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德里克·贾曼在其作品《蓝》中的剪影

时至今日,人类仍逃离不开作为视觉动物的某些行为准则——我们欣赏美的事物,不断用眼睛“收纳”着吸引我们的色彩。而诸多艺术家们,以生命为“时间单位”,将色彩予以极致的表达。

“我献给你们这宇宙的蓝色。蓝色,是通往灵魂的一扇门,无尽的可能将变为现实。”

——德里克·贾曼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艺术家德里克·贾曼

那深不见底的蓝

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是一名极具才华的英国艺术家,拥有源源不绝的创造力。他作为导演主要活跃在电影创作领域,同时也是一位诗人、画家、植物学家,并一直致力于同性恋的平权运动。贾曼生于1942年,因艾滋病逝于1994年。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德里克·贾曼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德里克·贾曼的速写本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德里克·贾曼的花园

贾曼在他离开人世时留下了最后遗作《蓝》。这部影片极为特殊,它甚至不能被单独视为一部传统影像作品。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德里克·贾曼《蓝》

整部影片中没有桥段的转换,也没有场景的调度;没有色调的变换,更没有任何人物角色出现。除了贾曼自己沉稳的自白还有静谧的配乐外,影片从始至终都只有满眼的蓝色。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拍摄这部影片时,贾曼已经双目失明,他双眼所能触及的只有那愈发接近死亡的颜色。

他用一种极端的电影叙事手法,呈现了他罹患艾滋病后度过的最后一段日子。他将这些经历还有那些无法轻易传递的内心感受,全部转化为唯一的色彩语言。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伴随他的叙白,缓缓引导我们进入他的世界,体会他遭受病痛折磨的孤单和面对死亡的无奈,以及与挚爱分别的不舍。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德里克·贾曼的速写本

在拍摄最后这一部作品时,他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双目失明的他在日记里写下了最后一句话:“H.B true love。”寥寥几笔,饱含了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情感,却也用光了他微薄的力气,再也拿不起桌上的钢笔。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H.B与德里克·贾曼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德里克·贾曼的速写本

贾曼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非凡意义的长篇电影,而有别于传统导演的从业经历,他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先以画家身份开始从事艺术活动的,也曾在英国伦敦大学的皇家学院研习艺术史,随后才由绘画转身投入电影创作。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德里克·贾曼

具有先锋实验倾向的贾曼,对于电影形式及其所传达的抽象思想更加具有兴趣,这使得他对电影的情节及故事要素并不十分在意。

贾曼不仅敢于面对及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同时也愿意为同性恋者发声——寻求边缘群体需要的正义和公理,这也使他成为众多先锋艺术家与年轻同性恋者们的偶像。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蓝》于1993年在威尼斯双年展时举行世界首映,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我们不能否认这部辞世之作的重要程度。这部片长76分钟的作品以“反电影”的极端形式出现,没有影像与物体的活动,这本身就非常接近观念艺术。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蓝》

在面对这样的作品时,往往会引发我们重视其本质性的问题——单一颜色在纯粹的艺术应用上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其蕴含的概念仅仅如表面看起来那样单一而普通吗?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在欧洲文明中,蓝色在古典时期乃到中世纪早期都不曾被人所重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古希腊人与古罗马人认为蓝色是非常低下且古怪的颜色,他们认为只有蛮族才会将蓝色的衣物穿在身上。这种对蓝色极度排斥的习俗使后来19世纪的学者感到颇为不解。

如今,我们对于蓝色的认知已不同当时,蓝色在我们的生活中拥有了更多意义和情绪语言。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高纯度的纯粹、神秘且孤独——这是伊夫·克莱因独创的蓝色所拥有的特质。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是波普艺术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后半叶新现实主义的推动者。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伊夫·克莱因

这种蓝色对于如今的我们并不陌生,它在不同设计领域、艺术创作、日常用品及穿着领域中随处可见。这种宝蓝色随后被世人称作“克莱因蓝”,其地位已经无可替代。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Céline,2017年春夏

50年前,克莱因在意大利的画展上展出了8幅尺寸相同,全部涂满了一种蓝色的画板——“克莱因蓝”正是这样进入大家视线的。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伊夫·克莱因作品

克莱因认为,只有最具有纯度的色彩才能唤起最强烈的内心感受。这也是他会不断使用这一单色呈现画作的原因。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伊夫·克莱因作品

克莱因虽然已经永久离开了我们,但因他而生的“克莱因蓝”却永远留存在了这个世界上。对于色彩表达,他曾说过:“表达这种感觉,不用解释也无需语言,就能让心灵感知......”

