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头条 > 正文

信息安全的失败:甲午战争中的情报泄密

信息安全的失败:甲午战争中的情报泄密

在中国近代史的诸多战役中,甲午战争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来并不被看好的日本却打赢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大清朝北洋水师。这场战役的失败,宣告了晚清洋务运动的失败,也为清王朝的没落敲响了丧钟。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战争中的情报泄露,使得清政府在日本高层眼中毫无秘密可言,这是导致在整个战役从开始到结束当中,清政府陷入到被动状态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古代战争还是在现代战争中,国家的实力、武器情况、战略战术以及先驱统帅等等,虽然对战争的胜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战争中的情报往往能扭转形势。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因重视情报,利用情报施展战术而出奇制胜,或因忽略情报,造成千军万马毁于一旦的案例不胜枚举。然而,就是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情报工作,却被清政府忽略,最终导致了战争中的被动形势。

当时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野心勃勃,企图染指中国领土,在中国建立了无所不包、复杂繁密的情报系统,不遗余力地收集中国方面的情报。1871年(同治十年)3月,参议江藤新平向日本当局提交了《对外政策意见书》,其中重点强调了对“西陆大国”(中国)加强情报研究的重要性,建议尽快向中国派出谍报人员广泛搜集情报。次年,日本陆军大将西乡隆盛派出陆军少佐池上四郎等三人潜入中国,这些人怀揣着所谓的“报国信念”来到中国,开始了最早的间谍渗透。

信息安全的失败:甲午战争中的情报泄密

甲午战前中日冲突和日本大陆政策

1886年(光绪十二年)春,日陆军中尉荒尾精秘密潜入汉口,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驻华情报机关,取名为“乐善堂”。他们以药店作为掩护,短短几年内迅速向中国的各地区辐射开来,相继建立了北京、湖南、四川三个分部。不久之后,荒尾精在上海又创建了“日清贸易研究所”。他们在全国各地搜集情报,分门别类整理,编制成三大册二千多页的《清国通商综览》,这本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交通等诸多方面,简直成了一本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这为以后得甲午战争所用。

除了这些地区性的情报,日本还加大力度获取清政府兵力结构以及军事布防方面的信息。日本军人世良田陆军大尉、井上敏夫海军少佐等人曾以驻北京武官的身份作为掩护,实则详细调查了渤海海湾以及黄海沿岸的兵要地志,甚至得到了跟北洋舰队有关的情报。日本情报官福岛安正中尉,先后两次来华活动于京、津、沈阳一带搜集清政府的海防情报。在1893年(光绪十九年)前后,日本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率领大批参谋官,经朝鲜半岛北上,过鸭绿江到辽宁,又经辽西入山海关到京、津,而后又到了上海返回日本。这期间,他们仔细的勘察了渤海海航道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天津、塘沽等各地的布防情况、地志情报,为发动战争做最后的情报准备。这些情报,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巨大帮助。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3日凌晨,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并迅速控制了朝鲜政府,清政府派兵分两路前往朝鲜。在海路清政府租用英国的“飞鲸”、“爱仁”、“高升”三艘商船载运2500人,由天津大沽口经海路到达朝鲜牙山。然而这么重要的消息很快就被日本在华的间谍石川伍一取得,马上报告给了日本大本营,日本方面立即调整了兵力部署,派军舰拦截,袭击了中国运兵船,护送的北洋舰队的“广乙”舰被毁,“操江”舰被俘,丰岛海战爆发,日本不宣而战。

此时的清朝方面也正式向日本宣战,向朝鲜再派增援并且由北洋舰队护航,此时的日本间谍又出来活动了,间谍宗方小太郎在威海得知北洋海军的出发时间,并且立即电告了日本,得到信息的日本大本营迅速派日本联合舰队出发前往攻击。9月17日,正当北洋舰队准备返航时,在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遭受到日本舰队的袭击,震惊世界的黄海海战爆发。而北洋海军在随后的威海卫保卫战中遭受到陆海夹击,最终全军覆没。

