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于景芝:多年前资助30名女孩上学 现在想看看她们过得好不好》追踪 30名女孩中22人考上了大学

王文娟家存放的2007年春蕾女童班的合影。本报记者 刘雅勤 郭红霞 翻拍

《于景芝:多年前资助30名女孩上学 现在想看看她们过得好不好》追踪 30名女孩中22人考上了大学

于景芝与她资助的春蕾女童班孩子们的合影。本报记者 刘雅勤 郭红霞 翻拍

青羚网讯74岁的于景芝,当年靠40元钱起家走上经商路。生意越做越大,不忘回报社会,资助30名“春蕾女童”读完小学。2月8日,西海都市报记者前往湟中县田家寨镇群塔尔村寻访得知,30名“春蕾女童”中有22人考上了大学。

《于景芝:多年前资助30名女孩上学 现在想看看她们过得好不好》追踪 30名女孩中22人考上了大学

王文娟和安生清查找“春蕾女童”班同学的联系方式。本报记者 刘雅勤 郭红霞 摄

“村里人都知道于奶奶,她是个热心肠的人”

雪后的田家寨镇银装素裹。汽车缓缓经过,车轮驶过,雪地上咯咯作响。

“请问一下,群塔尔村怎么走?”“你看前面500米左右有蓝色的路牌,到了路牌往南走就到了。”热情的村民跑到车前指路。

群塔尔学校就在村口,一进村就能看到两栋黄色的楼房。正值寒假,只有门卫师傅一人看守学校。学校大门上写有校长的联系方式,记者记下了校长的电话,门卫师傅询问是否需要帮忙。

“我知道于景芝,村里人都叫她于奶奶,是卖水果的,人特别好,是个热心肠。”门卫师傅名叫王广庆,听到记者询问于景芝资助“春蕾女童”一事,王广庆笑着说,当时于奶奶经常来学校捐东西,给学生们买了新课桌,每学期都会买来很多文具和玩具。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春蕾女童”班已经改建成了食堂。

“这些女孩你认识吗?她们的家在哪?”王广庆接过“春蕾女童”的资料,开始逐一翻阅。“娟娟家就在前面,我带你们去她家,她肯定能联系上别的同学。”王广庆快步走在前面带路。

《于景芝:多年前资助30名女孩上学 现在想看看她们过得好不好》追踪 30名女孩中22人考上了大学

王文娟在手机照片中寻找自己。本报记者 刘雅勤 郭红霞 摄

“没想到于奶奶还想着我们,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娟娟,记者来问于奶奶的事了,你赶紧出来。”王广庆抢先说明了来因。娟娟名叫王文娟,30名“春蕾女童”之一,目前在青海师范大学读大三。听说于奶奶想再见孩子们一面,王文娟的父亲连声说这是好事情。

看到“春蕾女童”学生登记表上自己的照片,王文娟扑哧一笑:“没想到于奶奶还想着我们,这已经十几年了,照片上的我好小啊。”王文娟趴在炕头把同学们的登记表看了一遍,其中大多数她还有联系。

“这不是金尕成家的丫头嘛。”“这个是解家的,我也记得。”王文娟的父亲和弟弟凑在旁边也看了一遍登记表,边说边议论。王文娟的弟弟王文刚当时年纪虽小,但他也记得于奶奶,他记得姐姐的蓝色运动服是于奶奶买的,姐姐用的书本也是于奶奶买的。

“那些地图册不是于奶奶买的嘛,还有那本大词典。”王文刚说着让姐姐去找词典。

王文娟找来词典,还拿着一张照片。照片是大家去西宁演节目时拍的,30名“春蕾女童”全在,遗憾的是没有于奶奶。

“你们是来检查学习的吗?要登记资料吗?”这时,王文娟的奶奶进屋。“是呀,我们来检查一下,看你孙女上大学好好学习了没。”老人听出记者是在开玩笑,拄着拐杖不停地笑着。

“原来是于奶奶要找她们呀,好啊,让娟娟去看看于奶奶。”老人今年已经88岁了,说起于景芝,她跟大家一样,也叫于奶奶。

《于景芝:多年前资助30名女孩上学 现在想看看她们过得好不好》追踪 30名女孩中22人考上了大学

王文娟与安生清在母校群塔尔学校门前拍照。本报记者 刘雅勤 郭红霞 摄

“奶奶您在哪儿?我们想您”

