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深圳女建筑师作品“撞车”国际“女魔头”扎哈

深圳建筑师张健蘅设计的南京南站南广场正在施工建设,近6600公里之外,莫斯科东南部的Sharikopodshipnikovskaya大街上,由世界建筑界“女魔头”扎哈•哈迪德设计的莫斯科主宰塔已经在2015年建成,从普通人的视角,这两栋建筑外观几乎一致,由一系列水平偏移的楼层错叠而成,像两个被玩变形的魔方。

深圳女建筑师作品“撞车”国际“女魔头”扎哈

中国深圳女建筑师张健蘅设计的南京南站南广场,目前在建

深圳女建筑师作品“撞车”国际“女魔头”扎哈

英国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莫斯科主宰办公楼,2015年已建成

一次低概率撞脸

外观之外还有巧合,两栋建筑的设计时间几乎一致,均在2012年左右,并且它们都是由建筑行业少有的女性设计师所设计,其中一位国内拔尖,一位世界知名,多重低概率事件集中相撞。

所以,当张健蘅在2015年下半年开玩笑式把两栋建筑对比图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时,很多朋友替她担心,其中一位说,“我们都知道这是你的独立设计,但如果你拿这两栋楼的效果图给路人看,说它们分别是中国和国外建筑设计师的作品,绝大部分人可能不假思索就会认为是国内的抄袭国外的。”这位朋友还设想走到人群中去做个实验调查,也就是将两栋建筑的外观及结构图放在一起,不加说明,请非建筑专业的人评价。

撇开行内人,是因为在建筑圈内这类问题很少有争议空间。张健蘅是国内著名建筑师,有多年跨国建筑实践,早在2005年,年仅30岁的她已凭借深圳某项目获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亚太区建筑大奖。至于扎哈则是世界知名的英国女建筑师,一贯以解构主义的流线型设计著称,被称为建筑界的“女魔头”,中国人熟悉的北京银河SOHO的和广州歌剧院都是她的作品。在建筑师眼中,建筑不可能做完全一致的复制性开发,因为建筑设计和一般产品设计不一样,建筑对环境、场所、使用人群、不同的开发主体及其开发能力等都有非常大的针对性,而且建筑设计的压力非常大,项目成本小则几亿,大则十几亿。

“要考虑这么多因素,花这么多钱去建造的产品,所以只能容许它建一次。”张健蘅觉得她和扎哈之间也肯定不会相互指正,说其中一个抄袭,“在这个行业这么久,一直独立创作,也知道其实‘抄’还不是个容易的事。”她轻松说道。

可这些信息并非公众常识。2016年1月中旬,以两幅作品外观及结构图为内容的比较,在深圳随机进行,不论是街头还是商场或写字楼内的受访者,几乎都认为它们非常相似的,甚至有人问它们是不是同一个建筑的效果图和实景图而已?被提示这两栋建筑一栋在中国一栋在国外时,不等继续说明,受访者又多倾向这是常见的中国山寨现象。

这让她也隐隐紧张起来,她设计的南京南站是一个公共建筑,人来人往很显眼,几年之后建成,很可能有人同样来不及耐心比对和深入了解,就已经站在道德高地摇旗呐喊,批判中国设计师又抄袭。对于一位正在大学教书并且引导建筑事务所在市场全面竞争的建筑师而言,卷入负面舆论会挺麻烦。

英国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图片来自网络

意外的审美转移

建筑设计行业专业性强,成名成家需要长时间的作品和口碑积累,有着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75后张健蘅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爱玩、灵感多的年轻一辈,对于“撞车”扎哈,她大多数时候会想:嗯,这是一件有趣的好事,说不定是一种集体审美的转移。

她说,女性建筑师本来就非常少,几乎同一时间,在地球的两端进行完全独立的两个实践,结果做出两个在形象上有如此高相似度的建筑作品,实在太好玩。张健蘅介绍,如果不是南京这边受政府和投资方等因素影响,导致项目施工比平常慢,事情可能会更有意思——两个异国的独立项目,同时设计,外观相似,同期建成。

