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一个家庭样本串起20年旅途变迁

一个家庭样本串起20年旅途变迁

春节期间高速免费,很多人开车返乡。半岛晨报、海力网首席摄影记者周蕾 记者孙振芳 实习生迟铭

新闻背景

异乡与故乡的距离被出行工具抹平

几天前央视早间新闻说,如果回到唐朝的“春运”,李白从长安回四川老家过年至少要提前一个月出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乡愁在今时或已消散。异乡与故乡的时空距离被出行工具抹平,千里归途一日还,古人不敢想象的场景成了现实。

从车站里满眼弥漫的蒸汽,到飞速掠过车窗的风景;从千人一船的小轮船到几层楼高的豪华巨轮;从披星戴月蹒跚上路到打盹儿工夫已到家乡。路途没变,旅途变了,出行工具升级换代,拉近了游子与故乡的距离。“征途”变坦途,路上的心情变了,不变的是对亲人的思念。

那些消失于视野的蒸汽火车融为春运记忆深处的片段,而新的“记忆”正在路上。多年后,后人或许会像我们咏叹李白诗词那样,纪念那些年我们经历的春运。 (王博文)

一个家庭样本

20年前回浙江金华路上得两天

讲述人:王晓文,浙江金华人,来连打拼,来来回回经历了将近20个春运如今回家过年越来越便捷,王晓文说:“很知足也很满足。 ”曾经19年前,王晓文回一趟老家过年,在船上和火车上的单程时间长达42个小时。那时,王晓文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是年轻,经得起折腾。 ”如今今年过年前,王晓文早早地预订好了机票,到杭州后再坐两个小时的机场大巴就到金华了。 “我们买的是下午的票,晚饭就在老家吃了。 ”

一个浙江金华人来连打拼,来来回回经历了将近20个春运。这些年里,王晓文从只身一人到如今“阵容强大”的一家五口,从一张船票要跑36个小时,到连夜排队只为买张火车票,再到下了客滚船开私家车回家的那些年,如今下午坐上飞机晚饭已经可以在老家吃了……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变迁折射出近20年的交通工具的演变,如今,王晓文已经45岁,这些变化在他看来,就是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舒坦。

1998客船+火车

“咣当”42个小时才能到家

1998年,王晓文从浙江金华老家来到大连做五金生意,“当时和老乡在香炉礁一带租间小平房。 ”王晓文说,那个时候春节前回老家,都是和老乡们一起走。当时,从大连到金华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只能先坐客船到上海,然后再坐火车到金华。“到上海的客船要跑36个小时。 ”王晓文已经记不清如何度过在船上的漫长时间了。 150块钱一张4等舱的船票,一个房间六个人或者八个人,比起来散席还是舒服很多。坐36小时下了客船,整个人都晕乎乎的。

上海算是中转站,老乡们都会在这里分开,各奔自己的老家。如果天色晚了,王晓文会找个小旅馆住上一宿,第二天再坐火车到金华,路上要用6个小时。全算下来,19年前,王晓文回一趟老家过年,在船上和火车上的单程时间长达42个小时。那时,王晓文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是年轻,经得起折腾。 ”

2000火车

睡着睡着从座位“出溜”到地上

在王晓文的印象中,在2000年以后,大连有了到上海的火车,客船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火车是特快列车,24小时到上海,再转到金华的火车。 ”王晓文说,时间是缩短了,可车票却难买了。

起初,王晓文曾经到窗口排队买票,裹着大棉衣从半夜排到天亮,轮到自己的时候,售票员说,票已经卖完了。在那个年代,王晓文和老乡们来大连都属于创业初期,是舍不得花将近500元钱买卧铺票的,都是在300来块钱的硬座上度过旅途上的24小时。“白天还好说,大家聊聊天也不觉得太累,可是到了晚上,就感觉硬座越坐越不舒服。 ”很多时候,王晓文倚在椅背上睡着睡着“出溜”到地上,最后索性就在座位下面的地上铺件大衣睡。时间长了,王晓文也走出了经验,硬座坐累了,就去餐车花三五十元钱买点吃的,“其实不是为了吃什么,就图那里的座位软,坐会儿解解乏。 ”

