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


十三五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

作者 牛犁 胡祖铨 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来源:中国投资

预计在2020年,世界经济版图将演变为以中、美“双轮驱动”,欧盟、日本、新兴经济体等共同发挥作用的“多元格局”。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温和低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失衡格局被迫进行修复性的深度调整,结构性问题、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因素困扰经济复苏前景。

展望“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仍将保持温和低速增长态势,发达国家复苏进程出现分化,美国经济增长相对更为稳固,欧日缓慢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分化更为严重,印度增长前景相对较好,中国和南非等国次之,巴西、俄罗斯等国更为困难。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经济多极化趋势继续推进。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持续加大。“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将呈现出以下五大特征。

世界经济延续温和低速增长的新常态

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欧美发达经济体过度消费,东亚地区过度投资、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俄罗斯、中东、拉美等地区提供能源资源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全球经济失衡格局被迫进行深度调整,世界经济进入“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新常态。

从经济周期角度看,未来几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库兹涅茨周期以及朱格拉周期等3大周期均处在低谷阶段或者初期上升阶段,决定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一是页岩油气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3D打印等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等新一轮技术革命有了较大进展,但远没有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发展阶段。因此,世界经济正处于50〜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技术周期)的上升期准备阶段。

二是除了美国房地产市场已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期,世界主要国家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调整之中,特别是中国房地产市场自1999年房改后已经经历了16年左右的建筑周期上升期,“十三五”期间将面临周期性调整。因此,全球来看20年左右的库兹涅茨周期(建筑周期)仍处于调整期。

三是当前传统产业产能已经相对过剩,新兴产业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新兴产业设备投资机会不足,作为10年左右的设备更新周期——朱格拉周期正由低谷向复苏过渡阶段。

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加快重构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国际贸易投资条件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化。一是国际经贸活动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上升,贸易摩擦加剧,各国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规则和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二是主要经济体在多哈回合谈判推进缓慢的情况下,纷纷调整国际化战略,加快推进更高标准的自贸区建设,强化区域次区域合作,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成为新一轮国际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的核心内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更高标准的新自由贸易协定将引领全球贸易新规则。三是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区域性高标准自由贸易体制挑战,WTO多边贸易体制日趋边缘化。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酝酿突破

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的前夜,大量颠覆性技术迎来突破的关键节点,第四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

未来的新兴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燃料电池汽车、新一代机器人、可循环利用的热固性塑料、精准基因工程技术、积材制造、自然人工智能、分布式制造、能够感知和避让的无人机、神经形态技术、数字基因组等等。

为占领科技创新的高位,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以及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均大规模增加科研投入,全球科技研发经费迅速增长。美国政府两度发布《创新战略》,英国政府发布《技术蓝图》报告,德国出台一系列科技计划,印度提出2020年成为知识型社会与全球科技领导者的目标,中国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资源能源供给格局出现新变化

受美国页岩气技术革命及其扩散效应的影响,以页岩气、致密油、油砂、深海石油等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发展迅猛,战略性地位日益突出。美洲地区在全球能源版图中的地位迅速崛起,中东地区则相对下降,油气开采呈现出“西移”趋势。世界能源消费格局呈现出多中心化,环北美中心、环欧洲中心和环亚洲中心正在形成,并可能共存,将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及新兴经济体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的资源能源约束性增强,将对世界能源消耗增长构成有效制约,并推动能源需求转向清洁能源。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突出反映在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快速上升。“十三五”时期,新兴经济体在现有的多边治理机制(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将继续提升;20国集团(G20)逐步成为全球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的重要平台。

但是,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加速推动制定新的国际规则。新兴经济体利益诉求分化,协调能力较弱,在重大问题上难以形成一致声音,制约了其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的作用发挥,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

