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民族团结进步繁花绚烂盛开

新疆日报讯(记者李冬妹报道)8月底的一天午后,走进阜康市文化路社区四巷12号院子,只见十几位各族老人正在聊天、打牌,笑声连连。52岁的沙尼汗在一旁给老人端茶送水,她常常把社区空巢老人请到家中做客,时间长了,她家就成了“老人俱乐部”。

沙尼汗是个敬老爱老的好儿媳,她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6年直至去世。2010年,街道和沙尼汗商量在她家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点的事,沙尼汗一口答应下来。现在,在沙尼汗家,一共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的36名老人,在沙尼汗家的小院里,大家一起包粽子、捏饺子、炸馓子、品瓜果,弹冬不拉、跳麦西热甫,在朝夕相处中传递着跨越血缘的邻里亲情。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类似动人的场景并不鲜见,民族团结事例如繁花在各地盛开。2011年起,昌吉州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率先启动和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并于2014年成为首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谱写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奋进和谐之曲。

“为了毛尔汉大叔们而努力”

53岁的村民毛尔汉·卡马力汗是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阿克喀巴克村远近闻名的银饰品加工手艺人,他的大儿子赛力克包力·毛尔汉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体校当老师的机会,和父亲经营家庭银饰作坊。除了在家接些订单,每隔几天,父子俩就会骑着三轮车去附近的集市卖首饰,每年有六七万元的收入。

“民俗村寨营业后,我们想帮他家修个60平米的厂房,父子俩就能专心做首饰了。”昌吉州党委副秘书长、木垒县州派工作组领队、住村工作组组长徐晖林告诉记者,毛尔汉·卡马力汗2012年做了肾脏手术,定期检查和医药费成了繁重的负担,但父子俩勤勤恳恳的精神非常打动人,“村里还有很多像毛尔汉大叔这样有困难却努力追求幸福的人,为了他们,我们工作组要加倍努力。”

徐晖林所说的乌孜别克族民俗村寨已于7月下旬开工,计划明年5月正式营业。这个项目是昌吉州党办住村工作组引进吉瑞祥集团投资打造的,园内将建民族文化体验园、艺术创作展示园、商业美食街、牧家乐社区、汽车露营地等。项目建成后可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改变当地单一依赖畜牧业发展的格局。此外,工作组还筹措资金380万元,实施供水管道改造,解决大南沟人畜饮水安全问题;还争取和筹措资金1040余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重点对镇主干道扩建,对乡村面貌及乡村大舞台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访惠聚”活动中,昌吉州第一批和第二批均选派4500名干部,覆盖了全州所有村和社区。住村干部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进农家、听民情,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困难,为昌吉州基层群众谋求发展之路,寻找获得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昌吉州近年来还制定出台《加快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村发展的意见》等文件,除国家项目资金外,州本级财政从2011年起每年投入4000万元,并按年递增10%的比例,举全州之力帮扶木垒哈萨克自治县、11个少数民族乡等33个人均纯收入未过万元的村。2014年,33个村全部实现了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目标。

“阿同汗”和“爱心妈妈”

今年5月,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宁州户村9岁的再尔古丽被诊断为右股骨慢性骨髓炎、右股骨中断病理性骨折,己做了两次手术。迫在眉睫的第三次手术需要手术费6万元,小再尔古丽家根本支付不起。75岁的王桂珍得知后,送去了“阿同汗”爱心接力服务队的爱心和5000元善款。

住在呼图壁镇双桥社区团结巷的王桂珍和老伴陈好德平时对自己省吃俭用,但是对邻居却很慷慨。邻居尼牙孜汗的丈夫早年病故,独自带大7个孩子,后因急病瘫痪,日子过得非常艰辛。8年来,王桂珍几乎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照顾尼牙孜汗,帮助她收拾房间、洗晒被褥、打粮买油、洗衣服。到了夏天,王桂珍和丈夫就帮尼牙孜汗把院子里的地翻了,播上菜籽,浇水、施肥从不马虎。时间长了,王桂珍和尼牙孜汗两家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尼牙孜汗对王桂珍说:“我病了这么多年,你就像我的亲人一样对我这么好,你就是‘阿同汗’(维吾尔语,意为“金子般的心”)。”

双桥社区以“阿同汗”为名,组建了由维吾尔、汉、哈萨克等各族志愿者参与的“阿同汗”爱心接力服务队,目前直接参与活动的有44人。为了把捐助资金用给需要帮助的人,王桂珍专门建立了台账。20多年来,王桂珍及“阿同汗”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义务照顾百余名少数民族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

今年82岁的玛利亚木罕老人随女儿生活,她身体多病,汉语不太熟练。王桂珍退休后,数十年如一日无偿照顾年老体弱的老人,玛利亚木罕感动地说:“‘阿同汗’这样的好人应该活到一百岁。”

奇台县五马场乡阿哈什胡拉克村35岁的达尼娅·对森毕同样拥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她关注汉族男孩王克杰的成长,为贫困村民艾来泰·木沙患病的小儿子募集4万元款项治病。2011年,在达尼娅精心组织下,阿哈什胡拉克村成立了以达尼娅为队长、由7位妈妈组成的“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专门救助有困难的人。服务队现有53位“爱心妈妈”,她们定向救助25个贫困孩子、3名残疾人和一些孤寡老人。

看到有不少哈萨克族妇女闲在家中,达尼娅就成立了哈萨克族风味奶制品加工厂,很快就有50多人加入。随后,“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又为当地100多位哈萨克族妇女找到了工作。达尼娅说:“我只想通过自己的点滴言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美好。”

在昌吉州大地上,达尼娅和王桂珍并非特例,她们是爱心花园中盛放的一两朵花,也是在昌吉州大力弘扬民族团结互助的美丽果实。昌吉州培育了20个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4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人人维护团结、人人争做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

“花儿”更艳曲子更响

“我们的家乡是‘花儿’的故乡,各民族儿女世代住在这里,就像灿烂的星星照耀在黑夜里……”昌吉市二六工镇回族“花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成用“花儿”歌曲《阿妈的盖碗茶》表达对故乡的热爱。村民马晓琴2008年开始跟随马成学习“花儿”,她现在不仅能唱50余首歌,还教了不少学生。不论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只要对“花儿”感兴趣的村民,都会在农闲时聚集到她家里学唱“花儿”。

从2008年起,昌吉二六工镇中心小学开始将跳“花儿”舞蹈作为课间操。此外,学校还有“花儿”艺术合唱团、乐器演奏团,培养学生能唱“花儿”歌、能奏“花儿”曲、能跳“花儿”舞。

而在呼图壁县,新疆曲子文化节目前已举办了4届,参与者也从昌吉州扩大到陕西、甘肃、新疆三个省区20多个县市。呼图壁县将新疆曲子作为县域文化品牌,被自治区命名为新疆曲子传承基地,县里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新疆曲子剧《阿同汗》上演,开创了新疆由县一级创作的大型新疆曲子剧的先河;新疆曲子校本课程初级教材编辑完成,填补了学校新疆曲子教材的空白;2014年,呼图壁县专门派出摄制组,拍摄专题片“百年曲子丝路行”,跑了陕、甘、青、新4省区19个县市,行程上万公里。

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编写突出本地特色的系列丛书、建立符合当地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民俗馆,昌吉州正积极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充分发展,让各族人民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使各族群众相处得更加融洽、欢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