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2025 年全民拥有电子健康码!患者隐私数据如何保护?

到 2025 年,居民去不同的医院看病时,将不再需要重新开设就医卡,只需一个电子健康码,你的身体健康信息就会完整呈现在医生面前。未来,每个居民都将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

" 一码通用 " 的电子健康码能够实现身体健康数据共享。那么,电子健康档案和健康码的互通共享能为居民就医带来哪些变化?患者隐私问题又该如何保障呢?

拓展 " 互联网 + 医疗健康 " 服务模式

11 月 9 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近日印发《" 十四五 " 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关于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到 2025 年,我国将初步建设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加速推进高速泛在、云网融合、智能敏捷、集约共享、安全可控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出台是为了统筹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行业深度融合,将数字技术与系统思维贯穿到健康中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卫生健康工作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对于 " 深化‘互联网 + 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规划》明确,完善 " 互联网 + 医疗健康 " 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 " 互联网 + 医疗健康 " 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要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提高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与可及性。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当前互联网医疗主要应用场景在于在线挂号、在线咨询、查询个人检查报告等,长期医疗的帮助较少,未来在远程医疗、电子医保、线上诊治等方面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 互联网+医疗目前主要作用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实现医疗服务的均等化还需要医疗资源的全面提升,这个仍需时间去提升。"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 Latitude Health 合伙人赵衡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每个居民都将拥有动态电子档案

此外,《规划》还提出,到 2025 年,二级以上医院基本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三级医院实现核心信息全国互通共享。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更加完善。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

未来,将推动电子健康码 " 一码通用 "。《规划》提出开展 " 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 ",即以普及应用居民电子健康码为抓手,建立居民以身份证号码为主、其他证件号码为补充的唯一主索引,推动 " 一码通用 "。依托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

依托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保障网络安全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推进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跨省查询。通过移动端应用,各省实现向本人提供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时查询服务。

电子健康档案和健康码的互通共享能为居民就医带来哪些变化?现在居民去不同的医院看病,需要重新开设就医卡,医院之间的居民健康、疾病信息不互通,每次呈递给医生的都是片段式的信息,可能会造成不同医生对同一情况判断不同,也会造成患者接受重复检验、检查的情况。这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支出,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也容易造成医患矛盾。

" 而健康档案和健康码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和效率。随着医疗数据库的打通,实现信息的共享,居民在异地看病的时候,健康数据、体检数据、诊疗数据等等可以实现共享,有助于提升诊疗的精准度。"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涉及患者隐私问题

数字化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是不言而喻的。" 对普通居民来说,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能够享受到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王鹏说。

不过,在数字时代,健康码、健康档案中的患者数据保护也愈发重要。盘和林表示,医疗信息涉及患者隐私问题,在信息互通的同时需要把患者隐私放在重要位置,这既需要国家层面的引导和监管,也需要医疗行业从业者和相关的科技企业合作。

《规划》明确,全面落实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相关法规标准,在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及商用密码应用等基础安全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为重点,落实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设备相关网络和数据安全监管,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管理要求。研究制定卫生健康信息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标准规范。

同时,严格核心数据管控,加强重要数据保护,规范一般数据管理。建设数据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丰富技术检查监测手段,组建行业专门技术支撑机构,落实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制度,提升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重点保护大规模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加强知识普及和法规宣贯,组织教育培训,提高全行业人员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记者|方彬楠 袁泽睿

编辑丨吴田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