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家风家训是中国人最切身的文化追求和实践

——“齐家治国 传承致远 从裴氏家族看家风家训的当代社会价值”座谈会专家学者发言摘要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杜飞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问题,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全面传扬,通过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刻阐述,开启了进一步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新征程,推进了彰显自身理念风范、民族创造、价值内涵和精神追求的文化实践。而优秀家风家训的弘扬和传承,正是这一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为培育文化自信,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支点。我国历来注重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到明清,历朝历代的百姓都有着自己的家风,其中很多都形成了重要的典籍文献。这种连接“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社会与民族”的精神纽带,为培育文化自信,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提供了天然的支撑力。

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滋养。这些家风家训已经远远超出对其家族的教化作用,而成为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可以说家风家训是中国人最切身的文化追求,是带着体温、带着感情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全面整理挖掘我国传统家风家训的积极因素,提炼文化精神,做好家风家训的传统传承工作,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具体化。

三、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为党风政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注重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儒家主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强调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法明。优良的家风家训中有着正光德、传民风的丰厚资源。

我们召开这个座谈会的目的,就是通过深入挖掘以河东裴氏家族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的丰富内容,从上述三方面阐发起当代社会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文化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原校长、上将裴怀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到了家庭建设和家风家训建设,他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学校发生多大的变化,无论生活各地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风家训,他要求各地领导干部带头抓好家风,作家风建设的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抓住了当下影响党风政风建设的关键点。所谓家风,我认为说到底是一个家族、家庭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可以涵盖现在的家训、家规,也表现在父辈的一言一行之中。家风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家规家训可以写在纸上,可以刻在碑上,是一种有形的文化;言传身教是无形的,它是潜移默化、传帮带的一个实践。二者共同构成了家风传承。

从功能作用上来讲,家风是私事也是公事,家风连着民风、社风、政风,家事连着国事、政事、天下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实践基础。很多实践证明,好的家风可以造就、成就一个人,坏的家风则可以毁掉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对于我们党来说,搞好家风建设,既是一个道德规范的问题,更是一个政治纪律问题。

对于我们党来讲,相比于党风政风,家风是基础,抓家风、促民风,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正,则政风难正,党风难正。如何培养好良好的家风,我认为一要靠自律,二要靠他律。自律就是要把齐家作为修心养性必修课,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孝敬父母、夫妻和睦,通过言传身教为家庭成员作榜样,这是家风的最低要求。对于领导干部来讲,仅仅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够的,要为部下作表率,要言行一致,不要做两面人。组织上要为领导干部家风划定底线,设定高压线,十八届六中全会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领导干部修身齐家都提出了要求,划定了底线。这些重大的历史性进步,也抓住了解决家风问题的关键所在。习主席讲,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只有法律法规,没有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成了纸老虎和稻草人。这给各地党组织提了个醒,家风既是私事也是公事,要敢于促进,敢于碰硬,对家风不正的干部及时问责,对家风败坏的干部作坚决的处理。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

家风家训可以分成两个话题,一个话题家庭教育,第二个话题家族传统。

一是家庭段教育。家庭教育重在孩子思想和道德层面,有些东西在社会上已经不可逆转,回不了,比如培养他的勤劳、好学、谦虚、宽容、忍让、爱心、无私、律己、牺牲、自尊、自重等等,都是家庭教育。相反如果忽略了,可能孩子从小自私、狭隘、懒惰、奸猾等等。

现在我们搞反腐,前几年写了一本书《官德》,官德十个问题,很多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市场经济是另外一个方面,最重要是小时候的教育。

二是家族传统。研究家风家训,研究家族的荣誉,研究家族的传统,过了16岁这个阶段以后,家族会形成好的传统。能不能有好传统,关键要看这个家能不能干出成绩。

前不久去世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虽然赚钱,但是他搞慈善。我们的协和医院就是人家这个家族搞起来的。中国有稳定的家族,容易形成好的传统,或者家族骄傲。

明朝有一个人到杭州岳飞墓前,看了以后感到很惭愧,他正好姓秦,写了一首诗,说“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现在假如说姓周,说你什么周,周恩来的周。所以家族的传统教育和家族的成就,是解决16岁以后,解决整个家族。我曾经参加过范仲淹家族好多年的研究,以范仲淹为骄傲,有一个家族荣誉感。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

