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百姓满意的创业创新之星”评选活动启幕

本报讯 记者刘枫林报道 “百姓满意的创业创新之星”评选活动日前启动。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刊登参评人选的优秀事迹。

单位、企业的发展,城市、社会的进步,人才是关键。为进一步加强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引导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创业创新实践,本溪市委组织部、本溪晚报组织开展了此次“百姓满意的创业创新之星”评选活动。

开展“百姓满意的创业创新之星”评选活动就是希望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营造人人创业、人人创新、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培养造就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高素质创业、创新型人才,为山城本溪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添活力,做出贡献。

据了解,“百姓满意的创业创新之星”评选活动为期3个月,分为人选推荐、事迹报道、市民投票、成果展示等4个阶段,参评对象主要包括我市创业创新业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返(来)溪高校毕业生等。事迹报道结束后,广大市民可通过《本溪晚报》、本溪网刊登的选票,进行报纸投票和网络投票。得票数前十位的,将被确定为“百姓满意的创业创新之星”。

女博士的创业路

让“榛爱”飞向全国

“百姓满意的创业创新之星”评选活动启幕

她,今年28岁,兼具博士研究生、农业公司总经理等多重身份,由她亲手创办的农业合作社,每年营业额600万元,成功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在全市大学生村官培训班、本溪籍优秀青年学子“知我家乡、爱我家乡”座谈会上,她现身说法,引起强烈反响。

她就是孙丽金,目前就读于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一年级,从2004年到2015年,她用十一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把平欧大榛子从实验田带回家乡,规模化大面积种植后又出售到全国的创业富民之路。

故事还要从孙丽金的父亲说起,孙丽金的父亲是个务农能手,曾建过花卉大棚。2004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孙丽金在省经济林研究所的试验田中见到了“中国平欧杂交大榛子”。

“我长这么大头次看见那么大个的榛子,要是能引进自家大田,家里就不会因为大棚里的树苗卖不出去而发愁了。”

在孙丽金的坚持下,孙父引进了一千棵平欧杂交大榛子树苗,栽到她家门前的5亩地里。随后的几年时间,孙家用卖榛子、卖部分苗木的钱扩大宣传,占领市场,逐渐形成规模种植。

2007年夏天,高考后的孙丽金报考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农大学习的四年时间,孙丽金每周都要回到家里,将平时上课时学到的知识用在自家的大榛子地里,改进改良栽植技术。回学校前,她又会将父亲在田里遇到的技术性难题整理到一起,到老师那里寻求解答。

经过她和父亲改良的榛子苗,苗木成活率提高到98%以上,而且长势快,结果早,榛子园的收益不断增加。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孙丽金的榛子园迎来了壮大发展的关键期,她一举将基地扩大到800亩,并且成功注册属于自己的商标“美梦成真”,年产值一下子突破500万元。

“平欧大榛子盛果期亩产可达到400斤以上,是平榛的4倍,同时还克服了欧榛易染病以及不耐寒的缺点,无需打农药。”孙丽金介绍,“平欧大榛子的土地适应性更强,只要能长草的地,都能种植它,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价值。”

具有如此之多优点的平欧大榛子,并不愁销路,孙丽金骄傲地告诉记者,如今利用网络推广,她已经将平欧大榛子推广到了祖国的半壁江山,“只要是秦岭淮河以北,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农户在栽植我家的大榛子苗。”采访当天,就有六七拨儿客户前来考察,他们当中有黑龙江的,也有吉林的。

自己富了还不算,还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为此,孙丽金成立合作社,将自家试验成功的好方法无私地传授给社员,再加上合作社所独有的政策、成本、信息以及规避市场风险等优势,到了秋后社员们每亩地赚得比其他大榛子种植户要多得多,吸引了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

与此同时,由于榛子园所需栽苗、施肥、除草、采收榛子、起苗捆苗等用工量很大,大榛子项目给当地创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一位普通农妇干一夏天的活就可以赚一万多块钱,比她一年水田旱田的收成加起来都要多。

85后大学生村官

创业带动村里人

“百姓满意的创业创新之星”评选活动启幕

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没有像其他同龄人一样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通过考取“大学生村官”成为了家乡的一名村主任助理,又通过带领村民种植黑木耳,开始了创业富民的道路……85后大学生村官魏相飞,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

今年28岁的魏相飞,2013年7月从鞍山师范学院毕业后,通过大学生村官选拔考试,成为了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胡堡村的村主任助理。

“既然选择了做村官,就得为父老乡亲做出点儿实事”,胡堡村主要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妇女在家无事可做,魏相飞说,“帮留守妇女找到一条创业致富的门路”,是他当时唯一的想法。经过多方调研,他把目光投向了单片黑木耳种植项目。

“黑木耳种植不需要高强度劳动,投资少,风险也相对较小,适合农村留守妇女。”他还介绍,“我们村昼夜温差大,水质好,周围又没有工业污染,很适合黑木耳的种植。”

说干就干,魏相飞拿出大学时创业攒下的17万元家底儿,从抚顺购回了3万余段菌种,在各级组织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同时租下废弃的小学操场,作为木耳的种植场地。

然而,对于从未接触过农业生产的魏相飞来说,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要带领村民们种植木耳,我自己首先要成为木耳种植方面的专家”。为此,他抓住一切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上网查阅资料,跑到农业技术推广站找专家,到木耳种植专业户家中与他们探讨技术。

经过魏相飞的不懈钻研,3万余段菌种终于在2014年夏天迎来了“头茬”收获,“每段菌段能收一两左右的干木耳,一共收了1000多斤!”随后3个月中,基地又先后收获了两茬木耳,全年总产量达3400余斤。

有个好收成,如何将木耳销售出去,是摆在魏相飞面前的又一个难题。看着包装好的3000余盒木耳,魏相飞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背起20盒木耳,独自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车,在车上,他将木耳分成400袋半两装的小包装,准备连同自己的名片留给土特产店老板。一星期中,他一共去了30家土特产商店,足迹遍布北京的8个城区,脚底磨出了成片的血泡。

“回程的那一刻,我看着车窗外滚滚的人流,觉得自己特别渺小,但是我对自己种出来的木耳有信心,一定会有人给我打来电话订货的。”

不出魏相飞所料,一个星期之后,十余家试吃了魏相飞“绿佳鲜”木耳的土特产商发出订单,其中一家一下定了400斤。魏相飞和他种植的木耳一下子成了北京城土特产商店的抢手货。

很快,3400斤木耳销售一空,一年算下来,魏相飞的木耳种植基地获毛利润8万余元,每个参与种植的留守妇女也得到了近六千元的工资。

看到魏相飞木耳种植基地的成功,越来越多的村民想要加入到项目中,面对村民们被调动起来的热情,魏相飞表示下一步他还打算开发木耳的周边产品。“与省农科院正在研发木耳粉和木耳罐头,这方面市场目前处于空白,相信会有不错的前景。”

本版撰稿 冯宁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