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村医于友花28年坚守天山脚下

村医于友花28年坚守天山脚下

在巴里坤县边远的农牧山区,有许多乡村医生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奎苏镇板房沟村乡村医生于友花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于友花为村里的哈萨克族群众服务了28年,书写了一件件感人肺腑的民族团结故事。

村医于友花28年坚守天山脚下

村医于友花28年坚守天山脚下

于友花所在的板房沟村靠近莫钦乌拉山南坡,村里有3个村民小组约1000余人,每个村民小组相隔约8到10公里,哈萨克族占到95%以上。

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于友花始终把良好的医德作为乡村医生的灵魂。为使农牧民既能看好病,又少花钱,她用药力求价廉效佳。于友花还经常接济家庭困难的牧民,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帮助病人。多年来,她为村里的贫困户、孤寡老人等减免医药费2万元之多。

在村子里,很多人都把于友花当成救命恩人。记者与于友花正在说话间,村里的牧民掏胡达拜客敲门进屋,他回忆说,2009年8月的一天,村里有高血压病史的一位老牧民突然鼻孔出血不止,于大夫接到电话后,匆忙赶了过去。等她赶到时,老人已昏迷过去,家人在旁哭成一团。于友花仔细检查后,发现是淤血将病人的呼吸道堵塞,致使老人窒息。于友花二话没说,俯身用嘴将老人口腔内的淤血一口口吸出来,老人慢慢地苏醒了。看到这一幕,一家人喜极而泣。

村医于友花28年坚守天山脚下

村医于友花28年坚守天山脚下

牧民塞铁尔汗说起于友华去年冬天的一件事,他家住在偏远的北山,交通不便。有一次两个年幼的孩子同时发高烧,于友花检查后诊断是肺炎,必须尽快送到镇卫生院输液治疗。但塞铁尔汗的妈妈80多岁了,生活不能自理,家里没有人照顾。于友花对塞铁尔汗说:“你快送孩子去医院,放心吧,我来照顾老妈妈。”就这样,两孩子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不久就痊愈了。

奎苏镇板房沟村乡村牧民塞铁尔汗 说,我们花子妹子说肉和油不能吃多,以前我们在她们家拿着菜吃,现在她给我们教种植,白萝卜、红萝卜、白菜、洋芋这些我们自己会种植了,吃这些身体也好,花子妹子民族团结好,汉族、民族两个姓一个人,大家好。

1986年,在生完第一个孩子后,于友花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去县城治病十分不便,从那时起,于友花开始学着给自己扎针,也因此走上了行医之路。于友花说自己喜欢钻研这些,为此她还买了许多医学方面的书。后来,村里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她的名声渐渐地传开了,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1993年巴里坤县卫生局招录乡村医生,学过一些医学基础知识的于友花被录取了,通过系统的培训后,她成为板房沟村村医。于友华的家境也不宽裕,当时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她的行医收入根本难以养家糊口,全靠老母亲种地来维持生计。这也使老母亲落下了腰肌劳损和骨质增生。每每谈到此事,于友花总是眼眶湿润,深感愧疚。

村医于友花28年坚守天山脚下

村医于友花28年坚守天山脚下

如今,于友花的两个女儿都在大城市工作,然而当记者问及她是否会离开此地跟孩子们享享清福,她却果断地否定了。这个答案缘于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对这个村子强烈的归属感。她和这里的农牧民是一家人,不分彼此。

于友花还记得,2009年冬天,她正在休息时,接到了一个问诊电话,她当时因为重感冒浑身无力起不来床,硬撑着解答了对方的疑问,挂下电话又昏睡了过去。没想到,不一会儿,刚刚打电话的哈萨克族牧民就赶到了她的家中,不仅为她做了一顿可口的揪片子汤饭,还在于友花的指导下帮她打针输液。那一次,坚强的于友花流泪了。

采访中,于友花的电话不停地响起,有的是问诊的,有的是帮她操心农活的。于友花对村里的人充满感激。牧民托甫西汗常年帮她管理羊群,自从她的丈夫去世后,托甫西汗拒绝再收她任何费用。于友华说,“这些年没少受村民帮扶,在我们这里,每只羊管理一个月要20元,我这20只羊可是一笔不少的钱呢。”现在孩子都有了工作,我的日子也好了,得想法子补偿帮助过我的人。

村医于友花28年坚守天山脚下

28年的坚守,于友花付出了很多,收获到村民的健康。她所在的诊所零事故、零纠纷。她所在的村计划免疫建卡、建证率达l00%。2010年起,于友花连续3年被奎苏镇评为优秀乡村医生、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11年到2014年,她被评为“最美哈密人”、“第四届文明县民”和“最美乡村医生”。

奎苏镇板房沟村乡村医生于友花:不管白天黑夜只要喊我,我义不容辞的去,因为民族对我也好,我对他们也好,以心换心,这也是我的义务。

供稿:县委组织部远程办

本文编辑:买热别克·拜孜旦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