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孩子 今天你阅读了吗?--我市全民阅读现状调查(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青少年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之于青少年成长的的重要,每个家长和老师都不会忽略。

阅读一直是一种润泽心灵的高尚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否,不仅仅影响到眼前的学习生活,学习成绩,更是能深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精神世界,乃至人生的轨迹。

不止一个教育专家说过,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得在青少年时期就养成,否则很难在成人后,出社会后,在浮躁的社会中,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再去奢谈阅读。

遥想少年时期,互联网在我国还没全面普及,书本是大多数同学的“精神食粮”。多少个无眠的夜晚,躲着宿管员,打着手电钻在被窝里看书;校园里随处可见捧着课外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同学们;还能忆起,周末时拿到生活费就第一时间奔赴书店的雀跃心情;还能想起看到好书后,激动地和朋友分享的那种迫切……

现在的孩子们呢?还会有当年的那种阅读的氛围吗?当网络游戏铺天盖地,热血漫画风靡校园,社交网络精彩纷呈,书籍这位朋友是否已经逐渐被淡忘啦?而“越长大越孤单”的无奈是否也成为现实写照?

小学:

很少有不爱阅读的孩子

为了解小学生阅读习惯,近日,记者来到我市哲商小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抽样选取了六年级6班全体学生,共发放问卷52份,回收52份。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2%的学生喜欢读书,其中48%是“非常喜欢”,不爱读书的人数为零。而在这项数据中,67%的孩子是因为自主喜欢阅读,将近27%的学生表示自己“想从书中获取知识”,由于老师和家长要求而读书的,仅占5%左右。

“在我13年的教学经历中,几乎没有遇到过不爱阅读的孩子。”该班的语文老师谢柯娜带过两届学生,在她看来,大部分小学生是十分热爱读书的,“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会在教室后面布置一个‘阅读角’,书架上放置着五花八门的课外书,老师一说下课,总有几个爱好读书的小家伙迫不及待地围到书架旁,人手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翻阅起来。”

诚然,小学是儿童迈入知识大门的第一步,他们对这个世界好奇,渴望看书、从书中获取知识。调查表明,将近70%的学生已经开始独立到书店购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因此,引导孩子把握正确的阅读方向,是老师和家长的首要任务,“在这方面,男孩子要比女孩子更让人头疼一些”,谢老师的儿子目前正在读六年级,对此她深有体会,男生确实更容易被一些“热血”“青春”的漫画书吸引。当然,漫画书并不是不可以看,但是需要有节制,不能放任他们到“痴迷”的地步。如何引导学生看更有阅读价值的课外书,谢老师有自己的“独门秘笈”。

一开始,她会在上课时给学生们讲一些自己推荐的书目中的小故事,有时候只挑开头的一段、或最精彩的一段来讲,孩子们听得意犹未尽,便会在课余时间找来那本书看。谢老师并不提倡强迫式的教育方式,学校寒暑假会发一张“必读书单”,孩子们假期看了哪些书,是需要家长签字汇报的。“当然,这不是硬性要求,作为老师,我更希望引导学生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太过强硬地去要求他们只会适得其反。”在调查过程中记者也发现,喜欢的书籍种类这一项,学生们的选择是各不相同的,动漫、科普和名著这三者都占到30%左右,唯一比较“冷门”的童话因为受到年级的影响,只占7%。

“一学期你大概能读多少本书?”这个问题的答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因为将近60%的学生选择了“超过10本以上”这个选项,在这个可观的阅读量数据背后,小学生阅读深度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5%的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在30分钟左右,其中71%的学生会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仔细阅读,只有23%的学生有细读的习惯,会边看边做一些阅读笔记。关于这点,谢老师解释说,她认为在小学时期,家长和老师应该让孩子们自由挑选感兴趣的书来看,因为这个年纪是养成阅读兴趣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一二年级时,她通常不会要求学生该看哪些书或布置读后感,而是让他们没有压力地去阅读。但随着学生进入高年级,开始阅读一些文学名著作品,她也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看的书多了、杂了,我会担心他们越看越快,养成一目十行的习惯。因此会适当地每周布置一篇读后感,不要求数量,但是要求学生们细读、深读,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差异上,以三年级为分水岭,谢老师认为,低年级的学生一般会挑选一些有趣的书来看,多为童话故事,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深度更深一些,甚至有些已经开始看《飘》《简爱》这些外国名著了。在阅读书籍的种类上,女生比较偏爱文学类的作品,男孩子更爱看一些科普书,像《小哥白尼》《发现号》这类科学杂志,就很受班上男孩子的喜欢。

