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40 城人口增量:武汉第一,北上广深合计仅增 12.48 万

国家统计局发布 2021 年人口数据后,各地也陆续发布了当地数据。

第一财经记者对 40 个重点城市 ( 包括主要一二线城市和部分经济大市、环一线城市 ) 2021 年人口数据统计发现,在已公布数据的城市中,有 14 个城市人口增量达到或超过了 10 万人,其中武汉、成都、杭州、西安四大新一线城市位列前四,且增量均超过了 20 万。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增量均未进入前 20。

需要说明的是,昆明、大连、哈尔滨和长春等几个重点城市 2021 年人口数据尚未发布,没有纳入统计。

武汉成都杭州增量位居前三

在统计的 40 个城市中,2021 人口增量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武汉、成都、杭州、西安、南昌、长沙、青岛、宁波、郑州和贵阳。

武汉 2021 年新增人口超 120.12 万人,在全国位居第一。此外,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武汉常住人口数 1244.77 万人,郑州以 1260.06 万人首次超越武汉,成为中部地区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到 2021 年,武汉反超郑州,成为中部地区人口第一城,郑州 ( 1274.2 万人 ) 则退居中部第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对第一财经分析,2020 年武汉受疫情影响大,很多工地、企业关闭,一些人离开后还没回来,或者虽然回来了,但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时,没满足常住人口 " 居住满半年 " 的登记条件。疫情之后,尤其是 2021 年武汉经济满血复活,原先在外的人员大量回流。不仅是省外人员回流,而且湖北地市州的人口也很多流向武汉。同时,很多大企业第二总部落地武汉,光谷的创新科技企业集聚,武汉也留下了很多大学生。

2019 年起,武汉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培育行动计划,2019 年至 2021 年,三年突飞猛进,全市高企年净增数分别为 881 家、1842 家、2892 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 9151 家。2021 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 8,中西部第一。

近年来,武汉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三大万亿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中小尺寸显示面板、集成电路等战略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北斗 +" 产业、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一批新兴业态加速发展。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教实力位居全国前五名的武汉,吸引留汉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成都 2021 年末常住人口为 2119.2 万人,与 2020 年末相比,增加了 24.5 万人,增长 1.17%。

2021 年,成都实现 GDP 19916.98 亿元,继续位居全国第 7,距离两万亿大关仅一步之遥。2021 年,成都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净增高新技术企业 1600 余家,总量达 7800 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 13.9%。新增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 11 家,总数居中西部第一。高新产业的发展,也让成都加快集聚大批人才。

杭州是增量前五名中唯一一个位于东南沿海的城市。2021 年杭州净增人口达到 23.9 万人,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杭州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汤海孺认为,杭州的人口净增总量还是很大的,也说明杭州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需要新的劳动力支撑。未来杭州要更多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更多跟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来推动杭州数字化的发展。

增量超过 20 万的还有大西北的龙头城市西安。作为我国高教实力前五的城市,西安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在快速发展。近两年,西安高新区共新增 18 家上市公司,占到西安新增数量的九成。

南昌去年的人口增量高达 18.25 万人,位居第五。相比武汉等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南昌的首位度并不高。从综合实力来看,南昌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的 " 存在感 " 有待提升。不过,随着近年来南昌加快打造强省会,南昌对所在省域的人才、人口的吸引力在不断提升。

情况类似的还有贵阳。2021 年 4 月,贵州出台了《关于支持实施 " 强省会 " 五年行动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确保贵阳到 2025 年成为生产总值达到 7000 亿元以上、首位度达到 27% 以上、城区常住人口超过 500 万的特大城市。

北上广深合计增长 12.48 万人

在统计的 40 大城市中,共有 14 个城市 2021 年人口增量达到或超过了 10 万人,此外,包括苏州、合肥、济南、佛山增量超过了 9 万人,南宁增量超过了 8 万人。整体上看,增量多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以及部分环一线城市。

2021 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增量均未进入前 20。其中,广州增量为 7.03 万人,深圳增量为 4.78 万人,上海增量为 1.07 万人,北京比上一年减少 0.4 万人。也就是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 2021 年人口合计增加仅 12.48 万人。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北京市 2021 年统计公报,以及《北京市统计年鉴 2021》梳理发现,北京市常住人口在 2016 年达到 2195.4 万的高峰后,已经连续 5 年下降。2017 到 2021 年底常住人口分别是 2194.4 万人、2191.7 万人、2190.1 万人、2189 万人、2188.6 万人,相比上一年分别减少了 1 万人、2.7 万人、1.6 万人、1.1 万人、0.4 万人。

上海 2021 年底常住人口为 2489.43 万人,比上一年增加 1.07 万人,比 2014 年增加 22.37 万人,7 年年均增加约 3.2 万人。

由于此前广深的人口规模要比京沪小不少,可容纳的增量空间较大,加之广深的落户门槛较松,因此过去几年广深人口快速增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 2010 年到 2020 年,深圳和广州增量位居前两名,十年增量分别达到 713.65 万人和 597.58 万人,也就是说,过去十年,深圳每年增加 70 多万人,广州每年新增近 60 万人。但到 2021 年,深圳、广州两市新增人口分别只有 4.78 万人和 7.03 万。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称,疫情以来,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超大城市受到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广深不少服务业受疫情的冲击较大,对很多从业人员产生比较大影响。

作为 " 千年商都 ",广州有着全国最好的专业批发市场。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广州全市共有 713 个专业市场,市场商户逾 80 万。在疫情影响下,包括荔湾、越秀的很多批发市场、商户都受到较大影响。

彭澎说,商贸、餐饮、酒店等吸纳就业较多的服务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而制造业虽然受疫情影响较小,但近年来珠三角产业转型,如 " 机器换人 "、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等,需要的劳动力也没有那么多。

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较高、生活成本也比较高。同时,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到中西部等地,从业人员也随之变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肖鹞飞分析,近年来广东在加工贸易这块很多企业转移到江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城市的人口变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深圳、广州在前一个十年增速很快,但这种增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达到一定阶段,会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当前一线城市的城市人口规模尤其是城区人口规模都很大,已经进入到平稳发展期。

以深圳为例,去年 6 月 11 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 2020-2035 年 ) 》,并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询意见。其中,颇受关注的一点是,到 2035 年,深圳的常住人口或将控制在 1900 万。这意味着未来 15 年,深圳的人口增长空间将不足 150 万。

牛凤瑞说,在进入到本世纪第 3 个十年,在疫情影响下,加之各个城市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各个城市集聚的人口规模也有差异。相比四大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正处于人口加速集聚阶段,仍有一个较大的增长期。牛凤瑞也说,人口的流动、集聚的背后,是产业、经济和各种要素的集聚,包括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的提高等。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丁长发说,包括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多;这些城市的医疗、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也不错;相比一线城市,房价也没那么高,加上落户容易,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