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祝华新:为政务新媒体“小编”说点话

1月19日,在广州召开的“创新·协同·共治——2017政务V影响力峰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了政务新媒体运营人员的工作状态和面临的客观条件制约。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与各地政务新媒体有广泛而密切的接触和合作。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在今天下午的演讲中,代表舆情监测室发表了对政务新媒体团队的观察研究结论。他说,运营政务新媒体的是一支敬业可爱的团队。相对微信和客户端部门,微博运营人员精干,不失为一种小而美的团队。学历较高、专业较杂。对政务新媒体充满热情,很多人没有8小时和工作日的概念。职业自我认同度高,有成就感。虽然网上容错机制低,政务新媒体犯了低级错误就会被骂,但面对网上的质疑和负面评价,运营人员基本上能够理性看待。

但政务新媒体团队也面临很大的困扰。首先是内容供给不足,政务新媒体运营部门在体制内的汲取信息和横向协调的能力较弱。机制保障亟待加强。其次是运营政务新媒体的投入不足,缺少专业分工。有时一个人包揽了确定选题、采写、编辑、校对等全流程(有时可能就主动省略了某些流程),身兼文稿撰写、可视化呈现、回复网民等多重职能。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调查发现,一些部门并未把政务新媒体视为专业性工作,相关人员未经培训上岗,缺少专业性监管。很多人发生过表述不当遭遇舆情的情况。但司法类新媒体几乎没有出现措辞不当或回复不当的情况,在内容选择及行文上较为严谨。这些“小编”渴望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提高媒介素养和新媒体运营能力。

政务新媒体运营人员普遍希望获得岗位认证和专业资质。他们有人说,“羡慕有正式行业称谓的人员,比如教师、记者等,很多人就随便叫我们‘小编’,感觉很没有尊严,其实我们很多人还是公务员。”“如果绑死在这个岗位上,其实没有发展空间。”目前重点新闻网站获准颁发网络记者证,祝华新设想,下一步党政机关开办的政府网站和“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运营人员能否参加记者或编辑专业证书的培训考试?建议承认他们的专业资质,并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准入的规范管理。建立职业准入机制和考评提升体系,是政务新媒体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