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勤为径 苦中乐 善研读(二)

勤为径 苦中乐 善研读(二)

——谈读书的方法与精神

苦中乐

很多人把读书看作是苦事,“头悬梁、锥刺骨”的典故让人对读书望而生畏,甚至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2500年前的孔子,曾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言,认为对于任何知识、学问,了解它只是初始阶段,而是应该喜好,进而以之为乐。由此,可知读书也有此三种境界。

所谓“知之”境界,对于知识、学问只是出于一种理性的知道、了解。这时候,知识、学问外在于人,两者只是一种理性的学习甚至是利用和被利用关系。传统中有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式的读书学习,即是如此。

“知之”境界的读书学习很难持久,也无法真正深入进去。孔子曾经感叹,读书三年不存在做官的念头,是很难的。潜台词就是,人们读书时往往想着如何当官、发财。脑子里如果总是这些思想,又哪能专心学习呢?如果人们停留在“知之”的学习境界和阶段,读书学习就是件苦差事。其实,他们并不想学习,学习不过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当然就显得无奈而痛苦。

在“好之”境界,对于知识、学问的读书学习变成一种兴趣和喜爱。此时,读书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变成内在的需求。书中的知识、学问在人心中激发了情感和兴趣,两者不再是冷漠的理性关系。人与知识、学问因为有了情感因素的介入而更加亲密。如此,人们读书的动力就会持久、笃实。

第三是“乐之”的境界。进入这种学习境界,人们完全进入了一种与知识、学问“合一”的境地,读书带来无尽的快乐,人沉迷其中忘乎所以,自得其乐。此时,学习者废寝忘食,也许别人看来非常辛苦,但是他们却浑然不觉,因为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过程都给人带来持续不断的精神快乐。

在“好之”的阶段,人与知识、学问之间的情感关系依然不够稳固,兴趣爱好会有改变,有时候可能就是“三分钟热度”。在“乐之”的境界,人与知识、学问的关系就不再是情感关系,而进入了一种超功利和超情感的关系之中。当读书的结果是创造人生的一大快乐,如此的读书不仅会持久,更会深入。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