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梁晓声 我是多么期待“读书种子”

一个驰骋文坛几十年的“大”作家,日前著“小”书两本,专谈“写作文”,是为《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与《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今年,梁晓声不仅出版了两本专谈“写作文”的“小”书,年初,他还推出了21卷本的《梁晓声文集》。这位创作30余年、问世2300余万字的作家,昨日,就近期之所思所做,接受了华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两本书 想让孩子们愉快地写作文

华商报:梁先生好!怎么突然想起写关于作文的书?

梁晓声:两本书是去年底写完的,其实想法由来已久,最早是从一些朋友那里,得知他们对孩子作文的忧虑或者说是抱怨。当然,他们主要指的是作文分数。我思考的是,孩子在成长时,身体在长,大脑也在长,而根据现代科学的一些分法,人的大脑脑区大致功能可以视作三块,即分管记忆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小学时期一般而言,是记忆脑区和感性脑区得到较快发展,而到中学后,会重点发展理性脑区。

华商报:你觉得孩子们现在这种发展平衡吗?

梁晓声:严重不平衡。我发现一个规律,我们的孩子们,记忆脑区早早地就被用到了疲惫的程度,而其他脑区的发展则并未跟上。拿写作文来说,本身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但为什么孩子们普遍会排斥?我觉得,文题都是老师们出的,哪怕是叙事,老师们都要强调意义,但中小学的孩子们难道不应该以兴趣写作为主么?到大学后才是意义写作的时期,老师却往往开始实行兴趣写作。在中小学,老师们强调意义时,学生们会反感,似乎在小学时期就被“意义”二字搞伤了,而到了大学,却要从头补上最基础的比如“五讲四美”,完全倒过来了。我想通过这两个小册子,讲这三个脑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应得到成长。

华商报:你觉得自己这种努力,会起到多大作用?

梁晓声:我所做的可能只是杯水车薪。我想提醒家长的是,分数有时并不能告诉你,你的孩子的成长是全面和健康的。我也希望中小学的语文老师,能调整一下思维。比如,作文课时,尽量由孩子自己来出题,选五到十个孩子出题,然后大家表决,感兴趣的题,孩子们肯定乐意去写,调动起兴趣。以往作文,如果题是相同的,判卷就会非常快,然而,这样的“快”又有何益?这样的作文,必然是言不由衷。孩子们对作文,必然会反感甚至恐惧。

华商报:学校和家长可能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作文得分。

梁晓声:是的!如果有家长只是想从书中找到一种写作文的捷径或诀窍,那我想非常不客气地告诉你,请放下我的书,不要用你的手碰我的书!我所做的事,与小孩一生的成长有关。我可以说,现在相当多的家长,根本不称职,他们觉得自己花钱把孩子送进补习班,车接车送,或者花钱买书给你,就心安理得了。但他想没想过,他给孩子花了多少精力?我们小时候,文盲的爷爷奶奶都会给我们讲故事,现在还有这样的父母吗?你真没时间陪孩子吗?全是借口!你怎么下班后有时间出外去应酬,去打麻将,在网上闲聊?至少,在家里的饭桌上你总有时间吧。

华商报:你觉得自己能影响到多少家长?

梁晓声:我当然知道,我没有能力、义务去影响所有家长,其实,我最终还是想影响孩子本身。以我在大学任教这几年的经历看,每个算得上健康成长的孩子,他的想象力的水平,一定高于他的作文分数所体现的水平,只不过作文题没有激发他的想象空间而已。目前的状况是,老师、家长们几乎不做改变,孩子们也没有办法去写他愿意写的作文。我在大学里教书还发现,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凡是我认为潜质好的,他们在初中、小学时的作文分数反倒都不怎么高。所以,我是在源头上为孩子们做点事,要他们懂得他们的成长是怎么一回事情。

两件事 推广全民阅读推荐《平凡的世界》

华商报:从对作文的理解和期待来看,你很注重学生的阅读。

梁晓声:我一直在呼吁,要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我们和其他国家很不一样,我们一千多年前就产生了科举制,它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读书的目的,比如说书中自有千钟粟,有颜如玉,有黄金屋等等,似乎很励志,一下有了读书的动力了,于是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有了凿壁偷光。但也有坏处,就是,这些说法把我们与书的关系,搞得太功利了,大家读书之前往往会想,读这些书对我有什么好处?或者反之,我不读书对我又有什么坏处?在西方,没有科举制,读不读书,与你在社会层级中的上升、与你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不大,但多读书,你可能会成为教授,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受人尊敬,没有我们那么功利。

国家图书馆有个非常重要的“文津奖”,我当了十年评委。记得最初有一项是评科普读物,这方面我们中国的原创书籍很少,只能评外国翻译过来的,化学的,物理的,等等,虽与文学没太大关系,但他们能用很优美的文字,引人入胜的笔调,讲述那些科学问题。相比之下,我们的科学家的文字就相对枯燥一些。所以,不管你做哪一行,读书的好处都在那儿摆着。就是当老师,你的知识丰富,超越课本了,学生们也会欢迎你。所以,我是多么期待“读书种子”。读书的人多一点,理性的人就会多一点,社会的浮躁就少一点。读书这件事,是最好的医治浮躁的良方。

华商报:估计你关注到了,前不久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引起了一波热潮。

梁晓声:我看了这个电视剧,而且我还为它做了一点儿事。全国“两会”时,在文艺组,我是发言人之一,在发言时我说,我们以前一直批评电视剧中现实题材偏少,看了此剧,我感到欣慰。就在几天前,我才应邀给上海的解放日报寄出了一篇文章,因为上海把《平凡的世界》作为推荐给干部们阅读的一本书。路遥本身是我一直心存敬意的作家,《平凡的世界》是他的一部力作。这本书中,我认为哥哥少安可能更主要一些,在前面章节,路遥写少平,情境就定位在县高中操场上,按理说,少平是孙家得以进入县城高中的佼佼者,应该感到幸运,而他一出场,就充满了悲怆,那些干部子弟戴着手表,富家子永远是穿戴一新,与他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在想,路遥为什么开篇一定要这样写?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当时还是城乡二元制,许许多多农家子女望城市而兴叹。路遥是走在改革前边的,在少平这个人物身上,有路遥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向往,在少安这个人物身上,则有路遥坚韧甚至近乎固执的精神、意志,把这兄弟俩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路遥。路遥要替他们发声,同时他也明白,改变这么多农村人口的命运,首先要靠国家农村政策的调整。路遥也认识到了,农村需要新人,农村新人代表就是少安,我把《平凡的世界》视为当时千千万万农村子弟的“圣经”。

华商报:看完这个电视剧,你还有哪些感慨?

梁晓声:我最感慨的是,少安的精神,也需要现在的干部们学习。一,他有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他的治下负责;二,他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三,他身上没有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少安的那种大情怀,善良,尤其令我感动。

华商报记者 王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