今天重温裴氏家族的家族文化和荣耀的同时,我们应该在一个新的历史角度、新的时代高度来重新看待裴氏文化。裴氏家族文化有很多鲜明的特点。

第一,由家而族。我们有很多成功的家族文化或者家庭文化,并没有扩展到整个家族。裴氏家族作为人数并不是最多的家族,甚至比较小的姓,一开始就有非常高远的立意,家庭文化和整个族群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由家而族长远考虑。一个家庭的兴衰很可能是偶然,一个族群的兴衰就可以能够基于自觉控制,能够自己主观创造,能自己有所把握。

第二,裴氏家族文化,虽然是家族,但是它的家族自我管理的方式,实际上是一个浓缩的国家的管理方式,它有家训,这个训是德智、精神、心灵、意志、信念,同时有族戒、家戒。如果家训是文教德育,为家族树立道德的高线,戒就是家法、家规、族治,为整个家族的成员设立共同的行为底线。所以它是内外兼修、显性和隐性的自我管理相结合。

第三,裴氏家族提供的家国文化对现代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为现代社会的实体健康提供了有利的经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样使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治理和自下而上的一种社会响应,两种之间结合起来,怎么样在德智和法制之间找到契合点,我们需要找到桥梁和中介,家族、家庭、学校、社区就是这些东西。裴氏家族对于今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自身的公民身份和人格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着重大的启迪。今天,我们重温裴氏家族文化,从中找到一个有利的资源借鉴和价值,十分必要、紧迫。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越来越过分地偏于强调空间价值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人在空间意识增强的同时,时间意识在淡化,对历史的认知、意识重要性的认知在减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减弱。

我们先祖包括裴氏家族创立了各种成功典范,这些典范的意义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神丰碑,我们应该铭记这些精神丰碑的教诲和指引,应对新时代、现代社会的复杂挑战,最终获得智慧和力量,以及前进的勇气。

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社长刘汉俊

裴氏家族家风的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力量、三个贡献:

一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一个小家对大家的贡献。中华民族由无数的家庭、家族组成,中国的姓氏已有5000年历史,目前的姓氏大约有4000多个,一个姓氏一个家,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血脉,香火不断、基因相传,延续的是历史,沉淀的是价值观。家训、家戒等家风文化,是现代版的《论语》《道德经》《增广贤文》,是历史版的“章程”“准则”“条例”,蕴含其中的价值观不仅是一个小家的根脉,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灵魂,是全体中华儿女价值观念的定盘星、天下归心的集结号、情感意志的同心圆,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集体乡愁。

二是具有久远的传承力,是一支血脉对国脉的贡献。中华文明五千年刚而不折、走而不失、一脉相承,是因为有深沉的内在力量,千变不离其宗。裴氏家风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血脉的赓续,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家族的延续,国家的兴盛离不开家庭的兴旺。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重要,道德价值观远比资本价值珍贵,精神道德与荣誉是一个家族、一个民族行稳致远的力量。

三是具有巨大推动力,是一个家族对民族的贡献。今天我们探讨裴氏家风的目的,在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发挥历史遗产的现实作用,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历史观。从中华美德到核心价值观,从优秀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接力传承,又同生共存,是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

解放军航天大队特级航天员、航天英雄景海鹏

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眷恋着养育我的家乡,因为这里是锤炼和铸就了我一生的地方。家乡给了我追求梦想的勇气,为我铺就了飞天之路的第一块基石,家乡让我壮志凌云、昂首挺胸,走出了咱河东人不服输、不气馁的顽强。在家乡我不仅学到知识,还磨炼了意志、品质,更懂得做事做人的道理,让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娃娃飞向蓝天12载、航天20载。如果没有家乡文化熏陶,没有好的家风、家教就没有我的今天。

