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南充农民在网上卖黄溪贡米 一年卖出100吨

暮春,清晨。山高沟深的高坪区黄溪乡绿意盎然,在乡长沈仁仲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有着“黄溪贡米核心种植地”之称的黄溪乡高坡村,探寻黄溪贡米的秘密。

晨风阵阵,秧母田里密密匝匝的秧苗推推挤挤,在清晨的露水中,争着长高。走在高坡村的田埂上,太阳还没爬过树梢。远远地,记者看到,一个农民裤腿挽过膝盖,扶着犁头跟在一头黄牛后面犁地。刚刚犁出来的泥块在他和黄牛的身旁铺成两行,朝霞染红了他身后更远处的山头。

“他叫张仕银,是高坡村三组的贡米种植户。”沈仁仲向我们介绍说。来到田边,张仕银看见我们,停下了犁地的脚步。在他脚边,刚刚犁过的泥土趁机慢慢往水底沉了下去。此刻,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田里的水轻轻一搅动就十分浑浊,就算没人动,田里的水也呈乳白色,而在这块田的四周,几乎每块水田都是这样。

据同行的乡长介绍,高坡村海拔有640多米,山高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使这里形成了粘而不结的黑褐色泥土,这种独特土质的田水,特别适宜种植水稻。“我们这些田里种出来的谷子,打成米就是好吃。我家用种贡米赚的钱,修起了26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说起这些,张仕银很是兴奋。

该吃午饭了,我们看到,张家的饭桌上,有肉、有菜还有汤,然而最“打眼”的,还是那一盆白米饭,颗粒饱满、晶莹透亮,闻起来香喷喷的。“这就是我家水田里种出来的贡米,香得很,不要下饭菜光吃白米饭就可以吃两三碗。”张仕银的老伴李银芳笑眯眯地请记者入席。一块写有“走进幸福”的电子表牌挂在堂屋的墙上,时间在张仕银一家人的笑声中,一秒一秒地走着……

在黄溪乡采访,当地老人还给我们哼了这样一段至今在当地传唱的民谣:溪黄泥褐谷品稀,稻田千年变不清,黄溪自古产贡米,唯有皇家独享用。一位老人还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述了黄溪贡米的由来: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地方官吏敬献黄溪大米,乾隆皇帝吃了赞不绝口,当即钦定为朝廷贡米,黄溪贡米由此沿袭下来了。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来,黄溪乡的贡米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贡米都是自己种自己吃,最多是给城里的亲戚朋友送一些。“偏僻的地理位置,闭塞的交通,限制了黄溪贡米外销。”沈乡长一语道出了黄溪贡米尴尬的困境。

好大米必须走向市场。从1998年开始,黄溪乡干部逐渐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他们先是将“黄溪贡米”注册成为“南充市知名品牌”,接着成立了黄溪乡优质水稻繁育种植协会,同时一改村民传统的散种方式,将水稻种植区域化、集体化、合作化。乡政府还聘请农业专家,对村民进行专业的“种植、培育、施肥、打药”等一系列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逐步提高了村民的水稻繁育种植能力。

“技术提高了,村民种出来的稻米更加好吃,村民们根据品质好坏,将黄溪贡米分成了特级、一级、二级,等级不同价格不同,黄溪贡米这才在周边渐渐的小有名气。”沈乡长说。

“我们现在还在网上卖大米,坐在家里就可以数钱了。”黄溪乡莲花石村的贡米种植户杨建国接受记者采访时喜滋滋地说。据记者了解,去年,依靠互联网,黄溪贡米成功卖出100吨。沈乡长说,这一切得益于高坪区建立的农业科技信息网,乡政府在互联网上推出了黄溪贡米销售信息,安徽、贵州、云南订单纷至沓来。黄溪贡米走俏了,价格不断上涨,以前每公斤4元,如今每公斤订购价涨到了10元。

目前,黄溪乡水稻种植面积5000余亩,形成了以高坡村、莲花石村、灵观音村共计1000余亩的核心种植基地,带动了周边9个乡村共同发展。2014年,黄溪乡核心贡米年产量500吨,产值500多万元,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1000多元。去年11月,黄溪贡米成功注册“四川省著名商标”。(记者 卜兵 杜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