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内蒙古:用科技创新点燃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引擎”

马年来临之际,北国边疆大地春意已经悄然荡漾。

内蒙古:用科技创新点燃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引擎”

1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内蒙古!“守望相助。”“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为内蒙古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中国梦———“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这个总体要求,寄托着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殷切希望,指明了内蒙古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的行动指南。”1月29日,在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的讲话掷地有声。

春暖潮涌,势不可挡。全区各级党组织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自觉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

“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创新驱动相结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

作为转方式的动力引擎,科技创新被一次次点击……这种点击率直线上升的背后,我们看到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区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时代赋予内蒙古的一道考题。

壮歌逐梦科技发展顶层设计应运而生

当前,世情、国情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从国际形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各国之间的创新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现状看,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相对于内蒙古而言,连续10年,内蒙古在发展的“高速路”上奔跑。创造奇迹,也伴生问题:主导产业结构单一、链条不长,总体发展不够充分

……

形势,催生思路。

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掌握发展主动权,都有赖于科技创新驱动的决心和力度。

自治区副主席白向群带队到先进省市广泛调研,组织专家组进行创新顶层设计。

自治区科技厅领导班子带队进企业、下田头,以求掌握实际情况,把科技工作的重心放在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上,并提出全区科技工作的具体目标。

各地积极开展有益探索,从重点突破到全局铺开,从建章立制到营造环境,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迅速掀起高潮。经过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自治区政府审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确定了新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到2017年,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由现在的第三梯队靠后上升到第二梯队;到2020年,我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由第二梯队靠后上升到第二梯队靠前。

这不仅是自治区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内蒙古推动转方式同创新驱动相结合的重要支点。

——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升。到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6%,2020年达到55%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017年达到1.8件,2020年达到3.3件;高层次创新人才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领域不断拓宽,发展方式初步转向创新驱动型。

——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2017年,研发孵化、示范推广、信息化服务三大体系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满足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需求;重点科技研发机构覆盖自治区优势领域专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新科技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确立。企业R&D经费占全社会R&D经费总量比例2017年稳定在8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产业和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到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以上,自主产品和名牌产品比重持续上升。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县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适用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到2017年,县域特色产业普遍采用高新适用技术,重点科技计划实现旗县全覆盖,基本形成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全区旗县(市)区科技进步重点指标考核达标率稳定在90%以上。

——科技创新保障能力明显改进。到2017年,全社会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R&D/GDP)达到1.6%,自治区本级、盟市和旗县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比例实现法定增长要求。到2020年,全社会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进一步提升,财政科技经费保持持续增长。

——重点领域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建成自治区煤清洁利用技术创新平台,清洁能源生产与输配技术迈向前沿领域,现代煤化工关键装备与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色金属工业核心技术装备实现升级,电解铝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铜锌铅镁冶炼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一代稀土冶炼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稀土功能材料及终端器件应用技术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特种金属材料及制备工艺系列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现代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重型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畜牧机械、新能源装备等主导产品技术指标普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畜牧养殖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要农作物增产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各类生

态系统生态监测、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与资源合理利用技术集成规范,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明确路径汇聚优势勇于担当历史重任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命运。面向未来,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内蒙古创新驱动发展深入破题的路径呼之而出。

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李秉荣将这一路径概括为“12336”,即:围绕“8337”发展思路,突出推进“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和“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两项改革,实施实用技术成果转化、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三大工程,强化政策、制度、人才3个方面保障,深化院(校)地合作、区域合作、厅际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和部区会商等6个层面的合作,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其中,实施实用技术成果转化、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这三大关乎内蒙古经济前途的工程,已然被隆重推向前台。

李秉荣介绍,在实施实用技术成果转化工程方面,将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建立市场导向、政府服务、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

在实施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工程方面,围绕“8337”发展思路确定的重点领域的技术需求,在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绿色农畜产品、生态安全、科技文化融合,以及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方向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瓶颈。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为实施粮食丰产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加大民生科技工作力度,深入实施科技惠民计划。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业水平。

在实施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工程方面,合理布局创新平台载体,鼓励科技资源强强联合,推动企业、高校、院所的组织形式创新,形成优势互补、功能完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支撑体系。重点建设完善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孵化器等为主体的研发孵化体系;培育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各类创业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为主体的示范推广体系;构建以内蒙古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云计算数据中心、农牧业技术转移“信息通”平台等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综合信息化服务体系。

