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易烊千玺也翻车了,这是可以说的吗?

最近易烊千玺作为「客座编辑」出的这组《VOGUE+》大片,你们都看了吗?

在这组大片里,他不再叫易烊千玺。

先来认识一下:小刘。

再来认识一下:小谢。

《VOGUE+》,是国内时尚第一大刊《VOGUE》的副刊。

脱胎于原本《VOGUEMe》的它,最近开始做起了新项目——

「客座编辑」。

与以往传统杂志不同,《VOGUE+》将凝聚极具影响力的客座编辑与其共创,每期的封面人物将不再仅是被拍摄者,更是内容的主导者。

翻译一下就是,作为本期的封面人物,易烊千玺,不只是过来拍拍照就算了,而是,策划了这组照片,和这期杂志的内容。

从《VOGUE+》的自身定义来看,雷声,大

每位客座编辑都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及才华,与VOGUE团队共创整期杂志内容,完成跨越时尚、电影、音乐、视觉、表演艺术等的完整企划。

但效果?

雨点,小

说实话,看过这组大片,我一个夸过四字弟弟硬照无数次的人,都忍不住说:"就这"

实际上,这种客座编辑的操作,在国外早就有了。

国内这波"照猫画老虎",高级、特别、有趣,一个不占。

不过也不要紧,或许杂志方想要只是——

卖得好就够了。

饥饿营销,限时购买,一套一套的。

目前预售已经在康泰纳仕(《VOGUE》母公司)天猫旗舰店下架了。

只能恭喜杂志,又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圈钱"的好思路。

为啥这么说?

来,聊聊这挂羊头卖狗肉的,「客座编辑」模式。

客座编辑,到底是啥?

它起源于欧美的guest editor,是指杂志为了推出某个special issue,而专门请该领域内的佼佼者,来进行文章甄别和送审的工作,后来演化成请名人来主导一期杂志的制作。

也就是说,作为客座编辑,需要扛起整期杂志的编辑工作。

像是主题、视觉创意输出、大片指导、审稿等等,都跟他们有关。

《VOGUE+》提到了音乐、表演艺术。

那国内杂志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呢?

先来说说开头的《VOGUE+》。

它将自己定位成一本专门为客座编辑而生的杂志,简单来说,就是给明星们一个平台去创作。

话……说是这么说。

但明星创作的成分,我看了一圈,好像也并不是很多?

这次易烊千玺作为《VOGUE+》的客座编辑,目前来看就是出镜扮演普通人"小谢"和"小刘",然后自己采访自己,真牛啊又省了一笔请嘉宾的费用和流程。

作为《VOGUE+》的首位女性客座编辑,李宇春负责和特邀音乐人JARED LETO 、艺术家何多苓隔空对话。

做的也是一个"出面"的动作。

《VOGUE+》是第一个名人客座编辑平台,但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其它杂志偶尔也会邀请名人来做客座编辑。

比如之前,《MiniBAZAAR》就请来了井柏然作为客座主编,头衔更吓人。

但从这个幕后花絮来看,整个工作流程就在干净、平滑、整洁的酒店里,没有一丝打工的气息。

看着特别悬浮、尴尬,更像作秀,或者拍给粉丝看的周边。

这也就算了……这个花絮,还变成了大型打广告现场,猝不及防。

原来主编的日常,就是试用产品、软广植入吗?

这样看来,"我们的朋友"谷爱凌作为客座编辑的这一期,还相对好一点,起码稿子真是自己写的。

总的来说,国内大部分名人客座编辑,对整期杂志的贡献还是很有限,更多就是来露了个脸,配合策划走走流程。

当然,不能把这个锅都给艺人背啦。

杂志方也要负责任。

像《VOGUE+》请了甜茶来做「客座编辑」的这一期,他最大的工作,是出镜。

这事上,国内杂志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

不够勇敢

不敢放权,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名人"做实验"。

也不敢得罪数量庞大的粉丝。

最终的效果就是明星都在自己的安全区内小打小闹,没有挑战,自然也没有惊喜。

《InStyle优家画报》有一期,请来钟楚曦作为客座造型顾问。

参与度是有了,毕竟钟楚曦出了名自己会化妆,在这期杂志里也担当了化妆师的角色,恭喜杂志又省下一笔费用,妙啊。

但这些妆容作品,是不是有点眼熟?