不过也有一些“不安常理出牌”的深度书迷,记者采访了临海小学5年级的男生檬檬,小家伙虽然只有10岁,但是书龄已有7年。檬檬阿姨告诉记者,他认字比较早,家里人也没有教,不知道小家伙在哪里就认识了一些初浅的字。后来他看阿姨在玩《仙剑》《古剑奇谭》之类的游戏,就凑到她怀里来看。这些游戏有大量的人物对白,和情节介绍,他看不懂就让阿姨念给他听。居然靠这个,认识不少字。然后,在每晚妈妈讲故事的辅助下,他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自己看课外书了。檬檬阿姨说起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檬檬刚上小学时有一次从她的书架上搜了一套《小屁孩日记》,这应该属于比较成人的书,家里人都认为这些字比较多的书籍孩子其实是看不太懂的。但是大家尝试着考考他,居然发现他真的已经懂了。可能是认字较早,他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幼儿园就已经养成。上了小学,系统认字后,檬檬看书更加一发不可收拾,而且看的书籍包罗万象,甚至连书店里的那些工具书都看得津津有味,是个十足的“小书虫”。除了家里人给他买书外,去书店蹭书看,去图书馆借阅,都成为了他的日常生活,迄今为止到底看了多少书,檬檬自己也统计不起来了。如今,他上小学5年级,他的书已经放满了家里的三个大书架。最近小家伙在啃《金庸全集》,还颇有见解。对于家里面这个“小书虫”,檬檬阿姨说:“阅读这种事情全凭兴趣,家长和老师只不过是起了引导作用。当然,家庭氛围也很重要,有一个爱书的环境,孩子不可能不爱书。”

说了这么多,那么,读书对学习的帮助到底大不大呢?98%的学生认为读书对学习有较大的帮助,其中38%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

经过这次问卷调查,记者发现,在当前的社会群体中,相较于成年人、初高中生来说,受电子产品和工作、学习压力冲击较小的小学生的图书阅读量无疑是令人欣喜的,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深度甚至不亚于成年人。

少儿时期是孩子学会读书,养成读书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老师、家长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就像谢老师强调的那样,“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能够终生受益”。

中学:读书郎不“读书”

如果说,在小学的调查还是振奋人心的话,关于中学的采访情况就急转直下。在此,记者通过自己当年的读书情况和如今的状况进行了一番对比。接受采访的老师是台州初级中学初二语文教师朱艳朱老师。

身为80后的朱老师,对书籍的感情很深。“想当年,课外书对我们这个时候的学生来说,都不算是学习,而是一种休闲。学习的间隙,稍微有点空,就会拿出课外书来看,有些同学是废寝忘食地看。那时候,几乎每个同学的桌板底下都有几本课外书吧。而且,不是现在孩子推崇的网络文学,热血漫画,而是正儿八经的严肃文学,经典名著。”朱老师忆当年道。

现在的书籍比上世纪90年代要来得丰富得多,孩子们应该比当年的同学们看得更加疯狂吧?

很讶异,对于这个问题,朱老师非常坚决得否定了。“现在的孩子,大部分不爱读书,而我初中那会,身边的同学,大部分爱读书。”她一再强调,她所教的班级不一定代表全市中学生,但是作为全市最好的初中,一些现象还是值得深思的。

初中课业繁重,已经不比小学,很多学生在小学时期养成的阅读习惯,确实会因为课业的关系,暂时停滞。而家长在小学期间作为孩子阅读的督导者,往往到了中学,就不再作要求。再或许是新世纪的孩子,是伴随着网络的兴盛而成长的。网络世界的吸引力,已经远远大于书籍能够赋予的。尤其是智能手机风靡之后,快乐变得更加触手可及。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稍有空闲,就拿起家里的平板电脑或者手机。网络和社交圈比90后所钟爱的电脑离他们更近,也来得更方便。“很多学生连电脑都懒得玩,更遑论书籍了。”朱老师说。