裴氏家训当中有这么几句话,居家勤俭、严教子孙、读书明德,让我想起了我在家乡的家。我想起老家门楼上有“凌云”二字,在我住的四间半的瓦房里面,有两个匾额“勤朴”“祥和”,让我懂得了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天不亮,父母已经打扫了院子,做好了饭,让我学会了勤奋。看到父亲现在弯着腰、驼着背,想起老父亲当初用受过伤的双腿走街过巷卖笤帚、扫把的情景。想起村里红白喜事,父母主动帮助打理,从小就明白应主动帮助别人、做一个好人的道理。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中学整整六年没有吃过一次食堂,全靠从家里带的馒头、咸菜,还有一瓶辣椒面,就着学校食堂的白开水。夏天每周要回家两趟、冬天回家一趟取馒头。学校离家70里地,六年期间,我都是靠两条腿跑回家。父母经常教育我吃得苦中苦,让我懂得努力和坚持。

每次执行飞天任务,我们在天上能感受到,是无数个科技人员全程陪伴着我们,给我们以方方面面的支持。父母经常告诫我们,人不要忘本,不管到什么时候,永远不要忘本。所以每当看到这些,感受到这一切,我就想到父母的教育。是祖国培养了我,是全体航天人的共同努力,才有我景海鹏的今天。

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孔子研究院院长、著名哲学家张立文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延续五千年而不断,从裴氏家族文化当中可得到启发。为什么一些华人生活在异文化、异国家、异宗教的环境当中,他能够独立地生存,同时还能延续中华文明、中华道德、中华的风俗习惯?

一是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具有悠久的历史、世界的情怀,从裴氏家族可以看到这一点,不是光自己族的一些人,而是对于整个民族精神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怎么样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是修身,如果自己家族都治不好,怎么样治国。正因为这么一点,使中国的思想文化能够延续不断。

第二,中国家风家训孕育了中华民族之魂、之本。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其精髓更是影响深远,比如讲仁爱、重民本、修诚信、存正义、求大同等等。裴氏家族家风家训很多条讲到这些问题,比如诚信,还有以德服人,还有讲和合等等。

第三,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人伦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生活兴趣、生活习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裴氏家族家风家训当中这方面讲了很多。倡导向善,不忘祖恩,孝顺为先,对中国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法,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培育。

第四,建构了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精神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之所以能成为文明之乡,我们可以从裴氏家族家风家训得到启迪。毋重男轻女,人要平等,不分男女贵贱等。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戴木才

我们今天的讨论,要从充分发挥家庭文明建设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出发,用创新精神来推动新时代的家风建设。

第一,研究新时代的家风建设,要注意名门望族与普通家族的区别与联系。家庭模式、家族文化与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相适应,就会针对不同的对象和群体,形成一些规训。家训家规某种程度上是一些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用文字表达留存下来的家庭生活规训或者生活作风。封建时代普通百姓没有文化,但是形成了好的生活习惯,父母长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这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体,这批人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主体。

第二,我们研究时代的家风,要找到古代的家风家训的共性和特性。今天研究裴氏家族,不能够仅仅就裴氏家族而研究裴氏家族,中国很多名门望族,体现的共同点是相通的。我们一定要注意,找到家风家训当中的一些共性东西,研究它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也要研究它发挥不了作用的地方。

第三,家庭构成了社会最重要的细胞,社会功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都可以在家庭当中得到体现,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家庭肢解成小细胞,教育职能、情感职能等等都被新的社会细胞所承担。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都会被社会分解到公共组织、企业、学校、家庭、个人来承担。

第四,把现代的家庭教育跟现代社会对接起来,才能够找到现代家庭家风家训作用的支点。在现代社会,可以说家庭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场所,它的生产功能被分解到企业,教育功能已经到了学校,现在家庭不仅仅在情感功能,因为有手机,很远距离也一样可以交流。现在社会组织下的企业、社会、社区等等,已经与家庭一道共同成为社会的细胞。我们现在的家风建设,只有把组织、企业、学校、社区都对接起来,相辅相成、相互协调,才能够起到作用。

第五,现在的家庭教育要注意现代化和网络化,现在的家风作用跟古代完全不同,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成为我们进行教育、情感交流、人生价值讨论的重要渠道,所以这也是我们现在一种新的场景。因此,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如何通过互联网,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来强化家庭的亲情纽带作用、家风的教育熏陶作用,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原总编辑、教授钟国兴

