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视觉玉林」高手在民间!玉林这两个手艺人好厉害……

提起手艺人,人们马上想到的显然是陶工、铁匠、织工、木匠、厨子、乐手等等,然而“手艺人”的定义是相当宽泛的,只要娴于一技,都可以被称为“手艺人”。

都说高手在民间,各行各业隐藏着许多执着于各色手艺的手艺人们。下面网哥就给大家介绍两位玉林手艺人,其中一个的手艺是300年的家族里传下来的,另一个却有着令人称奇的天赋技能~

正字反写展书法之美

“凡是我右手会写的文字,我的左手都能不假思索地写出来,而且是反着写,不用苦练,随时能写出来。”今年50岁的陈东自信地对记者说,并向记者展示了他令人称奇的天赋技能。只见他左手书写时,笔划是从右向左写,横、竖、撇、捺、钩,笔法行云流水,字体工整饱满,而且是一气呵成,无需逐字研究琢磨。44个字的《卜算子·咏梅》,3分钟不到便酣畅淋漓地跃然纸上。

「视觉玉林」高手在民间!玉林这两个手艺人好厉害……

陈东在玻璃上向记者展示反写毛笔字的绝活。

「视觉玉林」高手在民间!玉林这两个手艺人好厉害……

无需逐字研究琢磨,记者说什么陈东马上就能反写出来,而且笔法行云流水,字体工整饱满。

“本来我是个左撇子,左右手都用得很顺当。”陈东回忆说,大概在初中的时候,他无意中发现自己能很自然地用左手写反字,一点儿也不吃力,便兴高采烈地向父母展示了一番,但在20世纪70年代,他的父母像许许多多的家长一样,一心只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好的大学,哪里会想到这是孩子的特别技能,要去好好地引导培养。

虽然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但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陈东在练习写字的时候,偶尔也会忍不住用左手练习一下反写文字。“身怀绝技,无用武之地啊,身边很多朋友也都知道我能自然流畅地反写文字这一技能,但是并不感兴趣。”陈东告诉记者,他读书时在班会上以及参加工作后在单位搞活动时也不忘展示一下这一技能,可当时大家只当作一场特技表演而已。

「视觉玉林」高手在民间!玉林这两个手艺人好厉害……

在磨砂玻璃上反写书法,使笔墨的清晰与磨砂玻璃的朦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作品更具观赏性。

2010年后,陈东开始练习毛笔书法。但让他倍感惊喜的是,随着右手书法水平的提高,左手反写的水平也在同步提高,他开始重视自己这一与生俱来的技能。可是反写书法与正写书法从观赏的角度来看区别不大,如何让大众接受反写书法的艺术存在,而不被看成是宣纸上的“杂耍”表演,成为陈东日思夜想的难题。

一个关于鼻烟壶的电视纪录片打开了陈东的思路,片中介绍鼻烟壶的内画和内书令他茅塞顿开。陈东介绍说,当时他立刻找来光滑的平面玻璃用来写字,但发现墨汁会凝聚不匀,又换了磨砂玻璃来尝试。“磨砂玻璃表面比纸张硬涩,而且不会像宣纸那样渗染,写字的难度更大。”陈东明白这一点,但他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反书载体了。他坚持练习了很久,才适应笔头与玻璃接触的力度和墨汁的浓淡,终于能在其上自如地写出一手漂亮的反字。

「视觉玉林」高手在民间!玉林这两个手艺人好厉害……

现场挥毫泼墨,反写44个字的《卜算子·咏梅》一气呵成,前后不到3分钟。

经反复试验,陈东用传统的笔墨反写于磨砂玻璃上,并用玻璃色漆予以衬封,不仅视觉效果特别好,而且还解决传统书法收藏遇到的潮霉虫蚀等困扰,使其得以长期保存,是现代工艺与传统书法的完美结合。“这些直接写在玻璃上的字,和写在纸上再隔着一层玻璃的字对比观看,你会发现它特别清晰,墨色立体,字体鲜活灵动。”陈东说。

卓姓人家的土陶人生

玉州区大塘镇横岭村,村民全部都姓卓,以前村里人家家户户都在做土陶。在横岭村的一个老作坊里,68岁的卓家胜老人正在不紧不慢地捏着瓦煲。满是泥土的工作台上放着大大小小的模具,一台小小的MP3播放机播放着老人喜欢的歌曲。“现在做瓦煲与使用的概念与3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了。以前是为了生活,现在是为了消遣压力,完全不一样。”

「视觉玉林」高手在民间!玉林这两个手艺人好厉害……

卓家胜老人在作坊里专心致志地做着瓦煲。

「视觉玉林」高手在民间!玉林这两个手艺人好厉害……

每到装窑时,全家总动员一起来帮忙。

卓家胜说,30年前,他和许许多多横岭村民一样,全凭自己的手艺,养活着一家大小。瓦煲、瓦囱、瓦钵……那时只要生活中用得上的都做。从小看着父辈们做土陶器,横岭村的卓姓人家几乎个个都会做。老人说,卓姓先辈从广东迁移到此地后便代代流传下来,至今已有300年了。

当年的运输工具也很简单,只有踩着自行车把土陶送到市场、送到千家万户。玉林城区、兴业,最远的送过到南宁上林、河池都安、贺州八步……“那山路难走呀!”为了能赚更多的钱,横岭人用自行车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拉一车货相当于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听完老人的讲述,记者脑海里浮现出了老照片“玉林一绝”里,玉林人用自行车拉着几大箩筐土陶的情景。

「视觉玉林」高手在民间!玉林这两个手艺人好厉害……

“90 后”的卓家战、黄书静夫妇还在继承父辈的“衣钵”,是唯一在做传统瓦煲的手艺人。

「视觉玉林」高手在民间!玉林这两个手艺人好厉害……

老人要时不时地关注窑的火候,要把瓦煲烧“熟”,又不浪费柴火。

后来,随着经济大潮中外来现代机械制作的冲击,以及生活习惯的变迁,卓家胜与同村的许许多多手艺人一样,中断了他们的土陶人生,外出工作。直到2007年退休,老人又回到了儿时的房子里,翻找出来以前的老模具,又做起了瓦煲。

“这次我做瓦煲可是一点压力都没有,想做就做,也不会觉得累。这人一旦闲下来呀,什么毛病都来啦。”老人家呵呵地笑了起来。卓家胜老人还告诉记者,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一草一树太熟悉了,每天一大早起来四处走走,和族亲们拉拉家常,每天再做做瓦煲,有时也去学校接接小孙子,生活自在。

这就是现在一个普普通通横岭人家的生活,但像这样的手艺人,目前也仅有五六家在坚持了。因为制作工艺多达十几道,非常繁琐,所以“这比泥水匠挣得还少的活,没几个年轻人乐意干了”。

「视觉玉林」高手在民间!玉林这两个手艺人好厉害……

退休后的卓家胜依然放不下自己的老手艺,时常沉浸在土陶世界里。

记者发现,老人一边聊着天,一边麻利地捏着他的瓦煲。双手飞快地转动着模具,感觉着泥的湿度与厚薄。再看这些模具,都是他30年前从生产队分落到户时接过的,记者发现好些老模具还是民国年间的私人模具,因为上面刻有各自当年作坊的字号。在一个百年的老房子里,用着百年前的模具,做着传统的土陶器,享受着泥土带来的那一份宁静,感觉是别样的奇妙。

信息来源:玉林日报 记者 邱临 韩壮林

责编:覃维|主编:刘海东

玉林新闻网 玉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出品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