春运回家,方便面是“标配”。车厢里都挤满了人,“就连厕所里面也都是人。 ”王晓文说,有时候想泡点方便面都没办法挤过去。

2008客滚船+私家车

开私家车上船,十几个小时到家

2002年前后,王晓文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娶了媳妇,从此一个人打拼变成两个人并肩。几年间,他们陆续在大连买了房,还添置了一台面包车。从这以后,他们回金华过年的出行方式又发生了变化。

每逢春节要回老家之前,王晓文就会约上几个老乡一起走。先是带车上客滚船到烟台,下船之后,开车直奔金华。“一般我们都是两个人轮着开,大约开十五六个小时。 ”王晓文说,一车里六七个人,平摊下来路费,并不比坐火车便宜,但这么走最大的好处是不用求爷爷告奶奶地买火车票了,而且自己开车更任性些,想什么时候休息一下就停到服务区。

2017飞机

下午坐飞机回老家吃晚饭

尽管开车回家很方便,但在王晓文看来,过年开车回家还是太辛苦。“那么远的路程,一旦遇上雨雪天气格外难开,特别是离金华越近,道路就越窄,大货车呼呼跑,加大了旅程的危险性。 ”所以,最近的四五年,王晓文一家都是坐飞机回老家过年。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小家陆续添丁进口,有了三个可爱的“小公主”,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家五口的出行方式也更便利、顺畅。

今年过年前,王晓文早早地预订好了机票,“其实,机票并不贵。早点买,从大连到杭州二三百块钱就下来了。 ”王晓文说,回来的票能稍微贵一些,也不过400多元钱一张。飞机不到两个小时到达杭州,一家人再坐两个小时的机场大巴就到金华了。“我们买的是下午的票,晚饭就在老家吃了。 ”王晓文说,回想起刚来大连时回趟老家的漫长和曲折,如今回家过年越来越便捷,这种生活他很知足也很满足。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齐媛媛

"车型逐年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舒适

发烧友说讲述人:邢毅,轨道交通发烧友、出行大连微信公众平台负责人

从车头上看,国内最早的火车车头是蒸汽机车,烧煤的;70年代左右出现了内燃机车,并在80年代逐渐替代了蒸汽机车;90年代中期,电力机车逐步多了起来,目前,以哈大线路为例,90%以上的普速列车都是使用电力机车;随着动车时代的到来,动车组列车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动力,又可以载客。

从车体上看,“绿皮车”盛行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它的速度最慢,时速基本在80公里左右。 “红皮车”时速相对高一些,120公里左右,一般是K字头车次;“蓝皮车”时速140公里左右,一般是T字头车次;“白皮车”时速160公里左右,一般是直达T字头。随着铁路部门的多次改革,如今大连的“绿皮车”已经消失了,其他颜色的车体也大部分都被统一改成绿色,需要在车门上、腰线上的一些细节来辨别其中差别。

从2008年开始,北京到天津的国内首列动车组列车开通,到2012年哈大高铁开通,流线型的动车组列车成为广为熟悉的车型。

列车员说讲述人:宫骞,现任大连客运段客运五队队长

回想起在火车上工作的日子,用宫骞的话说,“真是变化太大了! ”他说,“绿皮车”夏天靠风扇,但车厢内人多不透气,小小的风扇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冬天靠烧锅炉,每个车厢边上都有小锅炉,列车员除了负责检票等工作外,还得专门培训烧锅炉技能,回到家后清洗身上的煤烟污垢是必不可少的。