“无字天书”

艺术家高更曾说过:“一公斤的绿色,比100克同样的绿色更绿”。一位艺术家的用色既可以宽泛,也可以受限,抑或介于两者之间,而这更多则取决于艺术家的个人意志。

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是美国抽象派画家,1903年生于俄国,后移居至美国。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马克·罗斯科

罗斯科的绘画风格在其创作生涯中一直在不断变化,从初期的现实主义到逐渐尝试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他逐渐抛弃具象的表达形式,创作后期愈来愈发展出抽象主义的倾向,形成了他独有的色域绘画风格。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马克·罗斯科《无题》,1963年

他认为只有用抽象的色块进行形体的扭曲变化,才能呈现事物形态上的面貌。在其创作生涯的后期,他将“生而为人的悲哀”做为主要创作核心。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马克·罗斯科《无题》,1961年

在诸多西方现代史中,众多艺术评论家对罗斯科的评价褒贬不一。罗斯科生性固执,处世态度也十分具有棱角。尽管他在艺术界的名声增长迅速,却也没给他拮据的生活带来任何帮助。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马克·罗斯科作品

他曾为了生计去布鲁克林学院任职美术教师,却与同事关系闹僵,导致他失去了这份工作。不光如此,他甚至还对向他抛出橄榄枝的美术馆大发雷霆。

1952年,惠特尼博物馆想要购买他的两幅画作,他不但拒绝出售,还把这座举足轻重的展馆称作“废品店”。同年,他应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邀约参加“美国画家15人展”,而当展览即将开幕时他送过去的画作与事先承诺的完全不同,这致使展馆的艺术总监十分不快。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马克·罗斯科在其作品前

尽管脾气依旧有些顽固、不懂变通,但从1950年开始,他的声望及经济情况逐渐稳定改善。此时,他却患上了抑郁症,神经极度敏感,这致使他日益消沉。

他的作画过程神秘而庄严,罗斯科需要将全部身心都集中在巨幅画作的创作过程中,有着近乎宗教仪式感般虔诚的氛围。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马克·罗斯科的工作室

他对绘画过程保持缄默,非常注重隐私,在完成前也绝不公布于众。而他也因过份专注于作画,常常彻夜不眠。

罗斯科会在如同舞台灯光般的强烈光源下凝神作画。而当画作展出时,他却将灯光布置得极为昏暗,这样一来,画作仿佛悬浮在空间中,大面积的色块在视觉上呼之欲出,使观者为之震撼。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马克·罗斯科与他的画作

1961年,罗斯科的艺术事业到达顶峰,他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个展,业内众多收藏家、评论家、经济人纷纷而至,甚至连肯尼迪总统也前来捧场。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马克·罗斯科作品

但这渐好的势态却有些被命运“捉弄”般得戛然而止——时代更迭,艺术形式的格局也有所变化,我们无法轻易预估艺术风格发展的趋势。

50年代中期,波普艺术迅速发展,其势头对抽象主义构成了一定挑战。而不善于经营关系的罗斯科面临着紧张的婚姻关系,本就挚友不多的他,好友也接二连三地因自杀、遭遇事故、重病突然离世等变故相继离他而去。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种种变故相继发生,无疑是雪上加霜。这致使罗斯科的精神状态急转直下,开始重度酗酒,这加重损害着他的健康状态。1970年,他终于不堪重负,带着病痛与绝望用剃刀隔断了手腕,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罗斯科的自杀也引发了20世纪艺术史上最知名的丑闻之一——他的经纪人劳埃德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用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获得了罗斯科所遗留的800多幅画作。随后劳埃德登上被告席,而这场旷日持久的法律官司持续了四年有余。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马克·罗斯科《无题》,1957年

关于罗斯科自杀的原因,人们不停地在分析与猜测,渴望能一探究竟。而有关学者曾研究罗斯科的作品时间线来梳理线索,发现其作品除了越发具有抽象形式之外,画作也越来越缺少色彩性,后期用色更是无尽的黑。

而后,主流观点都认为,罗斯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尼采对于悲剧所诠释的观念影响。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马克·罗斯科作品

我们悉数这些执着于色彩表达的艺术家们,不难发现他们往往更加敏感与深沉。他们将情感与精神诉求全部诠释在作品中,仿佛寻得了一个“出口”。

“他们感到生存的恐怖和可怕,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必须在它面前安排奥林匹斯众神的光辉梦境之诞生。”

——尼采《悲剧的诞生》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马克·罗斯科作品,1969年

究竟是色彩赋予我们意义,还是我们赋予色彩更多涵义?艺术所具有的意义数不胜数,或许其中一则是艺术家们能将其作为一种表达感情与情绪的工具,用来对抗人生中的苦难,更是一种排解性的救赎。在他们渴望救赎自己的同时,也将这份思索传递给了我们。

哪怕失去色彩,也唯有色彩

早前一则画作的拍卖消息曾引起业内外人士的空前关注——苏富比拍卖行于2014年11月在美国纽约拍卖了一幅画作《无题》,这幅画作估价高达1.2亿元人民币。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罗伯特·雷曼作品

