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永生难忘的延安记忆


中国气象报记者段昊书 闫靖靖

傅涌泉老人,曾见证延安气象事业的诞生与发展。1938年4月,他从家乡湖南来到延安,并于1946年2月被选调参加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的创建工作。在延安气象台工作期间,他曾任观测员、观测组组长;1947年气象台撤离延安时,他还曾协助张乃召台长转移通信物资等。日前,本报记者探访了傅涌泉老人,听他讲述那段永生难忘的延安记忆。

记者:您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来到延安的?

傅涌泉:1934年,毛泽民(毛泽东之弟)的前妻王淑兰带领女儿毛远志、儿子毛华初(毛泽民收养的革命烈士之子)被迫离开家乡,逃至我的家乡湖南南县东文洲。王淑兰及其子女在我家及邻居的掩护下躲藏了4年多。掩护革命者同样面临着危险,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并在生活上全力帮助他们。当时我只有10岁,很快和毛远志、毛华初成为好朋友。1938年,王淑兰接毛远志和我去延安学习。从此,我离开家乡,踏上了延安这块神奇的土地。

记者:来到延安后,您见过毛主席吗,当时是什么情景?

傅涌泉:见过。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天阳光和煦,在凤凰山脚下的一个窑洞里,毛主席的秘书向他介绍了我。在家乡听父母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我带着好奇的眼光看着他,喊了声“伯伯”,很拘束。毛主席高兴地接待了我。他高高的个子,穿着一件灰色中山服,和一般人一样。他与我说家乡话,问我家庭情况,像一个慈祥的父亲。我慢慢地就不紧张了。谈话后,毛主席又让我留下来吃饭,然后由秘书把我送回学校。后来我常去毛主席住的地方,和几个警卫员逐渐熟悉起来,可以随便出入,见到毛主席就喊“伯伯”,他常问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记者:您是如何与气象工作结缘的,最初是如何开展气象工作的?

傅涌泉:1945年,我到了部队,在新四旅当文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当时仅有21岁的我来说,那是我思想的转折点,我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时国家特别需要开展气象工作,组织上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去延安气象台。“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踏上了气象这条路。

刚开始的几个月,我们接受气象基本知识的培训,随之就要值班。延安气象台是在原美军观察组气象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设备及基础条件还不错。除值班外,我们还要学习无线电报、报务、机务、气象基本知识等。我们几个人都没有学过气象,张乃召带着我们边工作、边学习。按上级要求,我们不仅要能从事观测工作,还要能收发报,懂无线电机务和天气预报,成为多面手,能适应战时需要,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

记者:在延安工作的那段时期,您有没有经历过什么危险?

傅涌泉:1947年,党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按照军委总参三局的安排,我与战友们一起转运器材。笨重的器材就地掩埋,贵重轻便的器材用骡马驮运,从陕北转运到山西临县。我和战友周鲁女各带领一个运输分队押运器材。有一天,我带领的运输队从吴堡县宋家川渡黄河至山西临县的军渡河岸边,刚要休息,敌人就发现了我们,飞机在我们上空转了一圈,扔了两颗炸弹。幸运的是,我们休息的场地在房子东边,炸弹落在房子西边100多米处,炸塌了一间房子,炸断了几棵电线杆粗的树,没有人受伤,器材也均未受损伤,虚惊一场。

记者手记: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强烈地感受到傅涌泉老人对延安时代的怀念,对于许多年代久远的人和事,他都记忆犹新。那个年代的故事从他口中娓娓道来,让人感受到了老一代气象工作者艰苦创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也让我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8月21日6版 责任编辑:赵天宇)

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