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考研热”降温与“含金量”不足有关

164.9万!继2014年人数下跌以来,去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又减少了6.5万人,由此,宣告这场持续了20多年的“考研热”开始明显降温。

要弄清“考研热”降温,先首要弄清楚为什么考研?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考研?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347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发现身边大学生考研的最普遍目的是圆名校梦(42.8%),接下来是逃避就业压力(33.7%)、重新选专业(33.1%)和进入理想城市(32.0%)。仅25.6%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大学生考研是因为对学术研究有兴趣。

由此可见,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之所以选择考研,或热衷于考研,主要还为了能好找工作,或找个称心如意的工作。

事实果真如此吗?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研究生的就业率就一直在80%左右徘徊,与本科生的就业率相差无几,在部分地区更是出现了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趋势。

例如,今年重庆市的55所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6.42万人,截至6月30日,还有约2.4万人没有就业。其中,研究生有1.41万人,就业率为74.28%;本科毕业生有8.37万人,就业率为84.63%;专科(高职)毕业生有6.64万人,就业率为88.81%。,再例如,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发布的2014年在陕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今年陕西应届高校毕业生达31.1万人,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约64.6万人。截至5月底,全省应届毕业生签约率为67.8%,研究生毕业签约率低于大专生。

所以说,考研除了得到个“金子招牌”外,在就业、工资待遇等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甚至比本科生、大专生的就业比较还低。或者说,研究生同样面临就业难,或考研已失去就业优势,才导致了“考研热”降温。

究其原因,一是为了迎合“考研热”一些高校盲目扩招;二是一些高校把扩招当成了新的创收手段;三是一些院校盲目追求办学规模与办学层次等。

也可以说,研究生就业难,或就业率下降,与研究生的“含金量”逐年下降有着很大的关系。归根结底,还在于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出现了问题。

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压缩招生规模外,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的“含金量”才是硬道理。或者说,只有有了“含金量”,研究生才能找到一份满意的或理想的工作。否则,无“优势”的考研,“考研热”必定还会继续降温。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