十三五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

20国集团(G20)逐步成为全球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的重要平台

“十三五”时期世界及主要经济体发展态势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将温和复苏,增速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各国家与地区增速分化态势更加明显。发达经济体中,美、英经济活力不断提升,增长前景向好,宏观经济政策逐步回归常态;欧元区内需不足矛盾仍较突出,财政整固任务依然艰巨;日本人口老龄化、制造业空心化、国债高企等问题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大制约。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将快于发达经济体,但由于结构性矛盾、金融风险上升、国际资本波动等因素影响,增速有所放缓。

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经济缺乏强有力的新增长点,复苏势头依然疲弱。初步预计,2016〜2020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5%左右,2020年世界人均GDP将达到1.2万美元左右。

美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十三五”时期,美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一是消费者、投资者信心日渐恢复,能源独立战略成效显现,再工业化取得一定进展。二是人口增长较为稳定,外来移民增加弥补本土居民生育率下降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好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三是消费需求仍然是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的格局继续延续,随着部分高端制造业回流美国,制造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但是,美国经济中新的核心支柱产业并未形成,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化,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

初步预计,“十三五”期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2.3%左右,2020年美国人均GDP将达到6.5万美元左右。

欧元区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十三五”时期,欧元区经济发展机遇主要有,一是欧元区一体化进程带来的区域贸易、货币等方面的红利。二是欧元区技术基础雄厚,高技术产业发达,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具有较大话语权。三是欧委会推出《欧洲2020战略:实现智能、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增长》,提出加快欧盟结构改革,实现经济的绿色和可持续增长。同时,欧元区经济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内部成员国发展不均衡、主权债务规模偏大、高福利负担较重等。

总体来看,欧元区长期结构性问题持续存在,高福利拖累经济增长,经济将保持温和低速增长,2016〜2020年GDP将年均增长1.5%左右,2020年欧元区人均GDP将达到4万美元左右。

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十三五”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机遇主要有,一是部分制造业技术具有较强竞争力,资源环保技术世界领先。二是日本跨国投资企业在世界生产与营销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利于充分利用海外市场,推动贸易增长。同时,日本经济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产业空心化、老龄少子化等结构性问题突出,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影响经贸发展。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日本经济将维持低速增长,2016〜2020年GDP将年均增长0.5%左右,2020年人均GDP约为3.8万美元左右。

印度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十三五”时期,印度经济面临的发展机遇主要有:一是人口红利不断释放。二是工业升级空间较大,工业化进程加快。三是IT行业、金融服务业等朝阳产业在全球的优势地位十分明显。四是后发赶超优势明显。同时,宗教、民族仇恨、领土争端等因素也持续困扰着经济发展。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印度经济在人口红利、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因素的支撑下,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预计年均增速在7.6%左右,2020年人均GDP将达到2400美元左右,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十三五”时期,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预计2016〜2020年GDP增速在6.5%左右,2020年人均GDP将达到1.2万美元左右,基本接近世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水平线。

2020年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版图

从发展趋势看,“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版图将呈现出多元化格局,美国、欧元区、日本、中国、印度仍将是世界经济领域的弄潮儿,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美国作为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超级大国,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仍将起到重要作用,受经济复苏势头相对较好带动,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下降幅度收窄,保持在23.5%左右。欧元区经济在当前世界经济中占据了较大份额,但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经济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小幅下降。日本的境况与欧盟类似,作为传统的经济强国,受困于二十多年的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大幅下降,难以在未来的经济格局中成为驾辕之马。

与此同时,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继续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上升。综上所述,预计在2020年,世界经济版图将演变为以中、美“双轮驱动”,欧盟、日本、新兴经济体等共同发挥作用的“多元格局”。

中国经济总量仍在快速追赶美国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总量仍将处在“坐二望一”、追赶美国的进程中。

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2005年超过法国,居第五;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2009年超过日本,居第二。到2020年,中国经济整体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初步预计,2020年我国名义GDP总量将达到16.5万亿美元,占同期世界经济总量的18%左右,比2015年提高3.2个百分点;占同期美国经济总量的75%左右,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十三五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