除了阅读量的不尽如人意,阅读的内容也不容乐观。事实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们也不是不爱看书,而是爱看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闲书”。记者调查显示,最受欢迎的是漫画,以及校园小说和网络文学。这个现象在书店里也能窥见一二,校园小说、网络文学书架占了很大的分量,甚至一些热门的校园小说还会被摆上畅销书专用的桌台上。周末,总有穿校服的学生围坐在这几个书架旁翻阅。“这些玄幻、武侠、言情类的书籍,我们初中那会儿也流行过,那些描述青春疼痛的书,很对青少年的胃口。但是作为语文老师,真的不提倡。”朱老师告诉记者。比如那些动辄几百万字的玄幻小说,情节设置如同网络游戏一样,打怪升级,花大量时间看完后,大部分情节都模糊了,基本算没有收获。而类似于《最小说》这样的校园文学,里面的无病呻吟的内容太多,在给学生的人生引导上,有些还是负能量。学生把有限的阅读时间都贡献给这些书籍,未免可惜。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学生,许多高校图书馆借阅排行榜显示,近年来最受大学生欢迎、高居排行榜前三的大多是《明朝那些事儿》《藏地密码》和《盗墓笔记》之类的通俗作品。同时,相比原著,青年人更喜欢看经典作品的影视版,以别人的视角代替自己的阅读。远离原著是当代大学生阅读的普遍趋势,而这导致的后果往往是“有知识,却缺乏独立和深刻的思想”。

此外,手机终端的兴起,以微博、微信为载体的内容较传统阅读介质对青少年更具吸引力,碎片化的“轻阅读”“浅阅读”趋势明显。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和新媒体的“魅力”分散了青少年阅读的注意力,也导致他们“童年文化圈”的普遍缺失。

记者在之前提过的,初中老师教会的深度阅读,即边阅读边捕捉有意思的信息,做上记号甚至写上感悟,摘录抄写这样的阅读方式,在如今的中学生这里是否适合。“我曾尝试着推崇这样的阅读方式,但是这个方式适用于一些真正优秀的书籍,对于一些浅显的书并无必要。更何况,现在的学生更习惯于阅读电子书籍,这种阅读方式是浅阅读,是快餐式的阅读。”朱老师说。快餐式的阅读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阅读粗放的问题。同学们在阅读时,专注的程度降低,常常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对于严肃文学,经典名著的阅读情况调查,其实从语文试卷上就能看出。据悉,近年来,中学的语文教材开始重视课外阅读,在每一册教科书的最后,都有一些好书的推荐。而这些书,按照教材要求是必读的。也就是说老师上课内容并不会涉及到,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更重要的是已经纳入考试范围,占的比分还不少。对于考试能够考到的书籍,孩子们依旧不是很愿意去看。“题目并不难,无非是这本书里这个人物和那个人物是什么关系,这个情节和那个情节,哪个先哪个后,可以说只要阅读过,都能答。遗憾的是,必读课外书的题目得分率并不高。”朱老师感到可惜,这些书目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推敲,都是优秀书籍。饶是如此,学生们的阅读热情还是不高。

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一环,青少年阅读要正视几个存在的问题。处于“断乳期”的他们,心智正迈向成熟,反应在不再像小学时那样对老师和家长言听计从。但是心智发展又远没有成年人成熟,更容易受到外物的干扰和低俗文化的侵袭。比如对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的推崇,对微博、微信“伪励志故事”的迷恋,猎奇心理重等等,从而把大把的精力浪费,加上如今学校学业负担重,大部分家长没有敦促孩子读书看书的习惯,部分青少年缺少了空闲时间和价值参考,耗费了阅读的时间和可能。

正因为看到了中学阶段的学生,在阅读上的空缺。教育部门开始以课外书必读入试的形式,企图用学生和家长对于分数的重视来重新唤醒学生们对阅读的热情。这样的急迫,可以从每年必读书目的增加就看得出来。在最新的必读书目中,记者不仅看到一些万年不变的老名著,老经典,也看到了诸如龙应台的《目送》之类的深刻又时新的书籍。比较耐人寻味的是新增的几百首古诗词,看得出在课外阅读上,日渐向传统文学倾斜。 教育部门的良苦用心,不知道孩子们是否看得出来,还是只为课业加重而烦恼。

功利性的教育观也是中学生阅读骤减的原因,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在得知有必读书目,并列入考试后。不少家长打来电话问情况,询问是不是每本都要读,占的比分高不高,有没有重点书目,必考的那种。言谈间,我感觉得出来,家长对于课外阅读入试并不是那么欣喜,很多家长所看到的是,孩子要‘浪费’更多的时间在课外书上了,而不是编者的良苦用心。”朱老师感叹道。

在利化的教育观、新的阅读介质和载体的双重冲击外,中学生疏远名著、阅读退化避无可避,成为了一个令人不忍粗读的事实。打造青少年喜阅读、爱读书的书香社会,势在必行,却也任重而道远。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