其创作者正是美国画家罗伯特·雷曼(Robert Ryman),他出生于1930年,如今已是87岁的高龄。雷曼毕生致力于表现单色画作,是诠释极简主义与观念主义的重要人物之一。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罗伯特·雷曼

有趣的是,雷曼曾是理科生,而后又转读了乔治·派博迪师范学院,来到纽约则是为了音乐梦想。而那幅价值1.2亿的画作《无题》,是他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任职保安时创作的。

雷曼数十年如一日地专心致力于单色调的绘画实践。古往今来,画家极少单纯地使用白色来进行绘画。与黑色相对相生的白色,总在概念上被我们视为“虚无”或“空白”。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罗伯特·雷曼作品

艺术评论家罗伯塔·史密斯曾在《纽约时报》中表述道:“雷曼的艺术提醒我们,对于所有绘画而言,最重要的是颜料、尺寸和色彩”。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罗伯特·雷曼《无题》,1965年

天道酬勤,可如果失去色彩感知的能力,是否意味着要被永远隔绝在这座艺术的大门外?

“我能感悟到一些我看不到的画面,而失明并不代表我们无法感知这个世界,只是我们的角度不同而已。”

——摄影师Evgen Bavčar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Evgen Bavčar作品

谈及摄影便往往离不开光,摄影活动必需建立在取景框前的那双眼眸下。镜头就如同我们的视野,它展现我们日常所目及的所思所想。但摄影师Evgen Bavčar与常人不同,他是一位失明的摄影师。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摄影师Evgen Bavčar

失明者在视觉上的缺失是不可逆转的,与常人相比,却从某种角度上突破了影像所制约的束缚,从而展现了多维的影像建立。他们的艺术创作需要调动多方面的感知来构建:听觉、触觉、味觉、空间感。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Evgen Bavčar作品

Evgen Bavčar最初并不是失明者,他出生在威尼斯附近的一个小镇,12岁之前与常人无异。而命运突逢变故,Bavčar因在灌木丛中玩耍时遭遇意外,导致左眼不可修复地致盲。而更令人同情的是,就在短短数月后,因煤矿引爆的另一场事故又夺走了他右眼仅存的光明。

两年的治疗后,他被送往了盲人学校。意想不到的是,人生正是在这里发生了转变,他偶遇了艺术的门径——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当时正值青年的Bavčar,为了给自己的女朋友留存影像,第一次触碰了快门。这个瞬间让他意识到——尽管自己无法用眼睛触及面前的景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成为一名记录瞬间的摄影师。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Evgen Bavčar作品

Bavčar的拍摄最初要由他用触觉去感知物体,或是第三者给予一定辨别的协助,再通过相机的自动辅助对焦系统完成拍摄,Bavčar用它心中的“想象之眼”进行了大量的影像创作。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Evgen Bavčar作品

Bavčar表示当他举起相机时,想记录的并不是他看不到的画面,而是他心中所构成的一种想象。

对于他所呈现的作品,Bavčar形容为“虚拟的美丽”。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照片:“你可以说我有一点唐·吉诃德,但我知道所有画面的原型都在我心里,我在拍摄我的想象。我的照片是一次次想象的创造,物理上的记录展示的都是我意象中的世界。”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Evgen Bavčar作品

通过一张张底片不断显影的过程,Bavčar也默然发现他可以利用摄影来呈现无法看到的世界。这样的过程带给了他莫大的快乐,甚至有一丝如获至宝般的“抢夺感”。

Bavčar的照片在发布前,会先被打印成可触摸的、带有盲文的样张,它像一个连接内部与外部的媒介,让他可以触摸到心中所想。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Evgen Bavčar作品

“重点并不在于失明者如何拍摄照片,”Evgen Bavčar说,“而在于失明的人为什么想要这些影像。这种渴求所代表的是其对自身存在的认知——‘我想象故我在’。假如失去这种想象力,我会失去与世界的关系。”

通过浮光掠影般的认知互动,艺术家与大众分享着一种艺术给予的可能性,人们在其中互通有无。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Evgen Bavčar作品

我们常说:“人生不能失去色彩”,色彩即是我们自身的灵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不可磨灭的色彩,它诠释的也许不单单是一抹颜色,更饱含着丰富的情绪。

如何用色彩对抗人生苦难

德里克·贾曼

不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如今仍有数不胜数的艺术家们不遗余力地表达着色彩这门“语言”,他们拥有炙热的灵魂,用纯粹而不繁复的方式,直击我们内心。

精彩回顾:

到纽约为何一定要去MoMA?

他借3D科技让泥塑重回20万年前!

如果贾宝玉转世,他一定是艺术界最贵的暖男常玉!

[编辑、文/袁全]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