时隔一年,再次看到的时候已经没有新鲜感了。

客座编辑对明星来说,曝光的作用大于施展才华

艺人就是下放了署名权,让杂志看起来好像更有噱头。

可……也就是噱头而已,看完觉得好无聊哦。

看明星做客座编辑,你更想看到什么?

是不是更想看到一些你从未想象过会出现的惊喜?

相比之下,国外名人作为客座编辑,参与度更高、更深,创意性更强,更符合我们的预期。

先从参与度来说。

提到这个可能有人要说了,那人家明星的行程都是很满的呀~不能每个细节都照顾到很正常。

那参与度是不是更能体现他们对于客座编辑是否上心?

比如罗伯特·帕丁森受邀成为《Wonderland.》客座编辑这一期,大片的创意指导就是他。

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受邀成为《Glamour》的客座编辑时,大到选角导演,小到照片上的字体颜色这种小细节,都是她决定的。

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作为《W Magazine》的客座编辑时,霸气到像收购了人家的杂志一样,直接霸占了主编的工作桌来工作。

她不仅亲自上阵拍了多组大片,敲定合作名单、分配拍摄任务,她都亲力亲为。

这一封我超级喜欢!第一次看就很印象深刻

蕾雅·赛杜就更牛了,自己拍自己可还行。

提升参与度的方法,除了亲力亲为,还有一个更能"反客为主"的高招:

彻底把杂志变成自己的地盘,请别的明星一起来玩!

之前佩内洛普·克鲁兹担任法版《VOGUE》的客座编辑,就利用自己的人脉,请来了梅丽尔·斯特里普、凯特·温斯莱特、朱莉安·摩尔、娜奥米·沃茨和格温妮丝·帕特洛,做了一期好莱坞女星群封。

要做,就做一些没有人做过的东西,有这种企图心,杂志才能更有看点嘛。

衣不惊人死不休的Lady Gaga,在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2016年,作为《V Magazine》客座编辑的她,请来了老佛爷和Hedi Slimane(现CELINE设计师),让这两个副业是摄影师的大设计师,为对方拍摄大片,还在内页让他们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谈。

这号召力也是没谁了。

同样是这期杂志,为了致敬自己最爱的设计师之一——亚历山大·麦昆,Gaga制作了两张封面:

一张是麦昆生前的挚友、灵感缪斯Isabella Blow ;

另外一张,是麦昆本人从未发表过的照片(摄影师Klein于2002年拍摄)。

Gaga还打破了《V Magazine》的封面数量记录,这一期杂志总共推出了16张封面。

一整个就是玩心大发,粉丝看着也爽。

跟随她的独特视角,读者能接收到很多新的东西,关于Gaga的也好,无关Gaga的也好。

她对时尚的理解和企图心,透过这期杂志的深度和广度,大家都能看个明白。

因为明星的参与度不高,我们也就能预想到,为什么国内这些客座编辑们产出的大片,主题都那么悬浮

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嘛。

比如李宇春这期的主题「周末愉快」,是她亲自定的。

主推的两组大片,分别演绎的是她在成都和北京的记忆。

一组是非常精美的棚拍,一组是非常符号化的游客照(我爷爷奶奶去北京也会拍的那种)。

既不怀旧也不轻松,更没看出来和主题「周末愉快」有啥关系。

看下来更像是Gucci的广告大片……

这种生搬硬造的主题还有不少。

而主题的崩塌,往往就是画风走偏的开始。

或,为了先锋而先锋

甜茶这一期的主题「混沌理论」,我看完真的一脑子混沌。

你们可以去VOGUEplus公众号看完整版,可能是我文学造诣不够,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起来就是看不懂

这个杀马特的造型,跟混沌还有蝴蝶效应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懂行的姐妹能不能给我解释下?

难怪当时一出来就被说是"葬爱家族"。

还有突然乱入的这一张,甜茶看起来是很可爱,但真的不是废片吗?