“快,你把这个电话帮我拨一下,问一下蔡校长。”王文娟的父亲见女儿忙着联系同学,他找来电话本翻出校长的电话,想帮点忙。

蔡校长调到群塔尔小学时,“春蕾女童”班的孩子们已经上六年级了。说起于景芝,蔡校长仍记忆犹新。

“于奶奶很厉害,生意做得好,公益活动也做得好,她当时来我们学校捐款捐物我们还组织了个活动。”蔡校长现在又调到了别的学校,他说群塔尔学校以前的校长熟悉于奶奶的事,今年新来的校长也知道她捐资助学的事。

12时30分许,安生清接到王文娟打去的电话后匆匆赶来。她们是“春蕾女童”班的同学,两人都考上了大学。

为了第一时间告诉于景芝这个好消息,记者在王文娟家拨通了于景芝的电话。

“娟娟,是娟娟吗?我是于奶奶啊,还记得我吗?”“奶奶,我是娟娟啊,记得记得,我当然记得您,您现在在哪儿?我想您了。”王文娟接过电话有些不好意思,跑到楼道打电话。她听到于景芝的声音时有些哽咽,停顿了许久。

“你上大学了吗?其他同学呢?她们现在都好吗?”两人在电话里聊着。随后,手机转移到安生清的手中,听到于奶奶的声音,安生清同样表达了对于景芝的思念。

“奶奶,没了您的消息后,我找了您好久,海湖路市场和大堡子市场都跑遍了,还打114查您的消息,可就是没找到您。奶奶,我好想您,您快回来吧。”安生清说着,泪水在眼中打转。

下雪后村里断电,手机信号不太好,电话中的声音总是断断续续,两人只好暂时挂断了电话。

“要是我们30个人能一起感谢奶奶,陪她老人家吃顿饭,她肯定很高兴。”王文娟说,当年她们30个学生有22人考上了大学,有的同学已经返校了,有的已经嫁到别处了,只能聚齐部分同学。

“没有于奶奶的帮助,我早就辍学了”

安生清在陕西上大学,回忆起以前的事,她感慨颇多。安生清刚上小学的时候,家里的土炕着火,把房子烧成了灰烬。一家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上学了。

当时安生清年纪虽小,但已懂得为父母分担压力。她每天心事重重,想着告诉老师和父母退学回家,但又舍不得学校。就在安生清犹豫不决时,于奶奶来到学校,资助了包括她在内的30名女孩,给她们买书包、买衣服、买学习用具,还给每人包了一个50元的红包。

“那是我第一次收到那么大的红包,家里生活条件艰苦,我跟爸妈商量后将钱存到了银行,存了定期。等6年之后去取钱时,50元变成了60多元,那会儿可开心了。”安生清说,当时同学们的家庭条件都不好,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感谢于奶奶,妈妈们炸了油饼、馓子,做了鞋垫、缝了香包,让大家带到西宁送给于奶奶。

安生清说,她和堂妹安生霞都是于奶奶资助的对象,初中毕业后,两人跑到海湖路批发市场看望于奶奶,于奶奶还给两人资助了第一个学期的学费。后来,安生清高中毕业,想再去看望于奶奶时,于奶奶已经离开了海湖路。

一番打听后,安生清得知于奶奶搬到了城北区大堡子蔬菜批发市场,她和父亲一同前去寻找,可是一直没有结果。听说于奶奶与西宁市妇联有联系,便拨打114查询妇联的电话,但依旧没有进展。那时家里也没有电话,无法与于奶奶取得联系。从那之后,安生清再也没有于奶奶的消息。

记者离开时,王文娟和安生清出门相送,两人走到小学门口时停下脚步望了望,记者给她们拍了张合影。为了和于奶奶相聚,王文娟和安生清正努力联系当年的同学们,有的同学没有联系方式,两人打算去她们家里找。

“于奶奶正月十四回西宁,希望我们能尽量多聚些人,大家一起去看望她。”王文娟说。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