罗庄,72岁的秦孝安指着墙壁上悬挂着的烈士证书向寻访团介绍,父亲是地下党员,在战争中去世时才29岁,自己尚未出生。

平房两间,青砖布瓦。如今的秦基伟故居,保留着当年的风貌,木板床、煤油灯,这位共和国上将在这里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也孕育下了革命的火种。1932年8月,不满18岁的秦基伟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血溅麻城陡坡山,身负重伤,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跟随部队转战3000里。“七里坪镇100多个村庄在战争中消亡。”镇宣传委员肖晓红介绍,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撤离后,国民党对老百姓实行惨绝人寰的屠杀,当时的紫云区从6.5万人变为1.6万人,被称为死人区,而七里坪集镇被称为无人区。

长征途中,红安将军“刮骨疗毒”

“经历过长征的人,比谁都更懂得什么叫军人、什么叫战争。长征对于中国军人是意志的锤炼,是十个西点军校也培养不出来的。”1988年后,秦基伟担任国防部长,提及长征,他感慨万千。

这种意志的磨砺,从红安籍将军长征故事中可见一二。辛向阳跟寻访团分享了 2个故事——

开国将军马忠全草地“刮骨疗毒”。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在松藩外围展开激战,时任连长的马忠全右臂中弹。部队转移到草地后,没有麻药,没有消毒药品,医生用手术刀一层层刮着马忠全伤口里的烂肉直至见到骨头,“咔、咔”的刮骨声听得真真切切。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烂肉终于刮干净了,马忠全紧攥着的左手却张不开了,手指甲都嵌进了手心里……

红25军创始人、政委吴焕先满门英烈。1926年秋,吴焕先家中大小六口被地主豪绅杀害。1933年,为支援红25军作战,吴焕先妻子将乞讨而来的一口袋“百家粮”送到红军阵地。3天后,已有身孕的她被发现在附近村庄饿死。1935年7月,红25军在冒雨渡河中遭敌突袭,吴焕先亲自率兵直插敌侧后,被子弹打中胸部,他按住胸口继续指挥部队冲锋,直至把敌部截成两段。胜利的号角吹响时,还差1个月才满28岁的吴焕先停止了呼吸。毛泽东同志曾深情地说:“红25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

在《开国将军故事》一书中,寻访团成员读到了这样的故事——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西征途中,李先念在子午镇战斗中中弹。60年后,他遗体火化,家人从骨灰中找到那颗已成了花瓣形状的子弹,这颗子弹伴随他走过60年的战斗人生。

1935年,红25军长征到山西洛南、商县一带,突遭国民党袭击,红安少将程启文带领战士在暴雪中突围。面对20多丈高的悬崖,程启文带头滚落,战士们带枪跟随,才彻底甩掉了敌人的追击。“是什么,让红安人民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是什么,让223颗将星在这里熠熠闪光?这一行走下来,我明白了:是因为红军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老百姓被红军革命精神所打动!正是这种革命精神支撑着他们勇往直前,前赴后继!”

在分享交流会上,寻访团最年轻的成员、14岁的臻哲激情抒怀。随后,他背诵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家情不自禁站起来,齐声背诵……

百岁老人谭承学:照顾“红二代”终身未娶

车子从七里坪镇出发,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半个多小时后,寻访团来到颜邹家村。

在白墙灰瓦的新房里,寻访团见到了101岁老人谭承学。他一生未娶妻,照顾两代人,只因89年前,哥哥临走时的一句嘱托。

虽然已经百岁高龄,但是老人生活能自理,头脑清晰,“哥哥民国16年冬月14日参军,15日早上就牺牲了,留下的侄儿只有5岁。哥哥临走时,丢下一句话,‘照顾好侄儿’”。

当时只有十来岁的谭承学扛起了家里生活的重担,他要过饭,跟地主打长工……帮助嫂子含辛茹苦地照顾侄子。

因为穷,已到谈婚论嫁年龄的谭承学,婚事一拖再拖,直到嫂子因病去世,谭承学与侄子相依为命,他索性打消了成家的念头,毅然承担起“父亲”的职责,一心照顾侄子。

1990年,谭承学的侄子和侄媳因病相继去世,留下了两个有智障的孩子,他又担负起照顾两个孩子的责任。如今两个侄孙也年过六旬。

村书记喻建民介绍,谭承学和侄孙3人已纳入“五保”,并作为烈属享受国家有关补贴。今年年初,村里筹集资金为他们建起了3间新房。

临别时,拉着谭承学的手,寻访团成员、旗帜乳业湖北公司总经理王涛送上了2提中老年奶粉,湖北海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海方硬塞给老人500元钱……

每人一小步,就是国家一大步

卢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穿行七里坪长胜街,红色根据地的火热岁月变得真实可触,心灵受到一次洗礼。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坚定立场,在历史研究中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还原历史真相,用理论精准之箭去射谎言之靶;要站好三尺讲台,勇于同错误倾向、错误思潮作斗争,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黄志强(湖北省银监局机关党委综合科科长):要向革命先烈吸取精神营养,像他们一样,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觉做维护金融安全的合格卫士。

王涛(旗帜乳业湖北公司总经理):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依靠的是理想信念的力量,人民群众的支持!打造中国企业的百年品牌,也需要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

胡海方(湖北海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企业发展要发扬长征中所体现的坚持不懈、不畏艰险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要用忠诚、汗水、激情、创造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王春华(红安县供电公司营销部员工):红安为什么能出这么多将军?因为这个地方有厚重的“忠孝不能两全”的文化底蕴,军民始终坚持“革命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的信念,始终不忘“共产党人要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的初心。

岳志恒(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2013级大学生):红安之行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历史,锻造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敢于向错误的思想言论发声。

罗云裳(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高二学生):我们要像先烈一样,为富强的国家、幸福的生活“打拼”。当下最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每人一小步,就是国家的一大步,中国的未来就会变成我们想要看到的样子。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