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多个 App 现充值话费骗局 如何堵住消费陷阱?

日前,多名消费者投诉称,在多个 App 内看到 "29.9 元充值 100 元话费 " 广告,但在消费后,花出去的 29.9 元石沉大海,或仅仅收到了门槛极高的优惠券。

网友李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糟心事。他在用支付宝支付停车费后,页面跳出了 "29.9 元充值 100 元话费 " 的广告,出于对平台的信任,他点击了这条链接,按照短信提示下载了一款名为 " 小象省钱 " 的 App。注册登录后,他才发现商家给的是充值话费券。也就是说,每充值 50 元只能享受 2.5 元优惠,想要获得 29.9 元充值 100 元话费的优惠,需要充值整整 2000 元。随后李先生想在 App 内申请退款,却没有找到退款途径。

而此前有类似遭遇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 " 充话费被骗 " 有 3 千多条结果,涉及 " 购物猫猫 "、" 省益省 "、" 喜马拉雅 " 等多个 App。一些网友表示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要求并收到对方退款,但更多的人反馈,这 29.9 元 " 打水漂 " 了。

23 日,看看新闻 Knews 记者致电相关广告合作平台喜马拉雅,该平台接电客服表示,目前首页上确有和第三方商家合作推出的话费充值优惠广告,充值的 29.9 元话费不是直充到账,需要下载第三方 App,具体的使用方法在活动规则页面有详细说明。有消费者投诉可能是没有看明白活动规则,后期会加大合作商家的广告审核力度。

那么,有恶意营销嫌疑的广告究竟该由谁来承担责任,是第一层接入平台还是跳转后提供相应服务的第三方 App?对此,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刘竞元表示,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广告即构成虚假广告。商家以 "29.9 元充值 100 元话费 " 的广告内容吸引消费者,实际上不仅要下载和注册 App,而且需要充值很高的金额才能享受到相关优惠,这种广告明显涉嫌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如果存在虚假宣传或者欺诈行为,责任主体应该是广告主,这里的广告主指的是消费者通过点击链接进入到的第三方 App 服务商。相关合作平台为第三方 App 和消费者提供相应信息,完成接入和对接,对于双方具体的消费内容和协商程度以及交易过程可能无法完全把控,且部分商家是绕过平台恶意嵌入弹窗链接,但这并不代表平台可以免责。

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互联网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互联网广告发布者、广告经营者应当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对广告内容,对内容不符或者证明文件不全的广告,不得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如果存在虚假或者误导消费者的内容,广告发布者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近年来,网络恶意营销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商家活跃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通过夸大中奖概率、虚假限时销售、诱导注册会员、层层加码诱导做任务等形式,骗取用户点击,既损害消费者利益,也让正规商家遭遇不公平竞争。

那么,这类广告为何会大量出现在互联网平台上呢?记者了解发现,在一些支付平台上,都有支付后跳转功能。比如,支付平台提供支付后页面模板,支持账单展示、服务性内容展示、流量位推广等功能。在 " 服务商收益 " 这栏,支付平台表明向服务商支付返佣奖励。

有知情人表示,对于平台来说,这种广告治理的难点在于,这些公司投放的不是传统的广告位,而是在 App 旁边广告插栏、支付结果页、跳转出的页面等插件,而非直接在平台上。有些时候这些地方外包给第三方广告位,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平台只能不停巡检或者投诉量比较大才会定向处理。

刘竞元强调,法律救济是最后途径,属于事后补救,广告发布平台应加强事前审核并提升相应技术处理措施防止恶意营销等插件出现,监管部门则应对网络恶意营销行为进行专项治理,从源头上堵住消费陷阱。他同时提示,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警惕各种恶意营销套路,看到弹窗时仔细看清弹窗中的内容,不盲目下载不规范的 App。

(看看新闻 Knews 编辑:崔信淑 周缇 陈昱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