家风从伦理学的角度讲,是一种自我管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资源,你的知识、技能、关系、背景、金钱等等,都是你的资源,这些资源靠你来管理。一个人要管理这些资源的话,首先要进行自我管理。不能自我管理,这些资源对你来讲可能会给你带来问题,甚至成为你的陷阱。

家风问题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方式,一种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教育的一个基础和基点。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说到底是塑造人的一种人生观。从裴氏家风我们看到,它给出了一系列的底线,给出我们做人的目标,给出我们做事的路径,给出我们为人处事的各种原则,实际上很像一个房子的框架,它的底线就是你的地基,他的目标就是你的房顶,他的柱子就是你做事的路径,他的横梁就是你做事的原则。

其实做人跟盖房子是一样的,你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我们过去往往认为人生观是一个空的东西,认为就几句话,其实我们社会上的人生观教育,缺少这种系统的构造。人生观教育应该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东西,这个从裴氏家风里面,我们也能得到启示。

中央党校哲学部伦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靳凤林

一是从历史大纵深的宏观角度把握传统家风家规。中华民族有一个典型的社会结构特征就是家国统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当中,不同的家族,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家族文化制度,在历史上有过特殊的力量,但是实际上在不同的朝代也有负面因素。裴氏家族作为一个家族,几千年来能够发展出这么多优秀的人物,说明它背后一定有特定的道德基因,在今天怎么把这些优秀的东西吸收进来,为今天弘扬家风家训贡献力量,汲取智慧,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二点,从国际宽视野的研究方法,科学看待中国传统家规家风的动原。我们今天弘扬中国的家族家风,怎么样把先进的民主理念,在家庭当中,在决策当中,在家庭建设当中怎么来融入,怎么来吸收西方好的先进的东西?这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

第三,我们要在新时代新高度的站位中对中国传统家族家规文化进行重要的创新。几千年来我们小农经济、家族宗法、政教合一的结构,到今天中国的结构从传统小农结构进入到工业经济,这种经济模式根本的变化导致公共关系不断壮大,私人领域越来越缩小。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在今天这个时代,怎么样把千年传统家风家训的东西进行创造,进行创新性的发展,这是我觉得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裴氏家族文化里面有好多好的东西,怎么样从裴氏家族文化中将当代社会急需的文化挖掘宣传出来,怎样与国际社会接轨更合适,也同样需要认真研究。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颐武

中国人有一个以家为中心的家族文化传统,这是农耕社会的特色。家庭的稳固其实是国的基础。诗礼传家、耕读为本,来自家族的精神传承、价值传承是把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东西,通过血缘关系、血脉的传承,最后达到了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中国人把自己价值观、伦理观渗透到血缘血脉关系里面,把血缘血脉关系变成精神升华、价值升华的关系,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人价值观、伦理观其实是通过家族的血脉传承,最后给我们一个共同的集体记忆。

裴氏家族渊源很深,从汉朝到晋朝以后,到山西大地乃至全国有很大的影响,代代相传,在这个过程中间,一方面自己对国家、社会有很多贡献,另外一个方面实际上是回馈乡里乡土,在乡里乡亲周边的社会里、社群里面有很大贡献。今天社会急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乡村的社会伦理关系、价值观都受到很大冲击。在整个社会价值观、伦理观都有很大的变化过程当中,把不变的精神价值,把我们的文化基因真正回归到普通人民中间,就要把它在普通人民中间真正地活化。

家训家规不是高高在上供在那儿,而是活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让普通老百姓从这个行动里面、传播中间、实践中间得到一个东西。

另外是转化。现代,我们需要弘扬它的精神价值。现在来看它有转化之功,真正活化然后再转化,适应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跟他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抓住这个点切入,从家入手,其实最后升华的是国的价值、中国人的价值、中华民族的价值。

传承致远,传承之外最强调的是致远,中华民族的未来通过两个一百年的大框架、大理想,需要的是这种坚实的社会基础、价值基础。通过裴氏家族家风家训传承,把中国人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整个社会来,这种实践尝试非常可贵。希望将来把裴氏家族的事情,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家训,让社会大众都能有所了解。 (文字以座谈会发言先后为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