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吕梁山香菇产业的“领头雁”

在吕梁山脉中段南麓、交口县双池镇枣林村一处不起眼的小沟沟里,竖立着一块醒目的门牌——双轩菌业香菇500万菌棒工厂化生产基地。香菇业内人士或满腹猜疑、或嗤之以鼻,香菇菌棒工厂化?500万棒?多数人认为是“吹牛皮”。如果不是亲临其境,笔者也不敢轻信在这交通不便、地势偏僻、厂区简陋的地方能上马全省首例、全国罕见的香菇工厂化生产流水线,且年产能力500万棒。要知道,香菇工厂化生产菌棒的技术能力代表着这一行业最先进的技术水平。

2014年3月,交口县双轩菇菜种苗公司响应吕梁市“8+2”农业产业化3年振兴计划和交口县“5+2”农业产业化发展号召,立足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发展理念,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投资1100万元启动了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流水线建设项目。

然而,历时3个月的基础建设完成、进入试投产后,夏季生产高温难耐、杂菌横生,原料配制成分变幻无常等困难接踵而来、问题此起彼伏。作为香菇工厂化生产流水线的关键环节,香菇菌种的制作尤显重要。为节约成本、缩短周期、提高效率,公司决定采用国内先进的香菇液体菌种制作接种技术。为此,公司不惜重金购进设备,高薪聘请技术专家坐阵指导。但事与愿违,连续3个月菌种制作均以失败而告终。数名技术人员婉言辞职、几十万棒菌棒生产成品率几乎为零、员工因看不到希望而失去信心、经济损失高达200余万元、正常运行的资金周转计划基本落空,基地陷入了弹尽粮绝的窘境。如果停产、放弃技术攻关,企业将面临破产、债台高筑,同时也标志着香菇现代化生产在当地的失败,势必影响刚刚起步的香菇产业在交口县的发展。

在最艰难的时刻,公司领导审时度势、痛定思痛,冷静思考失败原因、总结失败教训。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一项产业的发展不能仅凭一腔热血,更不能用传统农民的农业思维来决策和指导,应更清醒地认识到依靠科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以严谨的态度,严格技术操作规程、循规蹈矩,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本地条件作出适当调整和创新。于是公司领导亲自吃住生产第一线,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研究琢磨、无数次反复徘徊在成功边缘的试验实践,对流水的不合理部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苦战两个月后,难关攻破,香菇液体制种一举获得成功,制棒流水线环环紧扣,生产井然有序,日产菌棒12000棒,成品率高达98%。双轩菇菜种苗公司香菇500万棒工厂化生产流水线正式投产运营。与国内普遍采用的固体菌种相比,这种液体菌种成本低、产量高、规模化、发菌快,抗杂能力强的优势凸显,为交口乃至吕梁反季节食用菌产业发展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领跑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有超前的意识和拥有这种超前意识的“领跑者”,这就不能不提到双轩菇菜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拉生。作为交口县人大代表和枣林村党支部书记,他谋划企业发展的初衷,想得更多的是使全村人通过香菇产业的发展富起来,引领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发展蓝图已绘就,今年他将带领全体村民栽培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500万棒,占到全县食用菌栽培总量的50%,户均1万棒,人均收入奔小康。同时,为全县食用菌栽培户提供100万斤优质菌种,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让共同富裕的种子在交口这片香菇产业发展的处女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填补山西香菇反季节栽培的空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