或者,浮于表面

赖冠霖之前受邀成为《嘉人POP》的客座编辑,主题是「成为自己」。

我真的求求你们了。

这种「XX自己」的主题,说它是当下最水主题毫不为过,随手能搜出N个。

敷衍得很,感觉完全没有对艺人进行深挖(当然,也有可能……你们懂的……),像是作文写不出来的我,硬生生憋一个主题交差算了。

看完的观感就是,明星本人,并没有把自己从明星这个壳子里解放出来。

或者说,杂志也并没有帮他们从既有身份里解放出来。

他们展现的还是自己美or帅的那一面。

可以理解,这种操作更安全,但真心没有看点。

很帅,然后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不够勇敢。

不敢把明星扒开,只能去聊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

再看看国外的名人做客座编辑。

前面提到过的罗伯特·帕丁森。

别看他平时没个正经,干起活来是可认真了。

光看封面,这野心已经写在脸上了。

主题「Under His Influence」,这个他,指的就是17-18世纪的欧洲男士时尚。

作为这组大片的创意指导,罗伯特就是想通过奇怪的妆容,去致敬以往男士在时尚上的努力,来探讨男性形象的转变。

罗伯特说灵感来自于Yuval Noah Harari写过的《男性时尚进化史》,他也是《人类简史》的作者。

为了紧扣主题,在内页里,他还请来了Yuval Noah Harari做访谈。

国内的时尚杂志,之前总是容易有一种误解,那就是咖位越大越牛逼,画面越华丽越好。

往往忽视了画风和主题的高度相关性。

比如佩内洛普·克鲁兹这张封面,它的好,并非是因为召集了一帮好莱坞知名女星,而是它做到了内外一致。

内核是为了筹集善款,每个人身上穿的是Gap 与(RED)合作的慈善系列T恤。

表现为外在,画风是黑白的、严肃的、不张扬但乐观的。

这组大片还有其它两个封面,全都突出了"(RED)"这个核心信息。

内核通过科鲁兹和(RED)创始人,U2乐队主唱 Bono的双人封表现。

外在的表现则是通过肩膀上的(RED)字样。

精准又自然。

华丽的大片就像一个天生很壮的人,只有蛮力,没有内功。

当它遇上修炼已久的高手,一过招,立刻虚了。

高手和它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走心。

艾玛·沃森在澳大利亚版做客座编辑时拍摄的这张大片,主题是这些年很火的环保时尚,「Designing the Future」(设计未来)。

所以画风是绿色背景+素装造型,你看完不会一头雾水她到底想表达啥。

更勇的是前王妃梅根·马克尔,大家都知道金九银十对杂志来说很重要,2019年,英版就请来了梅根作为客座编辑。

在这张封面里面,不仅没有梅根本人,更没有华服,只有16位女性坚定的脸。

她们都是梅根精心挑选出来的,能够代表新时代女性的人。

这不比卖货的精美大片有意义多了?

为什么都是客座编辑,国内这些名人的作品就差这么多呢?

挣个噱头罢了。

国内这些主刊很少会请客座编辑,大部分是在副刊上实验。

比如《MiniBAZAAR》、《VOGUE+》、《嘉人POP》,定位都是给年轻偶像做的杂志。

说是明星周边也行哈。

它们不会破坏主刊高大上的定位,同时又能开辟一个新市场,割粉丝韭菜。

同时因为是副刊,资源可想而知没有主刊好,制作不够精细也没啥可奇怪的。

所以这些作品不免带有一种简单、空洞和随意的观感。

时尚杂志的饭圈化,本来就很容易导致内容深度的减弱。

Jennie作为客座编辑,为韩版《VOGUE》制作的这一组大片,就也只是"还挺好看的"而已。

对于舔屏的粉丝来说,内容有无深度并不是最重要的,能看到偶像的新物料就够了。

我对此毫无意见。

但就是,能不能不滥用「客座编辑」这个招牌呢?

这样只会显得,大家都一起很没水平的样子呢。

换个名号吧,别再挂羊头卖狗肉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