中国人均GDP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GDP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仍然相对较低。2015年,我国人均GDP为7924美元,低于同期的世界平均水平9909美元,也远低于同期主要发达经济体(美国55805美元,欧元区34067美元,日本32486美元)。

“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均GDP增速将仍然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和主要发达经济体,从而带来人均GDP差距的日益缩小。初步预计,2020年我国名义人均GDP将达到1.2万美元左右,达到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8%左右。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份额基本稳定

过去几十年全球贸易增速一直保持快于经济增速的态势,近年来贸易增速明显下滑,连续4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

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改革开放之初不足1%,2002年超过5%,2010年超过10%,2014年达到12.3%。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外贸发展实践看,当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达到10%左右时就会出现拐点,出口增速开始回落。这意味着我国难以维持出口高增长态势。

2015年,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国,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十三五”时期,全球贸易发展处于低迷期,中国外贸年均增速将略高于世界贸易增速,进出口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将基本稳定,中国在世界商品市场上的影响力将日益提升,也将更加主动地构建适应本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国际商务格局。此外,中国正在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增强服务出口能力,培育“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初步预计到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超过6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货物出口占世界出口市场比重将上升到14%左右,货物进口占世界进口市场比重将稳定在10%以上。

中国在国际投资中地位快速提升

中国是国际外资的主要流入地,整体投资环境在国际上具有相对竞争力。尽管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发达国家鼓励制造业回流,周边发展中国家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中国吸收外资面临较大竞争压力。但是,中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高素质的人才集聚、基本完善的基础设施、日趋增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等都是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择优选择的重要因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将促使外资结构加速转型,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对外开放将为外资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基于上述判断,初步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吸收外资规模将保持稳步上扬态势,增速在3%左右。

截至2015年底,中国对外投资存量位居世界第八位,流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正在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对外投资进入发展快车道。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企业跨国竞争力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政策促进、服务保障、风险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对外投资将进入发展快车道。初步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5%左右的较高增速。

综合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看出,中国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在快速提升,但在国际投资渠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尤其是在存量方面,离美国的影响力还相差较远,仍在奋力追赶中。

十三五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

链接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在1925年出版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书中,根据美国、英国、法国100多年内的批发物价指数、利息率、工资率、对外贸易量、铁、煤炭、棉花等产量的动向推算出50〜60年周期的长期波动。这种50年左右的长周期被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又称为“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技术进步和革新。康德拉季耶夫指出,世界经济第一次长波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是所谓的“产业革命时期”,手工制造或工场制造的蒸汽机逐步推广到一切工业部门和工业国家;第二次长波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是所谓“蒸汽和钢铁时代”或“铁路化时代”,机器制造的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机,铁路建设大规模展开。第三次长波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是所谓的“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电动机和内燃机在一切工业部门中得到普遍应用。这3个周期各自与当时的技术革新浪潮相适应。

库兹涅茨周期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在1930年出版的《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书中,研究了美、英、德、法、比等国从19世纪初期或中期到20世纪初期60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价格变动的时间序列资料。他剔除了短周期与中周期的变动,发现存在着15〜25年周期的中长期波动。这种类型的经济周期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一般认为,平均持续时间为20年的库兹涅茨周期是由于建筑活动的循环变动而引起的,因此又称为“建筑周期”。对于建筑物的需求来说,供给要有相当长的时间延迟,并且建筑活动的扩张使得建筑材料的需求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对经济的各个领域都会产生广泛影响,从而产生这种较长周期的经济周期波动。

朱格拉周期

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Juglar)于1862年在《法国、英国、美国的商业恐慌与其周期的再现》一书中,基于银行贷款、利率、物价的统计资料,研究了英、法、美等国家工业设备投资的变动情况,发现存在着9〜10年周期的中期波动。这种类型的经济周期称为“朱格拉周期”。一般认为,由于失业、物价会随着设备投资的波动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10年左右的朱格拉周期。因此,朱格拉周期也称为设备投资周期。一些经济学家曾利用加速原理和投资乘数理论来解释设备投资周期产生的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