清晰的愿景、睿智的思路、务实的作风。创新驱动发展因新的内涵而粲然生辉。

来自自治区科技厅的资料显示,今年,我区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两个文件,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将科技创新的要义传递到草原的每一个角落。

选择30项以上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各盟市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至少完成10项重大适用技术的转移转化任务。

在新能源、煤化工、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牧业、现代种业、生物技术、绿色农畜产品、人口健康、资源与环境、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展30项关键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瓶颈。

加大科技资源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30-40家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建设8-10家孵化器。进一步提升京蒙高科孵化器发展水平,建成内蒙古科技创新园。着力增强包头稀土等高新区创业园区科技孵化能力,形成以内蒙古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稀土专业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体系。

围绕优势特色学科新建5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支持培育10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重点支持1-3家重点实验室提升为国家级平台。新建5-10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0家企业研发中心,推动现有的自治区创新平台加快环境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增强资源共享能力。

加快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年内使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达到50个,辐射带动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培育和建设15-20家体制新、质量高、功能强的自治区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为了引进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人才,自治区科技厅创新了“项目、人才、平台、环境”四位一体的人才工作机制。截至2013年底,在我区10个盟市相继组建了32个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47位院士,与入站院士专家团队开展科技合作项目74项,投入研发经费6.4亿元。在院士工作站的促进下,一大批创新人才开始向内蒙古聚集,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开始在自治区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新兴产业开始在自治区孵化,有效的促进了全区新技术研发、创业人才建设、传统产业升级和高新产业发展。

通过抓好“百人计划”与“万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有机衔接,深入推进“草原英才”等工程,营造壮大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的“碧水蓝天”。

共识正在形成,力量正在凝集。从春之声到夏之舞,不断完善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梦想注入不竭动力。

号角激昂创新驱动演绎新的时代传奇

蓝图绘就,号角激昂。一个个生动的实践在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实干中,激情呈现。

6月15日,北重集团自主成功研发的首台70吨级7008LC大型液压挖掘机成功下线,这一成果投入市场后将改变我国大型矿用挖掘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被动局面,填补了我国自主研发大吨位矿用挖掘机的空白。

日前,一则喜讯从自治区科技厅网站上传播,截至4月底,高新技术企业久泰能源集团国内单套装置最大的、年产100万吨煤制甲醇煤制甲醇项目,已经累计生产甲醇330多万吨。目前,该公司正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建设年产6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规划建设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等聚酯一体化项目,为自治区打造全国重要的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贡献力量。

推动转方式同创新驱动相结合,不仅让内蒙古的企业找到了“长寿基因”,还让县域经济在转方式中释放出巨大活力。

依托科技创新,准格尔旗以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为指导,进一步改变“一煤独大”的传统经营模式,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一批煤转化项目的落地投产,构建起了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煤化工生产体系,该旗也由此完成了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跨越。现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一批示范性重大煤化工项目均落户准格尔旗,目前该旗已建成超400万吨的煤化工产能,在建和拟建的煤化工产能超过500万吨,煤炭就地转化和煤炭产业链条延伸的转方式基础正在不断得到巩固。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我区不断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不断加强科技改革顶层设计,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了动力源泉,让转方式与创新驱动的距离“无限接近”。

去年以来,我区借鉴广东、陕西等省的经验,下大力气狠抓政、产、学、研为一体的新型科研开发机构建设,目前我区在12个盟市组建了16家集产、学、研、用为一体和以企业为主体的独立法人新型科研机构。组建初期,由政府投入引导资金,带动和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出资,自治区、盟市和企业出资比例为1:1:2,攻关方向涉及现代煤化工、清洁能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生态综合治理、稀土加工及蒙医药等领域。

自治区全面启动了科技重大专项,仅去年,就获得3项国家科技奖励,在“8337”发展思路确定的重点领域凝练出40个攻关项目,共投入经费4.8亿元,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全区105个项目在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库中立项;区内净增2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80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其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4%。另外,呼和浩特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结束了首府城市没有产业高新区的历史。

这是一个崇尚科技的时代。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从呼伦贝尔草原到巴丹吉林大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同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正照亮富民强区的美好愿望,演绎内蒙古“走进前列”的时代传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