宫骞说,后来有了空调车后,不但旅客舒适了,职工的工作环境也改善了,“空调是直供电,冬天有电暖器,再不用自己烧锅炉了。 ”但相对于现在的动车组列车,以往的空调车还需要列车员手动调节每节车厢的温度,他说,如今的动车组列车,车内温度都是电脑智能调节的,而且列车的减震性能好,舒适性平稳度更为提升,列车速度大幅提高。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齐芳芳

"现在船上有了女性客舱

讲述人:王迎,中远海运客运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中心副总经理

大连以港口兴市,船成为连接大连与外界的纽带之一。 30年来,船型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也给人们春运旅途带来越来越便捷、舒适的乘船体验。

1989年,从丹麦购进的渤海湾第一艘客/车滚装船(简称客滚船)“天鹅”轮投入连烟航线运营,这是国内第一艘客滚船,它开辟了渤海湾海上客、车滚装运输的“海上蓝色通道”。该轮为7988总吨位,1100个客位,可装载小汽车150辆。后来又分别从埃及和意大利引进了“天鹏”和“天鲲”号客/车滚装船,海上客车滚装运输的开辟和壮大,拉近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两地的距离。

1993年和1994年豪华双体高速客轮“海鸥”号和“海燕”号分别投入渤海湾海上运营,将大连到烟台的时间缩短了3小时,给两地商务出行和探亲旅游带来了极大便利。

1995年,荷兰GN船厂建造的两艘1.5万吨级豪华客/车滚装船“棒棰岛”和“海洋岛”投入运营,掀开了渤海湾海上客运向豪华客/车滚装船发展的新篇章。

2005年,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自行建造、当时国内设备最先进、性能最优良、具有直升机起降平台的大型豪华客/车滚装船“普陀岛”轮和姊妹船“葫芦岛轮”投入运营。王迎介绍,“棒棰岛”“海洋岛”号投入运营后,渤海湾海上客运逐渐从满足旅客过海运输的简单需求,向舒适性娱乐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客舱舒适性和装修档次大幅提升,随着智能化设备的发展,船上还开通了无线网络,同时,更人性化地设置了专门的母婴客舱和女性客舱,“人们在回家过年时,乘船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贴心服务。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齐媛媛

不同年代记忆

43岁! 18岁!完全不同的春运感受

讲述人:刘文昌、晓云、刘媛、小庞、宫博等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在几代人的眼中,春运有着不一样的模样,有人毕业多年依然梦到“可怕的春运”。曾经

从四川回大连前后至少30多个小时路程,都是一路坐硬座回来。 “关键是遭罪,现在的大学生恐怕都没这种体会了。 ”

如今

“他们是不是有点夸张了。春运挺紧张,挤一挤打个盹儿就到家了。 ”在刘媛和小庞两位90后的年轻人看来,春运是件大事,不过远没有师兄师姐们形容得那么可怕。

在几代人的眼中,春运有着不一样的模样,出生于1974年的刘文昌记忆中的春运是30多个小时、挤得双脚离地的“艰苦征程”,但在90后年轻人看来,春运远没有师兄师姐们形容得那么可怕,不过打个盹儿的工夫,飞机就已经落地了。

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

1.行程:四川-大连

毕业10年还梦到春运

有人在站台上飞奔,有人爬上行李架,身子刚坐下突然又弹了起来脚底下有人……刘文昌突然惊醒,又做梦了,毕业10年间,春运的场景依然时常侵入梦中。

刘文昌在四川念大学那几年,最打憷的就是坐火车回庄河。“这么说吧,刚毕业那10年,我还经常梦到春运吓醒了。”刘文昌说,绿皮火车速度慢,从四川回大连前后至少30多个小时路程,都是一路坐硬座回来。“关键是遭罪,现在的大学生恐怕都没这种体会了。 ”刘文昌说,在车厢里,凡是能想到的地方基本都是人,行李架上、坐椅下面、车厢连接处,想上个厕所都要下很大决心。“我有个同学只买了站票,生生站了二三十个小时。 ”刘文昌说,不用担心睡着了摔倒,车厢里挤得连转身都费劲。