其实,日本人十分看中北洋水师这支部队,为此长期以来开展大量的军事情报收集工作。早在1888年(光绪十四年)年底,就有大批的日本间谍潜伏在施工中的威海卫炮台,以及威海卫通向荣成的道路、荣成湾附近,他们这些人对威海、烟台、荣成等山东半岛一带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因此在战争中对此地的地形十分熟悉。这些间谍向日本方面做出的报告中指出,中日开战时,日本从荣成湾登陆,对威海卫采取背后进攻的战术。这是因为荣成湾的面阔水深,沙地适于受锚,无论遭遇任何强烈的大风天气,都可以安全锚泊。另一方面,荣成湾位于直隶海峡外侧的偏僻海隅,距离威海卫比较远,也不容易被人注意到,可以出其不意袭击威海卫。该建议被日本方面采纳,这才形成了日军后来陆海夹击北洋海军的情况。

信息安全的失败:甲午战争中的情报泄密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印制的侵略中国、朝鲜宣传画,内收黄海海战等图画

不仅如此,在1894年(光绪二十年)夏季的时候,宗方小太郎还曾经潜入到烟台、威海,目的是为了侦查北洋水师的动向。宗方小太郎化装成农民,在部分汉奸的帮助下四处搜寻情报,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还曾经成功的登上了小船,到刘公岛暗访,掌握了水师的布防情况。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清军方面曾获得过日军进攻山东半岛时携带的一张地图,上面村、路、炮台、营房、山、河、井、树都画得十分清楚、详细,一目了然。可见当时,清政府方面是如何忽略情报的意义的。

即便是在战争期间,日军仍然陆续不断地获得清朝方面的情报。驻华武官神尾光臣陆军少佐,在天津收买了一名清政府的军机处官员,这名官员不断地向日本方面提供了清政府核心军政机密的情报,比如朝廷对“战”与“和”的考虑,还有主战派同主和派之间的争斗等等。然而清政府却仍然看不到日本方面猖獗的情报活动,使得日本在中国获得情报极为方便。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3月,惧怕战争持续下去的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带着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的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但就是在这和谈期间,清政府对于情报的失策再一次葬送了清朝的利益。

早在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之前,公使馆与清朝总理衙门之间收发的全部密电已被日本电信课截获破译了。1894年6月的时候,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设了一个圈套,故意给清廷驻日公使汪凤藻递交了一份用汉语书写的政府文书。次日,日方电信课顺利地截获了汪凤藻向总理衙门报告该文书的电报。凭借这一封完全知道内容的电报,电信课长佐藤爱麿很容易地破译了中方使用的电信密码。在战争结束后,佐藤爱麿还曾被秘密授予三等勋章和养老金的特别奖励。

破译后的清朝密电一直是日本的最高机密,只有高层的伊藤博文以及陆奥宗光等人知道。在伊藤博文被暗杀三十年后,他的遗作《机密日清战争》悄然在内部印刷发行,其中还披露了一些破译密电的其他细节。对于日本破译了密电码这件事,清朝方面的李鸿章的那个人完全不知晓,在谈判期间,李大人仍然用这套已经被破译的密电码与北京方面联系,这使得日本方面完全掌握了中方割地赔款的底线,整个和谈基本都在日军的掌握之下,李鸿章毫无还手之力,最终无奈答应了日本的全部请求。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近代历史上最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政府从此一蹶不振,病入膏肓。

信息安全的失败:甲午战争中的情报泄密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

虽然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等人意识到了间谍的危害,向朝廷建议严查,反对西方国际尤其是美国保护日本间谍。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意见,破获了几起间谍案,但是败局已定,日本在情报战上取得了重大成功。这与清政府吏治腐败、保密意识不强有很大关系。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现如今,实体战争越来越少,信息战则显得十分重要。加上网络的发达,人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就避免不了有些敌对势力通过信息安全的渗透发动一起不见硝烟的“信息战”。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增强对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绝不能让历史再一次重演。

本文系作者郜倍倍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本文为作者原创,其他网站一律属转载!更多内容可以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最新文章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