建筑关注者们对这件事看法不一。2015年扎哈•哈迪德设计的莫斯科主宰塔落成,有人提出这楼的外观设计上虽然有特殊错叠,但整体四四方方的“正常”风格过于收敛,不太符合扎哈一贯的前卫大胆和超现实主义,她以往的建筑作品很少有传统的方盒子,要么如浑然天成混有梯田式螺旋线条的鹅卵石,要么如被高温烤软,即将弯倒在地的瓷杯。类似疑惑,至今可在界面、搜狐等国内媒体查看。

“意外”也是张健蘅发现莫斯科主宰办公楼与自己的南京项目很像时的心情。“没有想到是她,她长期的作品已经给人一个烙印——曲线”张健蘅解释,扎哈是解构主义建筑师代表,解构主义的思想是针对传统社会性、人类思想的颠覆。解构主义反映最终到建筑流派上,是对建筑的结构、对地心吸力的颠覆,所以扎哈早期作品是斜的歪的网格,用意就在于打破建筑受地心引力尽量追求四平八稳的传统,如果有人从形式上因此认为莫斯科这个作品不是扎哈纯原创,不无可能。

考虑到最近两年的建筑投标中错层设计逐渐多起来,张健蘅的另一些朋友认为这可能是一种集体审美的转移,她部分认同,并愿意从这个角度站在扎哈的立场思考其“突变”——“这种错叠仍然是对传统结构体系的挑战,可以算扎哈解构主义的范畴,也可能也跟她的客户的审美有关吧,我没有去深究。”

另一方面,张健蘅确信自己作品的独立性和首创性,她认为扎哈可能是最近对自身解构主义的某种创新和突破,自己则是七八年前开始的对中国山水艺术现代性的探索,并强调错叠是自己的一贯实践风格。她在2008年做佛山文化综合体时第一次用这种思路,当时是高手云集的国际竞赛,中标后传播率非常广。第二次引起轰动则是在2012南京南站综合体,她以中国盆景为灵感设计出层叠山水感的城市建筑方案,被开发主体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大赞“具有高山流水神韵,可以去实施”;在这之前,戴志康曾在上海以“高山流水”命题,请全世界各地的顶级建筑师来参与,但他眼中没有一个具有高山流水的神韵而又真正能够建造起来。

中外建筑“撞车”将会更多

尽管如此,张健蘅至今并未就“撞车”作任何与扎哈有关的声明,也表示不会就此事主动向扎哈进行其他“申诉”式沟通。她所期待的最好的解决方式是进行一场有诚意的对话,两位对建筑有抱负、有类似灵感的女性坐在一起,讲讲自己是怎么做出这样一个建筑。“但对对方而言,对话愿望可能被误解为是我想做什么自我推广。”张健蘅坦承,在目前双方力量不均衡的背景下,强势一方未必愿意理解和认同,她也担心一旦主动沟通,生活被打扰。

从公开信息来看,这种担心不无道理。2013年,重庆一建筑因与扎哈设计的望京soho相似,被扎哈公司要求立刻停止建设建筑,改变建筑外观,发表公开致歉声明,并提供赔偿,而扎哈本人对于“建筑相似”也一贯不太认同,2006年时,她与凯达建筑事务所(Aedas)各自为中东设计了一栋缠绕式摩天大楼,两个项目设计惊人相似,提交时间也非常接近,且扎哈的略晚数月,Aedas因此质疑扎哈设计的真实性,不过结局是在扎哈坚持下,Adeas不得不承认“如此相似只能说是绝对的巧合”,连称“惊讶、有趣”,和十年后张健蘅的反应一致。

张健蘅还保持一种乐观:与国际认可的大师“撞车”,代表我们的设计师逐渐走向成熟,不去评价这种相似作品本身的好坏,至少证明在思考和尝试,不再是追着西方大师抄也抄不像,加上国内建筑审美与市场需求逐渐成熟化,下一步很有可能超越他们,而类似“撞车”也有可能越来越多。

当然,只要去发现,凡事不乏相左的意见,一位在深圳的建筑设计师对此点评:“相似又怎样呢?她想证明什么?就算是一模一样两个方案,同时给甲方,甲方可能也会选扎哈,这很正常。”

文|苏静图|受访者供图责任编辑|李慕瑶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