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

2.行程:兰州-大连

行李先上车人从车窗爬进去

1992年,晓云从大连考到了兰州大学读书。兰州和大连之间两千多公里的路程,在当时火车运力并不发达的年代,给晓云的假期返乡设置了天然的障碍。

“那时候大学生坐火车会提前买一张火车通票,有了这个通票,你可以坐起始站和终点站中的任何一辆列车,最终到达目的地,当然,前提是你得上得去车。 ”

晓云所说的“上得去车”绝无夸张成分,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扒着火车车窗被拉进火车那次。“当时,我和几位老乡买了从兰州到北京再到大连的火车票。”晓云说,当天从兰州经过长途旅程到达北京,在北京站等候签票到大连的长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距离开车的时间却近了,同行的师兄果断决策,先上车后签票,一行人随着人流快速涌向站台,但人太多了,行李被身强力壮的师兄先带上了车厢,可瘦弱的晓云还没挤上车,眼瞅着发车时间到了。

如果这趟车赶不上,晓云恐怕就要等下一辆火车了,那是一趟慢车。危急时刻,有位已经上了车的老乡手疾眼快,迅速打开一扇车窗,大声喊着“快快快! ”此时,站台上的列车员已经在吹哨提醒列车即将发车,晓云一不做二不休,扒住车窗就往车厢里爬。在老乡的拖拽下,在火车开动前的一刹那,晓云爬进了火车里。还没等她把气喘匀溜,列车开动了。

当代大学生

1.行程:福建-大连

打个盹儿的工夫就到家了

小庞在福建读大三,他算是村里的名人。大一那年冬天小庞坐飞机回家了。“我提前几个月在网上盯着廉价机票,只要考试时间确定,立马下手抢票。 ”小庞说,他买过500多元钱的廉价票,虽然比坐火车贵了些,但只要半天工夫就回大连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各种机票信息很多,只要用心找,其实坐飞机也不算贵。 ”“也就几个小时的事,看个电影,打个盹儿就到家了。”刘媛在北京读研究生,这几年回家她会坐火车。“坐火车比坐飞机舒服,车厢宽敞,还能玩手机。”刘媛说,现在北京到大连的车票依然抢手,不过车次多了,速度更快了。既可以选择7个小时左右的动车,还有大约5个小时车程的高铁。

当代大学生

2.行程:长春-大连

回家的交通有了更多选择

在长春读大学的宫博刚上大学那年,就赶上了大连至长春的高铁开通,所以在过年假期回家,她通常会选择乘坐高铁。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长春到大连的高铁票价格大概是300元钱,而绿皮车是六七十元钱,在寒暑假期间大学生持学生证购买车票可以享受7折优惠,假期回家的高铁票不到300元钱就可以买到,绿皮车显然更经济实惠。但在宫博看来,和普快火车比,高铁只要3个半小时就可以从长春回到大连了。“我若不着急回家,也会选择坐绿皮火车。”宫博说,通常她会买晚上9点或10点的车,坐一晚上,第二天早晨6点左右就会到大连。“不得不说一句,如果没有坐在靠窗的座位,一口气儿坐10个小时还真是挺艰辛的。 ”宫博说。

半岛晨报、海力网首席记者王博文 记者齐媛媛

特别征集

晒晒你春运路上的那些事儿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但对于每个参与春运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个身在异乡的游子普通的一次返乡之旅。漫漫归途中,或许有那么一件事儿让你倍感温暖,或许猝不及防,让你遗憾至今……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故事,你可通过邮箱、电话、微博或微信的方式,把你亲身经历告知我们,让我们一同分享和分担。

请写出你的故事及联系方式,并通过下列4种方式发给我们——本报记者将第一时间与你取得联系,你的故事将有机会刊登在半岛晨报、ZAKER大连新闻客户端等媒体上。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